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大唐]武皇第一女官(606)+番外

作者: 顾四木 阅读记录

天后允宰相百僚所请。

史载:

【光宅元年十二月己酉,天后至洛水而受图,时镇国安定公主、太平公主、诸皇子皇孙皆从,内外文武百官、蛮夷酋长各依方叙立,珍禽、奇兽、杂宝列于坛前,文物卤簿之盛,自古以来未之有也。】*

**

光宅元年腊月。

姜沃立于站在洛水河畔,亲手将‘天授圣图’捧于天后。

这一刻,她想起了武皇无法突破的旧礼法,曾经被后世的学者总结过——

“(武皇最终)无法突破血祭(封建夫权的血统承袭)和儒教(祖先崇拜)的社会传统观念制约。”[3]

这次不会了。

在这一日,洛水河畔,诸文武百官、宗亲勋贵、蛮夷酋长之前,天后下诏,以天意为尊,设立武氏庙,来日以奉天姓女武——也就是自己。

洛水滚滚,江河五色,映照其容。

她在说:“朕之武姓,天赐也!”

洛水之畔的风拂过姜沃的面容。她想,一定是风太冷了,才激出了她眼底的滚烫泪意。

她的陛下,从太极宫深深掖庭,走到了这天下俯首的洛水河畔。

这条路太漫长,但终究,是一条不一样的路了。

*

什么叫魔法打败魔法。

是礼法自己定下的‘天地君亲师。’

在所有礼法之上的,还有天意——

故而武皇之姓,不来源于父权夫权,甚至不来源于血统,她是天降女武!

*

光宅元年的最后一天大朝会。

天后下诏,以洛河图上日月之垂象,为自己改名:武曌。

群臣皆拜称陛下英明。

在丹陛之下的王相闻之,不由心道:陛下总能给我新惊喜,这不但改宫殿名、署衙名、官名,终于开始改自己的大名了。

与王神玉不同,裴行俭想的更多,他想起了与姜沃的那次对话:若是立武氏天子七庙,其中依旧没有陛下的位置。所以……是姜相劝了天后吗?是,天子必立庙,陛下一定会立武氏庙。

但陛下的选择,并不是追封武家数代先祖为天子。

因陛下的武氏,乃天赐女武,乃天姓!

武皇的姓是来源于天。

两位宰相还没有各自想完,就听武皇再下诏。

这次亦是改名,然而改的是别人的名字——

诏,改中书令姜沃之名为姜握。

“朕以此字予姜卿,盼姜卿来日蹈机握杼,与朕共见天下大治。”

天后此言一出,冬日朝堂,虽百官林立,然霎时静若空室。

唯有姜相之声清晰可闻:“臣谢恩,奉诏。”

**

光宅二年,新岁。

因有大瑞之事,礼部便上书请天后另加尊号。

最终以洛河白石之文,定下尊号为‘元武神皇’。

其实,若放在一年前,这个尊号会令朝臣们万般警醒:因这个尊号,落脚点是‘皇’字,而非后字!

然而此时,经过半年‘改改改’的朝臣们已经习惯了顺从。

改,都能改。

不过是从天后的尊号,改成元武神皇尊号。都行。

您想改什么不行呢?反正过去的一年,已经证明了,所有反对都是无效,甚至白送啊。

自光宅二年新岁起——

文武百官,天下各道各州,上疏奏事皆称陛下,公文载籍中凡语及天后,皆改称神皇。[4]

作者有话要说上两章就看到就家人们提出‘武氏先祖庙’的事。之前没法解释,这章就算解释啦——如果还立武氏先祖庙,别说武家先祖对大唐没有功绩,就说如果按照旧例立庙,武皇还是陷入了那个更大的礼法血统桎梏和陷阱。

Ps:本文中的武皇登基三步走,也并非是我自己设计的,基本就是总结提炼了历史上武皇登基过程最重要的三步。从太后临朝称制到‘圣母神皇’到登基为帝。

只是史册上武皇走完这三步用了七年。

而且有的事只能用武家人,比如洛河图之事,《资治通鉴》记载就是武承嗣去做的。所以后来武承嗣总觉得自己配争一争太子,大约就是觉得自己在武皇登基过程中,出了大力气了。

[1]出处已经在原文标注了。

[2]历史上的这件事是【……白石为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称获之于洛水。太后喜,命其石曰“宝图”,……乙亥,太后加尊号为圣母神皇。】圣母神皇这个尊号,应该是为了更契合当时她的太后身份,本文中改了一改。

[3]见于胡阿祥教授的《武则天革‘唐’为‘周’略说》以及孟宪实教授《短命武周的症结》

[4]根据敦煌出土的大唐官方文件《沙州都督府图经》,上面就记载着:右唐圣神皇帝垂拱四年……等等*其中有些句子取自《旧唐书》和《资治通鉴》

第291章 登基前夕

朝堂之上,明眼人多矣。

其实在光宅元年腊月,洛河‘天授圣图’出世之时,还有许多朝臣没有反应过来——

比如忙疯了的许圉师许尚书,在此事后,还跟其余四位宰相建议道:“这等大瑞之事,是否需谏言陛下改年号?”

然而其余四位宰相,以姜相为首,笑眯眯拿出了一份已经写好的奏疏,请他签字附议即可:不是请天后改年号,而是请天后改尊号。

许圉师:……我悟了,怪不得人家姜相从年纪轻轻就是囫囵个的宰相,而我到现在才是半个宰相(同中书门下三品)

不服不行!

然而,虽则光宅的年号没有改,但次年各诸署衙的公文还是要大改。

因自圣图出,陛下之名改为‘武曌’,已然天下咸知。为尊者讳,从此后所有诏书,为避讳‘曌’的读音,都要改为‘制书’。

诏书改名,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中书省(凤阁)。

当时还有心情悠然琢磨,陛下居然连自己名字都改的王神玉:……又是好大的一个惊喜(创伤)。

百官:啊这,唉,反正都要改所有公文,陛下您要不连年号一块改了?也不差这一哆嗦了。

朝臣们的心态,姜握一直很关注,这一年来,她就像个泡实验室的数据员一样,密切观察着一切细微的动态改变。

旁观者清。

终于,走到了这。姜握算是满意地合上自己的数据本:嗯,这种心理就差不多到位了——

蛙蛙们从不情不愿被摁在锅里煮,一点温度变化就滋儿哇乱叫的娇气蛙,终于煮成了拥有熟练自我管理意识的听话蛙,甚至开始准备自己捡柴火烧水了。

*

不过,真正让许尚书,以及三省六部九寺等许多中枢之臣彻底真正明白过来的,还是‘元武神皇’这个尊号。

原来,不是天后陛下,甚至不是神皇陛下……如今丹陛之上的人,是要做皇帝!

那句“天姓女武,临昌帝业”,昌的也是自己的帝业!

事行至此。

都不能说是大势所趋,甚至该称为——水到渠成。

甚至早在大半年前就领悟到此事的几位宰相,都已经疲沓了,尤其是王神玉,私下甚至跟姜握道:陛下改够了吗?能登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