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大唐]武皇第一女官(317)+番外

作者: 顾四木 阅读记录

还不如主动分权给圣人看。

至于分给谁,都不用姜沃再说,王老尚书和裴行俭很快都想到了:专门负责各种典仪的礼部,就很合适啊。

这项光荣而艰巨的工作,还得礼部顶上啊。

*

且说,今日来巡考的,不只有王老尚书等人。

其余六部尚书并九寺正卿,但凡有空的,也都特意来考场转了一圈,着重看过考自家部门的候考官们。

心情都很不错,像是菜农看着即将可以收的水灵灵小菜。

礼部尚书许圉师也过来溜了一圈。

离开前自然不忘去正堂跟吏部王老尚书等人打声招呼。

然后……

这位许尚书就受宠若惊的发现,吏部上下对他格外客气周到——

王老尚书亲切请他坐下,然后细问起近来礼部公务忙不忙。

而裴郎中,则忙着亲手给他倒茶。

甚至一贯在朝上云淡风轻甚少露出什么情绪的姜侍郎,都对他露出了如沐春风的微笑,还道:“圣人常言,许尚书博考经史……”赞美如行云流水,将许尚书夸的如坐云端。

姜沃赞完后,王老尚书又接过去夸了起来。

许尚书心情美美地离开了都堂,心中感念:吏部这几位同僚真是如玉一般的人物与品格啊。

而很快,许尚书就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

十月底。

吏部王老尚书居然上奏,以‘规避嫌疑’‘诸事难并济’为由,请旨将贡举事移交礼部。

许尚书心中感叹:吏部上下真是一心为公啊!

皇帝亦如此嘉赞。

同时下旨,将剩下一个中书令的宰辅位,给了王老尚书。

王尚书就此拜相。

领此旨意王老尚书,不免想到:若非吏部主动将贡举事交出,只怕这份拜相圣旨来的没有这么快。

毕竟吏部的权职太大,他这个吏部尚书,权柄几于尚书省宰相无异。

他原以为,自己会一直待在吏部尚书位上,直到致仕。到时候皇帝或许会给他加封一品‘三公’的虚职。

未料到……

他颇多感慨:都是为臣一世,谁不想做宰相呢?

可喜他此生终能以中书令致仕了!

*

吏部尚书位空出后,由吏部侍郎王神玉升任尚书职。

而裴行俭则顺势升任空出来的吏部侍郎位。

倒是姜沃的升任最为不同。

她在吏部的品级并未变动,依旧是吏部侍郎。

但皇帝赐下紫袍与嵌金鱼符,授其同中书门下三品。

即虽非宰辅位,亦可以参知三省事。

这个职位,算是拜相的必经之路,也算是半步宰辅——当年宰位无空缺之时,李勣大将军就曾做过同中书门下三品,参知政事。

除了李勣大将军,诸如当年褚遂良、韩瑗、来济等宰辅,也都是先走了这一步,过了几年才正式拜相。

从此后,三省事务,姜沃可参之知之。

其实经过这几年‘皇帝重用’的潜移默化,尤其是这一年的吏部‘资考’事后,姜侍郎得此官职,朝臣们已经不意外了。

但让他们有点绷不住的是皇帝授官时对姜侍郎的考评——

皇帝盛赞姜侍郎‘恂恂谦谨、笃厚明恭’。

朝臣们:……好的吧。

**

显庆二年十二月。

皇帝颁布《建东都诏》,改洛阳宫为东都。[1]

自此,长安洛阳并称两都。

于次年初,圣驾返回长安。

立政殿。

皇帝与崔朝正在对弈。

李治落下手里的黑子:“你决定好了?此事一旦定下,再无更改的。”

崔朝望着棋盘,很快答道:“决定好了。其实我早有此意,只是陛下方登基那些年,诸事颇多,我不欲以一己私事劳烦陛下。”

直到今年,皇帝登基已然九年。

皇帝颔首:“好,明日你递奏疏吧。”

显庆三年二月。

明明是贡举月,朝上却全然没有人讨论贡举事。真正的热点话题只有一个——国子监司业崔朝,递奏疏请求与崔氏分宗!

第127章 分宗

长安城。

时隔经年,大明宫已然修葺完毕。

显庆三年初,皇帝连下数道圣旨。

四月上旬十日期,百官署衙迁大明宫。

四月吉日,东宫挪至大明宫。

又诏来年显庆四年元日大朝会,由太极殿改至大明宫含元殿。

此时才二月。

大明宫还保持着最后的静谧。

还未有喧哗的人声,只有安静洒扫的宫人。

紫宸殿前的龙尾道上,有数名宦官,正在仔细清扫花砖。毕竟这紫宸殿,将来是皇帝的居所,正如太极宫的立政殿一般。

正扫着,便见两个身影同行而来,身后远远还跟着一串宫人。

洒扫的宦官们立刻停下,退到了一边——

本朝观衣可识人尊卑,远远见来人着紫,先避开就没错。

果然,来人是皇后与姜侍郎。

*

媚娘今日是特意换了一件紫色的衣裙,来配姜沃的紫袍。

姜沃一见便赞媚娘的衣裳颜色好看——是天际淡紫透霞残的紫色。

然后低头看看自己的官袍,嗯,就是单纯的大红大紫的紫色。

两人如多年前挽臂而行。

当时媚娘刚回宫,还是婕妤,两人一并来看刚开始整修的大明宫。数年过去了,大明宫已然巍峨而立。

说是挽臂而行,实则姜沃一直牢牢托着媚娘的胳膊,也格外留心脚下。

媚娘无奈看她一眼,余光也看到身后跟着的宫人和辇轿,以及紧张地一直探头探脑的严承财,开口道:“又不是第一回 有身孕了,你也不用这么紧张。”

姜沃转头笑眯眯道:“小心驶得万年船。”

然后又带着无限的好奇低头去看媚娘还未隆起的小腹——

她是真的好奇。

这位,到底是哪个武皇崽崽啊?!

*

姜沃能数过来历史上武皇的儿女:四儿两女。

除了现在她已经见过的弘儿和安安。

原该还有三子,按排序是:李贤、李显、李旦(这四位不是当过太子就是当过皇帝)。

女儿的话,除了安安还有鼎鼎大名的太平公主。

可……

姜沃算了算:若是李贤、李显,应该已经出生了,若是李旦和太平,却还有些早。

所以,姜沃是真的好奇。

也是真的体会到,历史像是无数条分岔路,当一个岔路口做了另外的选择,之后便会是越来越多陌生的岔口。

*

此番,皇后有孕,帝大喜。

媚娘就与姜沃道:“其实,安安两三岁后,陛下就一直想再要孩子的。”

之前她接连生下弘儿和安安,因孙神医扶脉,建议修养两三年为佳,皇帝与媚娘倒是确实避了两年——

每次提到这件事,姜沃其实还挺庆幸,自己先兑换的是医书。

系统给出的医书,妇人科里面有详细的安全期介绍,以及物理避孕方法。虽说古代没有橡胶和现代工业,但天然之物,诸如肠衣、鱼鳔等物,经过制备也是勉强能用,只是步骤麻烦造价不菲,并非能推广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