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大唐]武皇第一女官(617)+番外

作者: 顾四木 阅读记录

但……王鸣珂和周王这等‘纯粹’之人,却是连她都很难推测,他们的脑回路,究竟会在一瞬间接通到什么地方去。

毕竟,要推断一个人的行为,就像是观星象推世事。

然观星,总得有星辰才能观,而鸣珂和周王,在政治敏感度这件事上……脑中就像是一片大雾弥漫的深夜。

再好的占星师也无法推断。

圣神皇帝的手指叩了叩桌子,对立在一旁的两个暗卫道:“把方才回朕的话,再与姜相说一遍。”

姜握端起琥珀杯抿了一口,听暗卫讲完了,今日发生在周王殿内的事。

*

李显请弟弟李旦到了自己殿中。

说来,半年多前的越王谋反,伪造了周王李显的‘求救信’之事,让李显过了有生以来最提心吊胆的一个月(因一月后叛乱就彻底平定了)

但自那事以后,李显觉得自己‘突逢大难后冷静应对’,是‘脱胎换骨就此成长’了的。

如今母亲已经登基做了皇帝,李显想了好几日,就把弟弟李旦叫到了自己宫中,语重心长道:“三弟,今时不同往日,以后咱们要老实不惹事才好。”

李旦:……合着二哥你才明白这个道理啊?我早都践行八百年了。

不过他还是应道:“二哥说的是。”

李显又道:“唉,弟弟你知道吗?咱们现在的处境,就好似从前的吴王伯父。”

李旦一时有点没转过弯来:谁?

李显就给他解释:“吴王李恪。”

“吴王伯父就是祖父与隋朝公主之子。自常有人拿他的身份和母族说事。”李显叹气道:“他与你我何其相似啊。”

都是本朝皇帝与前朝皇族之子。

据暗卫回禀,从这开始,殷王李旦就再也没有出过声了,大概是被震到了。

只有周王继续道:“朝臣们都是见风使舵的人,有些人也太坏了!他们拿出《左传》上的话来,说什么‘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竟然上奏请旨大封武氏!”*

李显想到岳父韦玄贞告诉他的消息,愁的要命。

韦岳父道:“虽说陛下此时还未允此奏,大封武氏子侄为王,但……到底那些人才姓武。”

“说不得将来陛下还会传位给武氏自家人!”

“毕竟,若是再传给周王和殷王,岂不是回到了李唐?”韦玄贞还继续头头是道地分析:“正如太宗皇帝当年,只怕就是为吴王李恪的血脉来自于隋朝,才不选更年长的吴王,而立年少的嫡幼子为太子。”

姜握听着韦玄贞的分析,并不意外,她也能肯定,朝上有一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虽说陛下已经立了‘天姓女武的太庙’,也立了三座不以宗族姓氏的皇帝庙。

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还是很难一下子被打破。

就像之前那位姓傅的御史,以‘立武氏先祖七庙’来讨好皇帝一样,也有些朝臣觉得,讨好武氏就是讨好陛下。

他们认定:从前陛下不提拔自己的子侄,是因为是皇后,怕皇帝怀疑‘外戚乱政’才压抑自己。

可现在,陛下都登基了,如何能不提拔自家人呢?还不行动,无非是等着‘明眼人识趣人’提出此事,给陛下一个台阶罢了。

不少朝臣开始自作聪明搭台阶了。

韦玄贞还打听到一个消息带给周王李显:“陛下虽一时还未册封武氏为王,但已经令京中侍卫,去当年几处流放之地,将武氏子都护了起来。”

姜握听到这里,不由端着杯子摇头:陛下哪里是去‘保护’他们。不过是早料到许多人会有韦玄贞这等想法,当地官员若也如此,只怕不敢再管束武家人。

以皇帝对那些武家亲戚的了解,他们多半会借着帝势耀武扬威,成为当地一害。

还是早看管起来的好,将来说不定还有地方,要用一下他们‘武家人’的身份。

但李显已经被岳父带跑偏了。

此时就语重心长嘱咐李旦道:“因父皇的缘故,咱们到底身份尴尬,以后还是老实些罢。”

被二哥创的歪七扭八的李旦无话可说,告辞离去。

不过……李旦出门后想了想:虽然二哥的思路不正确,但答案起码是对的。

如果他这么想,能让他像自己一样,躺的平平整整,老老实实过日子,平平安安一辈子也好啊。

暗卫说完后,告退离去。

姜握则端着酒杯而笑:周王,是懂得类比的。

暗卫走后,皇帝提起了陈年旧事——

李显周岁前多病,当时帝后带他拜了玄奘法师后,法师道此皇子与佛有缘,可于年幼时剃发着法服,以保平安。

故而李显被记为玄奘法师的弟子,七岁前,都是小和尚打扮。

而自从剃度出家后,李显的身体确实是好了起来。

当时的帝后都是松了一口气的。

但此时,圣神皇帝认真问道:“莫不是,当年剃掉的不只有头发?”言下之意,是不是身体健康是拿脑子换的。

不然怎么解释,都是他们亲生的子女,她对未来储位的心意,曜初、令月和旦儿都看的明白,怎么就李显自己跑偏到不知道哪里去了,被外四路的岳父哄的找不着北。

这……也是看着周王李显长大的姜握,心道:这很难评。

两人讨论完周王李显的成长过程后,夏日的天色都擦黑了。

圣神皇帝看着外面穿梭不停,在各处点灯烛的宫人道:“明日大朝会时辰早,你不必再折腾出宫,一早再起身入宫了。”

**

次日晨起,又是一个日光明耀的好天气。

大殿上,代表朝会开启的金钟被庄隆敲响。

九声方止。

回荡在每个人的耳边和心头。

在群臣意料之中的拜相之前,还发生了一件有人意外,有人有所预料的事——

两位公主两位皇子,均上表请改姓武氏。*

帝准奏。

对此,绝大多数的朝臣都是沉默的。在天翻地覆的变化中,这似乎都算不得什么了。

尤其是这是皇室一家子人的事儿,似乎也轮不到旁人来干涉。

当然以上这些话,清醒的人自知,不过是骗骗自己罢了。帝王何来家事?这改姓自然是大事。

只是就如同他们根本无力阻拦圣神皇帝登基一样,这件事,他们阻拦也无用。

况且,别说公主皇子本就是皇帝亲生,就连之前全须全尾李唐宗室里的公主,且是高祖李渊之女(辈分都不对),还曾上书请奏过陛下愿意改姓武氏,甚至要认圣神皇帝为母。[1]

这便是帝王之权。

在锅里的蛙蛙们,绝大多数安静地躺平。

但还是有几位蹦了一下,下意识道:“陛下,可周王、殷王皆是先帝子嗣!如何能……”

姜握垂眸:依旧是只说周王殷王,对公主们提都不提。

所以,曜初的路,也自有她的难处。

圣神皇帝神色未改:“过去二十载,公主与两王未随朕姓,自也是朕亲生亲养的子嗣。怎么,难道如今不随先帝之姓,就不是高宗的子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