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大唐]武皇第一女官(507)+番外

作者: 顾四木 阅读记录

姨母送来的配方,倒是把原理讲解的很清楚:造纸最重要的就是制浆这一步——将植物原本的木质破坏掉,变成纤维素,才是能够造纸的前提。

比起靠反复捶打,研磨的机械制浆法,化学制浆无疑更省时省力,能够大大降低造纸的成本。

原理就在这里,看似很简单。

但问题是,化学制浆需要碱,需要比草木灰更高浓度的碱。哪怕有造纸术配方,但若是没有碱这种实物,也全都是无法实现的空中楼阁。

曜初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发现,她无需去解决这个问题了——姨母在城建署时,为了水泥混凝土,已经解决过了。

而她再往前走——

出版署实验过许多造纸的原材料,除了树皮、竹子、甘蔗、芦苇等物外,还有……棉花。

而蜡版印刷所需要的蜂蜡则又有荞麦有关。

曜初想起她给姨母寄过荞麦花后,姨母很快回信道荞麦是很好的蜜源作物,可以顺带试试发展养蜂业,毕竟除了蜂蜜,蜂蜡也有很多用处。

那时候,姨母就在设想出版署和蜡版印刷之事了吗?

而除了蜡板外,出版署印刷报纸所需要的特殊油墨里,用的棉籽油也跟之前的棉花脱不了干系。

……

除了这些前期技术外,姨母提前留给她的,还有玻璃制品带来的银钱支持。

若无资金支持,出版署这种前期多实验,并不太挣钱还很烧钱的署衙,她如何维持下去。

说来,这一年多,除了几封报平安的信,曜初都没有得到姜沃旁的消息。

但曜初在出版署每次发现姨母留下的‘礼物’。就总觉得,姨母似乎从未离开她。就像儿时一样,她看书不解之时,就可以捧着书去寻一个答案。

曜初低头看着碗里的乳酪和樱桃:“我真是很想姨母了。”

媚娘倾身拍了拍女儿的手。

她与曜初的心思一般。

皇帝见女儿伤感,就安慰道:“曜初,别伤心了,若是姜卿从海外回来可通音讯,那么一定会尽快赶回京城来的。”

毕竟……

**

登州。

姜沃再次拿起报纸。

她想起《天工开物》中有一句关于造纸改良术后的记载,亦是她的期盼:“万卷百家……基从此起。”

书能万卷入万家,亦能万卷留后世。

*

“咱们估计要赶回长安了。”

姜沃听到这句话,不由看向门口再熟悉不过的身影——她出海是跟着师父李淳风去的。

“师父怎么这么说?”

李淳风不由无语:“你们不是也拿到报纸了吗?没看吗?”

姜沃:……不好意思,光研究纸去了,还没顾上看内容。

她很快低头在《大唐杂报》上找到了关键的一条——

太子即将大婚。

第235章 曜初的报纸

姜沃认真看完了整份《大唐杂报》。

她看得很快,因这份杂报并不似现代的报纸,动辄就厚厚一摞——哪怕纸墨、印刷的成本压缩了很多,但生产能力还是有限的。

看完后,姜沃很是欣慰,对曜初更加放心了。

“杂报……”一点不辜负这个名字。

虽然姜沃从没有落于笔锋,直白跟曜初解释过她定下‘杂报’这个名字的缘故,但曜初显然是很明白。

这是份看起来毫不引人非议忌惮,甚至可以用‘很乖’两个字形容的报纸——

与姜沃的第一份报纸是‘诗集特刊’仿佛,这份报纸的一半内容,刊登的亦是与朝堂政事无关的精妙诗文。

其诗文多选自京中各公主府、豪门显贵府邸组织的诗会。亦或是国子监、弘文馆等官学内报上来的上佳诗文。

不过……说是与政事无关,只涉及‘雅好文学’,但实际上,怎么会无关?

需知大唐此时的科举,还有‘行卷’这个风尚!

诗才、文名本就是贡举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举子们参加诗会、各处行卷,原就是为了得到达官贵人的赏识,为了出名,为了能科举中第。

行卷还只能投于一人。

但若是诗文上了‘报纸’,可就不仅在京中迅速风靡起来,更是能随着报纸到天下各州去。

这都是有榜样的力量的——

当年姜侯在洪州滕王阁上一宴,随着第一份报纸通过驿站传于诸州,原本只在洪州当地有名的滕王阁,迅速名声大涨。

这便是文字的魅力。

且说,绝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而是‘酒香也怕巷子深’。

再好的诗文,假如就静悄悄写在荒山野岭的石头上,没有人看见也终究无声无息没于天地间。

报纸就是将酒香送到各地。

虽说原先王勃、卢照邻等人诗文就多有传世,但只通过口耳相传,依旧是绝大部分诗文,天下大多地域皆不能至。

可如今,报纸是直接通过驿站到各州的。

哪怕碍于此时产能有限,到达各州的报纸数量还很少。但只要当地驿站、署衙、乡学等官员、

学子、文人能见到此等文章,自然少不得拿来吟诵赞叹。

群众的眼睛就是试金石,只要是好诗文,自是迅速就流传开来。

那次滕王阁宴之后,姜沃出海之前的一段时间,也算亲眼见到了什么叫‘大唐流行文化’。她到各州各地,凡有书肆之处,都见过那一份《诗刊特辑报纸》的手抄版以及雕版印刷版。

真可谓是衔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处处皆见。[1]

而当地署衙朝臣还罢了,但凡学子见了她的书令史天团,比见了巡按使本人还要激动,真有人拿着诗稿上来要签名。

当然,从姜沃的角度来看,并不只是报纸成就了他们的名声,更是他们的诗文成就了报纸。

恰如千里马与伯乐一般。

报纸给了许多才子展览才华的舞台。

总之,有这样的活字招牌在前。待到出版署正式成立,开始收文稿的时候,根本不愁没有诗文可以刊登,只愁诗文太多。

而曜初这两年收诗文,也优先收取各公主府诗会的佳作。

她如此行事,谁也说不出一个‘不’字来。因这出版署跟城建署一般,从不归属六部。而这报纸的起源,原本也是姜侯的一次诗会,突如其来的意动而已。

这出版署就像是安定公主的幕府一样,从头到尾都是她自己选人自己忙活,甚至是自己出钱。

帝后再疼爱女儿,在这件事上,也没有勒令户部出钱——辛侍中可以作证。

说来他原本是担心过此事的,害怕帝后因偏爱公主,就像国家修书修史一样,给公主出钱,让她办什么报纸。

后来听说人家公主出自己的私房钱,辛侍中整个人都明媚了。

甚至还幻想过,若是弘文馆修书的时候,也不走国库就好了。

不过哪怕是财迷如辛侍中,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从起建到出资,都是安定公主府的官吏自己搞定的——那这出版署的报纸之上,诗文如何选,也自然由安定公主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