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大唐]武皇第一女官(633)+番外

作者: 顾四木 阅读记录

于是,他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这世界是怎么了。

以及,思考过后,认命的摊开信纸,开始给裴氏各支各房的当家人写信,‘和蔼可亲’地请他们支持朝廷的公务。

写了几封信后,裴行俭忽然觉得:别说,拉人下水还挺快乐!

在错误的水鬼找替身行动(先拉了至亲下水)后,裴相终于调整了下技术动作,开始拉新的人了。

多拉几个下水,女儿们的工作也轻松点。

*

姜握听曜初讲完,不由一笑:几十年过去了,裴守约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拉人方式。

说来,裴相那里,只是曜初正好遇到了。

她今日原本之事,还是来寻姜握。此时她就取出一份公文来递过来。

姜握低头去看——《论初等学校的招生来源》。

她边看公文,边听曜初做口头汇报。

“虽说姨母在大议事上说了,女校亦是官学,对标国子监。”曜初笑了笑:“但我知道姨母的心意,待遇可以对标,但这生源不能对标国子监。”

国子监的学生都是什么来历?

之前年轻时候的骆宾王就曾愤愤不平说过:“国子监下设六学。”

“其中最高等的国子学,只有三百个名额,需得文武三品以上大员的子孙才有机会入国子学;太学,得五品以上‘实缺官’的子孙方得入内……哪怕设立了所谓‘庶人之俊才’可选八百学子入学,这八百名额,却也基本被世家勋贵给瓜分掉了。”

曜初此时就道:“姨母,我想的是,【女校】的生源,至少要保证一半以上,来自于‘庶族’。”

不是世家、不是勋贵。

“就像是掖庭中的宫女。”曜初觉得以往宫中选宫女的来源就很适宜:“皆非簪缨之族的女娘,而是寻常百姓之家的‘良家女(家无犯罪者)’。”

曜初说到这儿,看了看姨母:所以当年,母亲和姨母才从掖庭中设‘内教坊’教授宫女读书认字的吗?

如今来看,内教坊可以说是【女校】的雏形,或者说简陋版了。

“此外,还有神都内的百姓之家。可以选一些愿意‘自举’的女娘入学。”如何自举,渠道也是现成的——出版署。

“总之,女校的学子,我会好好筛选。”曜初道:“会让它成为培养适宜新朝女官的‘官学’。”

母女两人真的很像。

姜握听完曜初的择生宗旨,忽然想起了陛下的选官之举——在吏部每年考核官员,允许上峰推荐下级等旧例外,圣神皇帝登基后,还加了一条“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上书自举。”[1]

吏部尚书狄仁杰近来就在忙此事,忙的不亦乐乎。

他也很适合干这个活,大约是天生的技能点,狄仁杰审卷宗公文,看的又快又准:之前在大理寺,他就创造过一年能复审完积压的旧案一万七千多件,最难得的是没有一个人申冤,觉得他错判了的惊人记录。

以至于如今他虽然不在大理寺了,但大理寺还有他的传说。

庶族、百姓、女子。

之前发不出声音的群体,不代表他们数量就少,就没有能力。或许只是被压制着,不得不沉默着。

姜握合上了手里曜初的公文:她们终将找到并培养出,会坚决捍卫她们掌权的阶级群体。

*

而听曜初说起让神都中的女娘,可以通过出版署报名‘自举入学’,姜握就顺带问起,上回出版署就圣神皇帝登基,向神都女娘们征稿的事儿怎么样了。

姜握道:“当时不是还定下,要选出初稿中优异的九十九人,再入你公主府参加文会,现场作诗文作画以评奖赏?”

“姨母不知,实在是初稿太多了。”曜初说起此事就笑道:“至今出版署还在审稿呢。”

曜初方才说话说多了,此时端起茶盏来喝了一口茶,才继续道:“其实征稿前几天,收到的稿子并没有那么多。”

且……稿子的质量和内容都很正常。

但问题是,圣神皇帝登基第五天,就爆出了丹青真实身份的事儿。

简直是点燃神都。

接下来出版署收到的投稿量就激增了起来,且内容也逐渐不正常起来。曜初边吃茶边笑道:“有些投来的稿子上,写的根本不是诗文,而是许诺书(贿赂书)——承诺选稿人,只要能把她选进公主府的文会,让她亲眼见一见丹青大家,可拿此信去兑换五百贯!”

姜握也笑了:“手笔还挺大。”

为了进公主府文会,亲眼见一见偶像,出手就是五百贯。

反正比每回只肯拿出五贯来的辛相,可大方豪爽多了。

曜初搁下茶盏:“我知姨母当年送丹青大家出宫去玉华寺的时候,未必想到今日。”

她后来去复盘了一下‘丹青’出现的时间线。是王鸣珂到玉华寺几年之后了。

“但现在,丹青大家的身份,实在是很好的金字招牌。”

不单是对世家,更是对……

李唐宗亲。

王鸣珂的身份,不只是世家王氏女,更曾经做过先帝的皇后。这样的身份,圣神皇帝这些年竟然如此待她,如今还令她直接恢复本名,去做出版署的官。

其余李唐宗亲、命妇见此情形,自然会松口气的。

所以曜初才感叹:丹青大家,虽然给她们增加了太多的工作量,但真是活生生的金字招牌。

姜握闻言点头,正好给曜初看她才写了个开头的信笺——

“明达。”

“见信如晤。”

晋阳公主,李明达。

*

世事没有两全法,尤其是变新这种大事,不可能令所有人都满意。

比如,无论如何,长乐公主等人,都不会心无芥蒂地来洛阳拜见新帝。

虽说她们曾经为诸如‘公主开置幕府’、‘泰山封禅皇后率内外命妇祭祀’等事默契合作,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并肩作战(一起应付反对的朝臣)。

但如今,自不会如从前。

姜握轻叹:“陛下定都洛阳,于此事上甚好。”

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距离产生美了。神都洛阳,并非旧日长安。

当日未跟随越王李贞能闹事的李唐宗室、旧族勋贵,也都留住了自己的爵位,依旧在长安过日子。

自然,陛下虽不在长安,亦有朝臣和军队镇守。

“姨母,其实晋阳姑姑与我写过信。”

曜初说起晋阳公主的家书。

说来,两京皆有太庙,但到了年节下需祭祀之时,圣驾自不可能在两京之间来回奔波。

故而长安城的高祖、太宗、高宗三处太庙的四时祭享,自然就要交给官员们去料理。

然而除了留守长安的礼部和太常寺官员负责此事外,圣神皇帝亦下旨,未免官员疏忽怠慢,三座太庙的祭祀可由太宗陛下嫡长女长乐公主率诸公主、亲王郡王主持祭祀事。

晋阳公主写的信正是为此而感慨——

说来,不但皇室从前没有嫁人的公主祭祀太庙的旧例,连民间都有一句俗语“闺女莫上娘家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