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大唐]武皇第一女官(621)+番外

作者: 顾四木 阅读记录

传承。

总而言之汇成一句话:要人才!各方面的人才,且多多益善!

人才,乃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真正的国运兴衰所系。

至于【军事学校】,姜握之所以单独把军事拿出来,也是时代决定的——“国家大事,在祀(祭祀)与戎(军事)。”

虽则都是学校,但军事学校还是单独拿出来,不要混为一谈更好。

且军事学校的最终掌控权,也一定得是——

姜握指着策划案里用朱笔勾勒过的一句,看向皇帝:“到时候,还得请陛下出任军事学校校长。”

“学校……”

正如文成看到这个词的时候,虽然能明白意思,但也略微怔了一下。

圣神皇帝亦把这个词念了两遍。

因此时还未有‘学校’这个称呼——

‘学习之所’自然是自古有之。

《周礼》中有记载,尧舜之时便有建国学政之所,名为“成均”;再后来西周有如闾塾、党庠、周序;春秋战国之时的稷下学宫,姜握之前还借旧址办过诗会……历朝历代不断演变,一直到现在,成为了国子监(下设六学)。

“学校。”时隔数十年,姜握不只是再次提到这个故乡最常见的词之一,更是要自己来办学校,心头自然也是百般滋味。

她回了回神道:“《孟子》里道‘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校者,教也。’”*

然姜握方才那一瞬间的走神,圣神皇帝自也发现了,她甚至直切要害问道:“学校,也是你梦中之事吗?”

姜握以《孟子》为‘学校’注释,本就不是为了解释给陛下的。

听皇帝此问,就直接颔首应是。

于是圣神皇帝也轻轻点头:“那便以此为名吧。”

皇帝提朱笔,按照姜握的策划案中写下:初等学校、高等学校、军事学校。

*

姜握最开始,真没想过要上阳宫。

她只是在规划里写了,想要一块离皇城近一些的地建学校,既方便‘校长’亲临,又便于她随时观察进度调整方案。

再就是建校之地,面积要大一点,尤其是军事学校,总得有能演武的地方,且也为将来的扩建留下余地。

最后,要是能在之前隋朝留下的建筑群上修缮就更好了,这样能比凭空起楼阁省许多钱,想来辛相和户部那边,能少一点拉扯。

圣神皇帝看过略想了一想:“这些条件——上阳宫就很合适。”

不怪文成一见都惊了,实在是上阳宫,并非是寻常行宫。

这原是高宗晚年,多修行宫之时建造一处宫殿。且也不是凭空而起,是改自隋朝的十六苑,故而极为壮丽宏阔。

尤其是,上阳宫占地面积之大,是诸多宫殿之最!

文成一听此事,当场就拿出了洛阳城的舆图,指给姜握看:“上阳宫南即临洛水,西拒谷水,东面即是皇城右掖门之南。”[1]

可以说上阳宫之大,直接从洛水河畔,一直接到洛阳皇城了!

如果说只这样描述,不够让人直观明白上阳宫有多大,姜握倒是有一个标准,后世人肯定一看就懂——十一个故宫那么大。

故宫,古代宫殿计量单位。

文成望着舆图感慨道:“如此,别说一座军事学校,十座百座都建得!”

姜握笑道:“谁知道将来,会有多少学校,多少学生呢?”

说来,与文成的惊讶还不同,姜握最开始听到皇帝将上阳宫给她办学后,第一反应却是——史册之上,神龙政变武皇被迫退位后,正是移居上阳宫,崩于上阳宫。

而后,上阳宫又变成了李隆基在东都时最喜欢待的宫殿,曾于此“大设庭燎,悬珠玉金银,富贵似非人力。”[1]

自然,后来也终究逃不过一场废墟。

姜握不再去想这些。

她只是看着文成指给她的上阳宫之地——以后,这就是圣神皇帝一朝的学校了!

**

端午前夕,帝赐上阳宫与大司徒办学之事,已经传的朝野尽知。

最先来找姜握的,却是辛相。

辛相没有直奔主题,而是先绕了个弯:“大司徒可去细细游览过上阳宫?”

姜握如实道:“去过两次,但上阳宫太大,哪怕是坐车,都十停才走了一二停。”

辛茂将叹气道:“唉,先帝晚年病得厉害,欲修行宫咱们都不好说什么的。偏就有那善于阿谀奉承的人,曲解上意,将上阳宫修的格外华丽!”

“当真是陈玉宝以饰台榭,悬明珠于梁柱间!更别提里面那些奇树异草、奇禽异兽。还有,你知道当年那负责修缮上阳宫的韦少监还干了什么事儿吗?”

辛相越说越心疼,都不用姜握取药,自己就拿出保心丹来磕了一枚,然后才继续道:“他不但构石为山,还在上阳宫挖渠引洛河,生生造悬瀑、湖泊之景。其中也少不了自谋钱财。”

平心而论,上阳宫修缮的确实好。

但直接给户部花傻眼了。

姜握自然知道这件事,当时户部尚书岑长倩(贞观年间宰相岑文本之孙),直接一状告到了五位宰相处。

给辛相当场就气完了。

时任大理寺正卿狄仁杰,也为此弹劾了此人,后韦少监被天后罢官。

但……

姜握看向辛相:这时候提这些陈年旧事,不会是……

姜握猜到了八分,只是笑而不语,看辛相到底如何说出口。

辛茂将道:“我听闻陛下将上阳宫给了大司徒,将来是用以办学?”

虽然还不知道具体办什么学,但不妨碍辛相苦口婆心,甚至拿出了姜握的专业书来劝说她:“大司徒啊,《易经》中就有言:‘君子以俭德辟难。’可见唯有艰苦朴素才能避祸避灾啊!”

“学子们心性未定,更应见素抱朴,勤补克己。”

“学堂多有靡丽之物终究不合适。”

辛茂将最终图穷匕见——

“不如我带着户部、工部一众官员,将上阳宫中的奢靡富丽之财物收于国库,将来也省了大司徒的麻烦。”

姜握:辛相,不愧是你。

作者有话要说*原文已经标注出处。

[1]见于《唐六典》。

小剧场:

辛相(骑着小三轮车):回收~回收旧珠宝~回收旧金银~回收一切值钱的东西~统统收归国库。

昭陵与乾陵:

太宗高宗父子俩,看看自家庄严的皇陵与陪葬之物,再看看带着人去查点上阳宫的辛相……

开始‘孔融让辛’。

荔枝(讨好):父皇~辛相从贞观年间,历任户部员外郎、户部侍郎,户部尚书——能有今日全是父皇慧眼识英才,将来百年后,还是陪葬您的昭陵更合适。

二凤(拍拍):雉奴,辛卿在你手里拜相,在你媳妇手里亦任宰相,自然该入你们的乾陵。(因武皇还没有下令起自己的皇陵,众人先默认她也会入乾陵)

昭陵诸功臣(甚至连李勣大将军这位‘茂德旧臣’看看他自己的‘家’,都悄咪咪背叛了高宗):同意!辛茂将该陪葬乾陵!昭陵人够多了,住不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