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大唐]武皇第一女官(441)+番外

作者: 顾四木 阅读记录

直到今日。

他才稍稍逾越一二,像是一位老师与长辈一样,语气温和但却不那么毕恭毕敬,对皇帝道:“陛下这些年困于病痛,已然做的很好了。”

“来日九泉之下,先帝若问起,臣亦如此道。陛下无负先帝托付社稷。”

皇帝终于榻前泣泪难言。

**

十二月戊申,尚书左仆射、太子太师、英国公勣薨。

是冬无雪。[2]

次日恰好是大朝会。

礼部尚书许圉师带着礼部通宵达旦为英国公拟了数个谥号,以备皇帝明日择选。

然而次日大朝会,皇帝不但久违上朝,还根本未用礼部拟好的谥号。

直接为英国公定下谥号‘贞武’。

朝臣们是略有些惊讶的:因‘贞’字多用于文臣,且是最顶尖的文臣。比如魏相谥号便是‘文贞’。

姜沃更知,虽说后世排谥号,最佳是文正,但其实‘正’字是为了避讳宋仁宗‘赵祯’的‘祯’字,才把文贞改为了文正。

此时文臣宰辅最佳之谥,便是‘文贞’了。

如今,皇帝却定下一世战功赫赫的英国公谥号为‘贞武’。不过朝臣们也只是略略惊讶一下,并无异议。

出将入相,英国公当配此谥。

议过谥号,还要议及……下葬事。

尤其是下葬之所:说来,英国公历经三朝,究竟陪葬何处皇陵,还得看皇帝的心意。

皇帝这回根本不与任何人商议,所有的话都只是吩咐,礼部只需要在旁当个耳朵记下来。

“英国公陪葬昭陵。”

礼部尚书许圉师记下这句话时,直接将下一句话‘配享庙庭’也写上了——

说来,能陪葬昭陵的,不一定能配享帝王庙庭。譬如陪葬先帝昭陵的臣子上百人,但只有诸如李靖、高士廉、房相杜相(还因为子孙谋反被取消过数年)、长孙无忌几人,才有‘配享庙庭’之殊荣。

但英国公一定会有的。

故而许圉师已经先写下了这句话。

却听皇帝道“英国公陪葬昭陵,但来日要配享朕之庙庭。”

许圉师一怔,这,本朝无此先例啊。

但这个念头只转了一瞬,很快就灭掉了。他绝不敢今日在此事上提出异议,于是全当这件事特别正常,立刻应声,继续记下去。

直到一一定下这些或有争议之事,皇帝才于朝上露出悲痛之色,最后一次为大将军加封官职:“追赠……英国公太尉,并州大都督。”

“辍朝七日。”

“昭陵英国公坟茔,从汉代卫、霍之名将先例,筑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以彰大将军此生亦有封狼居胥之功。”

“待下葬日,百官送殡。”

满殿朝臣俱是俯身接旨。

姜沃起身时,看了一眼身侧空出来的,属于尚书左仆射的乌木椅。

虽说今年,英国公本来上朝的次数也不太多,这个座位多是空着的。

但此后,英国公再不会入座了。

**

为英国公下葬当日,棺椁自京中起,将送往昭陵。

百官奉诏送殡。

皇帝为天下主,自是不能随行为臣子送殡。

故帝后亲登太极宫旧殿目送。

皇帝起先只是静立,直至望不见送殡之伍,运灵之车,才再次失声落泪。媚娘扶住皇帝,亦眼中有泪光,久久无言。

这一日京中,柳车(灵车)轮转,賵马(送葬之马)悲声。

**

英国公过世后的这个年节,京中过的极是安静沉寂。

东宫更是如此。

太子一贯仁孝,太子太师过世,自多伤感哀痛。不但停歌舞礼乐,更停年节下东宫属臣上贺表之事。

而新岁后,太子右庶子郝处俊依旧来东宫求见太子。

“殿下,臣知殿下为先英国公感悲。”

“然还有一事,臣不得不谏于殿下。”

“尚书左仆射之位,乃宰辅中最重。请殿下思之慎之。”!

第196章 姜相结党

咸亨一年正月。

太极宫。

太史局。

姜沃站在窗前,能听见廊下挂着的‘占风铎’发出奇特金玉相碰声响。

风角占,听风而辨。亦是术数五行占的一种,起自殷商,盛于两汉。可用来占卜气候。

姜沃闭眼倾听了片刻。

虽多年立身朝堂,但师门的占术本行她并没有忘记。

半晌,她才开口道:“今冬无雪,只怕关中有旱灾。”

说到旱灾,不光她眉头紧锁,李淳风如今那一向万事不在意的神态,也凝重起来。

姜沃也是到了大唐后,才真切了解‘旱灾’的可怕。

是白纸黑字触目惊心的‘井泉多涸,疫病者多’,也是‘种粒皆尽,人多流亡。’

太史局的本职工作之一便是掌岁日历法、风云气候。自年前入冬无雪以来,李淳风也一直在观测天象气候。

此时点着桌上厚厚一摞写满了测算之数的纸页道:“关中或有旱,但观之,尚不至史书中‘久旱大旱牵连数郡’的情形。”

之后李淳风又问起关中各地粮仓储备。

姜沃一一回答,她是惯常用数据来回答问题的——

“如今南面稻米丰稔,比之贞观十六年,岁运至关中一十万石,至今岁已有三百万石。”

说来,唐朝恰好是稻米这一农作物重要性节节攀升的朝代,之后取代了粟成为主要农作物。而占城稻的发现和育种,又加速了这一过程。

比起原本的大田农作物构成,多了一种产量高的主流农作物,自然是多了一重预备‘水旱’之灾的保障。

故而户部新上任的岑尚书还说了一句:“自江淮、潭桂等州,再至原本偏荒的爱州、振州等地,如今凡稻米熟便可旁资数道。”

“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1]

一点点盘算过北地诸重要粮仓,姜沃心下稍安。

也算是手有余粮心不慌吧。

李淳风虽知朝廷应当已经想到了,但还是忍不住提醒了一句:“若有旱灾,还要防疫病。”

姜沃转身道:“都有预备。先帝于贞观初年就曾下诏:天下各州都要下派太医署的医官去,八品医博士一人,学生十数人。”

“除了教授太医署的正规《医典》,每年还要按照要求,备下常用的药材丸药,储于官衙中,就是为了防备疫症。”

“此诏令,从先帝年间颁下至今,太医署一直未有懈怠。”主要是自打姜沃到了吏部,把这一项当作太医署的重点考核指标了。

跟官位考功和俸禄挂钩,太医署立刻提高了重视意识。

李淳风颔首道:“果然是先帝之英明神武,高瞻远瞩。”

姜沃:……她不信师父不知道此事,这会子特意提一遍,大概就是找机会再夸一遍先帝吧。

*

虽今冬无雪,但气候倒是冷的惊人。

姜沃为了心算风角占,在窗前站了片刻。此时退回炉火旁,冷热交替,她都不禁打了寒战。

李淳风原本就在烹茶,见此递给她一盏热茶,嘱咐道:“先等一等再喝,不要才灌了一腔冷风,又喝热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