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大唐]武皇第一女官(595)+番外

作者: 顾四木 阅读记录

以血,以肉身,以野心,压上一切,要劈出这条绝路。

姜沃平静道:“我们原没有路。”

她们争的何止是朝堂上的官位?

朝臣们可以选,可以选李唐和天后,她们去选择谁?天后交权的一刻,就是她们离开朝堂的一刻。

有女卫在门口回禀,有客人到了。

姜沃起身去见客。

*

来的人是李慎修,李敬业之女。

她现任镇国安定公主府长史官,此番是来传要紧消息的——

“姜相,朝廷军情急报!”

“越王李贞,于豫州起兵。”

“其子琅邪王李冲,亦于博州起兵造反。”

“打出的旗号是……匡扶李唐天后还政。”

李慎修说完,就见眼前的姜相没有任何惊动之色,反而问起:“对了顺顺,你父亲最近如何?”

虽说姜沃能从辽东收到李敬业的动向,但还是想听能收到家书的顺顺怎么说。

李慎修怔了下答道:“前几日收到书信,近来倭国不知怎的,出了些海上盗匪,还劫了几次大唐的船呢。”

“父亲剿匪去了。”

姜沃颔首:“好。”

作者有话要说[1]蹈机握杼释义:脚踩布机,手握筘梭。比喻掌握着事物发展变化的枢键。

第286章 第二步:叛乱事

东海之上。

数艘战船扬帆而行。

“这都几天了,怎么一只海匪的船,不对,怎么连一只海匪都没看到呢?”时任安东都护府副都护的李培根放下了望远镜,颇为疑惑。

他转头以探究目光望向副将。

副将也懵懵看着他:我怎么知道,这片海域上有海匪作祟,不是都护您的私家情报吗?

但上峰问话,也不能不答,副将只好废话文学,也望向海面,煞有介事道:“是啊,怎么不见海匪的船只。”

李敬业道:“我都用望远镜看过了,都没看到,何况你这样直接看了。”

副将:……又来了,李都护又要炫耀他的望远镜了。

李敬业确实是再次跟副将显了一下他的望远镜:且说玻璃是极贵之物,要不是英国公府有钱,他靠自己的俸禄,那得好几年白干,才能给媳妇和女儿买块玻璃镜,还买不了等身大的。

李敬业还听说,那种需要‘特殊玻璃’做成的眼镜就已经是天价,更别说这种如今还难量产,极为罕见的望远镜了,可不是每个边关将领都能有的。

而他能有一架,也多亏了女儿在镇国安定公主府做官,而公主又掌玻璃事。

“没办法,孩子太争气了。”

副将:啊,对对对。

怎么说呢,常跟李都护的几个副将,对于这件事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

第八百回 跟副将炫完望远镜后,李敬业才又把思绪转回正事上了:“去请荣参将过来,她常年跟随吴都尉于海上操练水军,行剿匪事,我再细问问她。

很快,甲板之上出现一位手持罗盘的戎装女兵。

而李培根提起的吴都尉,正是吴英。

自数年前新罗叛乱一事,吴英按照军功受勋,授上骑都尉,所以人人称她一声吴都尉。

说来此番李敬业出海剿匪,正是应了吴英之邀。

她递了信到安东都护府给李敬业,道近来倭国的银矿上出了点麻烦,她一时分神无暇,以至于有些倭国海匪猖獗泛滥,不但劫掠海上的商船,甚至敢骚扰往大唐的运银船只。

安东大都护王方翼需镇守辽东走不开,请李副都护帮个忙。

李敬业一听:那还了得?!

说来,虽然皇帝驾崩天下大丧,但边疆之臣不可轻动,绝大多数边境之臣都没有接到朝廷的命令回京亲奠丧仪事,只是于守备之地按丧期着丧服和素服罢了。

李敬业也是如此,奉命于辽东服天子丧。

只是皇帝驾崩,比起寻常武将,他格外伤感些,毕竟高宗皇帝一世,极为厚待英国公府。

因此,在悲伤和闲的发慌中过了几个月的李敬业,在今岁四月听闻有海匪居然敢劫大唐的船,立刻就表示:“吴都尉只管忙倭国银矿事,海上事交给我,保证一月内给你扫平倭国周边海域。”

李敬业自信满满出发了,然而数日过去了,半只船的影子都没看到。

此时他就请吴英派来‘帮助’他的荣参军过来,询问为何一直没有遇到海匪船。

荣参军:遇不到很正常啊。毕竟吴都尉这些年一直在操练如何抗击海寇。再多的海匪也经不住犁地一样一遍遍被她们当成‘实操教材’去刷。

基本东海之上的海匪,都被她们扫的差不多了。若是李都护真能遇到,估计也是新就业的愣头青,没搞清楚现状就加入了这个‘夕阳行业’。

至于此番的“海匪猖獗,甚至敢于劫大唐的银船”,那自然是吴都尉说有就有咯。

不过,面对李敬业的提问,荣参军自不会说以上真实的内心想法。

她只是肃然道:“海匪一贯如此狡猾的很,出没无定。故而巡海是件枯燥辛苦事。”荣参军虽然才跟李敬业相处了几日,但已经摸清了他的脾气,‘激将’道:“若是都护觉得太苦,不如先行回辽东,战船交给下官?”

李敬业断然摇头:“那不成,我都应了吴都尉扫平海域,一只海匪都没抓到,我怎么能回去。”

而他的副将还在旁边热烈捧哏:“依末将所见啊,大约是海匪们听闻将军之名,不敢冒头了!”

李培根努力谦虚道:“虽有这个缘故,但只怕也不全是,或许是海匪是有什么异动呢,还是要加紧巡海。”

荣参军:……开眼。

她低头望着罗盘,总之,就按照吴都尉的吩咐,让李副都护在海上多飘些时日吧。

反正倭国虽然地方小,但架不住周围都是海,围着绕圈就是了,足够李副都护在海上飘半年的。

**

辽东咽喉之地。

乌骨城。

虽然是四月里,完全不需要生火盆。宁拂英跟前还是摆着一只火盆,她正面无表情将几封信函,扔到火盆里去。

这里面有宗亲的信,也有勋贵之家的信函。

“镇将,有新的消息送来了。”

自当年新罗叛乱,宁拂英独自守乌骨城后,她便被朝廷封为乌骨城镇将。

其实原本兵部拟订授予她的是镇副,意思是李敬业不在的时候,再让其夫人守乌骨城。

还是安定公主提出反对意见,她才正式授了镇将,可全权负责乌骨城的军事防备之事,以及在李敬业出海剿匪去时,还能接过李敬业的安西副都护之兵符。

宁拂英抬头望着报信的女兵:“何事?”

“越王李贞,于豫州起兵。”

“其子琅邪王李冲,亦于博州起兵造反。”

宁拂英望向眼前的火盆——方才烧的书信里,还真有两王的秘信。

其王府来送信的幕僚,已经被宁拂英扣下了。

她直接拆了信来看,哪怕已经有所预料,但看清他们当真是请李敬业带辽东兵力一同造反之时,宁拂英还是忍不住心里一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