朱翊钧呆了呆,手背抹了抹眼泪,抽噎着应声道:“……袁盎劝文帝说‘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而徼幸。今陛下骋六騑,驰下峻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
这是出自《袁盎晁错列传》的一句话,说的是一个典故。
文帝从霸陵上山,打算从西边的陡坡奔驰而下。这个时候,袁盎骑着马靠近文帝的车子,还伸手拉住了马缰绳。文帝因为被拦住,很不高兴,便问他:“将军是害怕了吗?”
袁盎闻言不卑不亢,他说:“我听说家有千金的人就坐时不靠近屋檐边,家有百金财富的人站的时候不倚在楼台的栏杆上,英明的君主不会因为心存侥幸而去冒险。现在陛下放纵驾车的六匹马,从高坡上奔驰下来,假如有马匹受惊车辆毁坏的事,陛下纵然看轻自己,又怎么对得起高祖和太后呢?”
文帝乃是明君,闻言也就不再执意犯险。
李清漪心里很清楚,似朱翊钧这般过目成诵,小小年纪便熟知经史,闻言便可明对方话意,确确是绝顶的聪明。可越是这般的孩子便越要好好教导,若是让他因为自己的聪明而自尊自傲,小瞧天下之人,那便是走了与先帝一般的歪门邪道。古来人君,最忌的就是自作聪明。
李清漪原本是觉得自己可以徐徐而图,毕竟也是朱翊钧乃是她的长子,寄予厚望,珍之重之。可是,事实却告诉他,小孩子记吃不记打,尤其是朱翊钧这般的,更容易因为自己的小聪明而犯下大错——偏偏,他的身份容不得他犯错。
李清漪深吸了口气,接着道:“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先生传道受业,教你经史难道就是让你当故事一般听过就算的?还是说,你以为自己贤明聪慧更胜过汉文帝?这般的道理,经史上说过,你爹和我也说过,你就半点也不放在心上?”
朱翊钧羞愧至极,终于再忍不住,顾不得面子,挡着一众的人,“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口上哽咽着:“我知道错了。娘,我以后不会再任性,不会再自作聪明了。”
李清漪这才伸出手,用自己的帕子替他擦了擦眼泪,转身与众人道:“我带钧儿去擦把脸。”说罢,起身拉了朱翊钧往边上的厢房去。
皇帝赶忙起身,点头和边上的申时行和李清容说了几句,也跟了上去。他最是清楚李清漪的性子:说是擦脸,八成是说教完了开始揍人。
果然,皇帝后脚刚刚过去,就见着李清漪抽出那根新制的细竹板在手上摩挲,问朱翊钧道:“既然你之前认错了,那你自己说,你该打几下?”
朱翊钧呜咽的抹了把眼泪,小声道:“十下?”
李清漪笑了一下,没应声。
朱翊钧眼泪止也止不住,哗啦啦的往下掉。他吞吞吐吐的道:“十五下?”
李清漪仍旧不吭声,眨了眨杏眸。
朱翊钧哭得差点背过气,只得狠心一跺脚:“二十下。”这得把屁股都抽肿了啊!
李清漪点点头,叫他趴坐榻上面,一下也不少的抽了整整二十下,朱翊钧嘴唇都快咬破了,一张脸涨的通红,眼泪也把坐榻下面垫着的锦缎给染湿了。
皇帝瞧着很是心疼,恨不能上前替儿子受罪。
李清漪打完了人,静了一瞬,半点也不客气的拿起竹板直接打在了自己左手的手掌上。她这一下十分之用力,抽的手上立时便显出红肿的血痕来,因为她肌肤白得犹如细雪,这般一条血痕,更显得触目惊心。
皇帝吓了一跳,心肝肝都跟着疼起来,再站不住,赶忙上前把那竹板抢到自己手上,口上道:“这是做什么?孩子犯错打几下便是了,何苦拿自己的身子发脾气。”
哭得差点没晕过去的朱翊钧也回过头,看了眼李清漪手上的血痕,吓得连眼泪都不敢流了。
“养不教,皆是父母之过。”李清漪反倒像是个没事人,抽完自己也就心平气静了,“钧儿还小,他的错,我做母亲的自然也有责任。”
皇帝来回瞧了这对母子一眼,眸光一动,很是干脆的拿起那个竹板也抽了自己的手掌一下,玩笑道:“这下好了,咱们一家子同甘共苦,一起疼着吧。”
朱翊钧屁股被打得红肿,又疼又痒,听到这话还是忍不住抿了抿嘴,哭得和杏核似的眼睛也止住了眼泪。
第117章 南巡11
快到午膳的时候,朱翊钧屁股疼得起不来,只好趴在榻上让人给自己送饭。
不过,他倒没想到,送饭的竟是郑虎。
郑虎看着朱翊钧被亲娘打成这样,心情很有些复杂,瞧了好久才道:“你娘还真下得了手啊?”他娘死得早,继母虽然待他刻薄可对底下的弟弟也都疼得很,故而郑虎心里其实也是想着亲娘的。只是没想到,朱翊钧的娘居然这么凶,一打就把人打得起不来身。
朱翊钧趴在榻上,撅着屁股,先用勺子喝一碗莲叶羹。
这是特意给他备的,莲叶本就消暑祛瘀,书上也说它是“生发元气,散瘀血,消水肿”。故而,朱翊钧挨了一回打,厨房也都特意捡了这些个来给他。
这莲叶羹的做法也颇多,申府的厨子倒是另辟蹊径:先用鸡肉加葱姜蒜面粉等一起制成鸡肉馅,然后再用莲叶包好这鸡肉馅,隔水蒸过之后放入莲叶清汤中再煮一段时间,汤汁入味,既有肉香也有荷叶清香,极为美味。
朱翊钧吃了几口鸡肉,略觉得舒服点了,便认真道:“因为我爹不打我的。”他斟酌了一下,小声和郑虎道,“我爷爷和我爹的关系不太好,所以我爹对我和弟弟都很好的。”
郑虎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又催朱翊钧道:“快点吃,你吃顿饭怎么都这么磨磨蹭蹭,小姑娘似的。”
朱翊钧被骂得一哽,郁闷至极,只好埋头苦吃起来,只是心里还在发愁:他一直都没找到机会和郑虎说一说自己的身份,现下要是再不说,怕是爹娘那头就要说开了。
可这种事,要怎么开口啊?
*****
而另一边,好容易才病好了的早早见了只比自己小了几个月的申如兰,欢喜的不得了,抱着小妹妹不放,“见色忘义”的连爹娘都不要了。故而,李清漪和皇帝很是难得的得了闲,便令人请了那位救过朱翊钧的传教士福斯托过来说话。
福托斯自然是不知道这次会面主要是因为自己路上救了一个孩子才有了这么一个会面机会。不过,既然是申府上来人请他过去,他自然也不会推辞,反倒是很是小心的准备了一番——他很清楚在松江的地头上,一位知府的邀请有多重要。
实际上,像是福托斯这样的传道士还有很多。他们大多都受过高等教育,有着良好的家教,怀着为主传道的心漂洋过海来到大明,可事实上却一直都在碰壁。直到近些年,他们渐渐入乡随俗学了大明的语言和知识,又好运的遇上了申时行这样比较宽容的父母官,这才能够在松江初步落脚,建立教堂。可他们却不仅仅就满足于此,依旧希望能把自己的信仰传递给大明更多的人。所以,福托斯对于这次邀请也怀着各种期待和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