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大唐]武皇第一女官(642)+番外
祝明乐道:“我看过校规,这上中下三舍,并不看出身,只看成绩——每科的成绩都会量化为学分,当学分考够了,就能够升入上一等舍。”
“最后,上舍的学生,又可以去考【高等学校】的入学。”祝明乐顿了顿笑道:“自然,还有你们【军事学校】。毕竟,陛下金口玉言,文武要并重。”
宁拂英听过后,感慨了一句:“这才是广开求学之路,取才不问家世了。”
而听宁拂英这么说,祝明乐倒是想起另外一事,就道:“咱们看这个法子自然是好的,但也有人家很不满意。”
宁拂英很快了然:“是有朝臣家的小娘子不愿意?”
祝明乐颔首。
“她们倒是也会找道理,提出这【初等学校】既然对标国子监,那么学生的分班也该对标国子监才是。”
“且她们也‘机灵’的很,直接寻到了也会在学校里兼任老师的上官书令那里。”祝明乐还特意解释了下:“就是大司徒的弟子,如今正在吏部做书令官的上官婉儿。”
“还不是想把这话直接递到大司徒那里。”
宁拂英闻言略微蹙眉。
国子监是怎么分班的,她自然清楚,那就是按照出身来分的——
最高等的国子学:非得文武三品以上朝臣(爵位得国公以上)的子孙才有机会入学。
中间的是太学,得五品以上‘实缺官’(爵位郡县公级别)的子孙入内。
最低的是四门学,也得文武七品以上的官员的子孙入内。而且也只有四门学,对家无官职者敞开了一点点门缝,规定‘庶人子为俊才者’可破格考入四门学。
也就是说,学子能不能入国子监读书,而入学后又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和高度,全看自己命好不好,能不能啃到祖父或是父亲。
说起命好……宁拂英立刻想起了自家那位。
毕竟论起能啃的祖父,高宗一朝(甚至延续到本朝),都无人能超过李培根。
宁拂英又想起了李敬业千叮咛万嘱咐的骆宾王。
说来,这两人从年少时就不对付,正是在国子监就结下的梁子。
一个是英国公嫡长孙,每天左牵黄右擎苍只喜欢骑射,读书平平却也能在‘最高等’的国子学里呆着。且就算在‘官二代’云集的国子学里,因英国公的缘故,他也是最顶尖的二代,还是所有人都让着他。
一个却是出身贫寒,学问再出众也只能在最低的四门学里读书。
而且,宁拂英听李敬业说过(作为‘宿敌’李敬业非常了解骆宾王),骆宾王连入国子监四门学的机会,都是当年通过卢照邻,把自己的诗文行卷送到了时为吏部官员的姜相那里,才得以入学。
也是多亏了姜相和时任国子监司业的崔正卿,骆宾王才能时常去国子学和太学旁听学习。
但这,就加大了他撞上李敬业的几率。
这两人能对付就怪了。
怪不得掐架掐到如今。
宁拂英回神后问道:“这件事是如何解决的?”
这些话到了上官书令那里,莫不是,还得大司徒或者安定公主出面?
祝明乐笑道:“是太平公主,一句话,就让那些朝臣家的小娘子哑口无言了。”
没错,正是太平解决了这个问题。
她与婉儿之间没什么秘密,甚至在姜握知道这件事前,太平就先从婉儿处听说了。
太平的反应是惊讶,真的很惊讶。
“我都没有论出身要求搞特殊,更没有看不起人——这学校里,居然还有人敢?!”
要论身份,不得单独给她这位小公主开一座学校?
太平当即就对婉儿道:“这种小事,何必惊扰姨母和姐姐,让我去问问她们。”
她直接问到了提出此事的小娘子们脸前。
我都不做,你们怎么敢的?
那些自矜出身不愿意与‘庶民’同班的官家小姐,在被圣神皇帝的掌上明珠质问过后,均哑口无言:……好像很有道理。
确实是无话可说。
此事就此过去。
姜握得知后,还单独嘱咐过曜初和婉儿:毕竟出身在此时,就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标签之一,这种观念是不可能一下子改变的,这鸿沟也不是短时间内能抹去的。
这些朝臣家出身的小娘子,若只是有自矜自贵的心思,亦或是家里教着她们说这些话的,那还可教。观念不同,心地不要坏,年纪还小就都可以教导。
但若是仗着出身欺负人,就不可以。
霸凌,是决不允许的。
曜初当时就郑重应了:“姨母放心,校规里原本也有相关的事条。但既出了这件事,在开学前,我会与所有老师再强调一遍这个问题。”
**
“太平公主啊。”
听祝明乐说起是太平公主干脆利落解决了这个问题,宁拂英也笑了。
她也想起了太平公主一件事——
说来,她们军事学院也是分为初等学习班,和高等研讨班。
太平公主入军事学院,当然与她这种多年镇守一城的镇将不同。
公主进的是初等学习班。然而小公主对此事显然很不满。
宁拂英回到洛阳去尚书省拜见大司徒的那天,就遇到了这位公主去缠大司徒。
她扯着大司徒的袖子道:“姨母从前只说让我进军事学校,可没说让我进初等学习班啊!”
在太平看来,她可是亲自管过训过她公主府中女卫的,难道不算是经验丰富的女将?难道不配进入【高等研讨班】?
再者……
太平公主带了点委屈道:“姐姐当副校长,婉儿也在当老师,就我自己当学生不说,还是初等班。”
“我要求不高,姨母让我进军事学校的【高等研讨班】就行。”
宁拂英当时在旁,看着这位年纪还不足二十岁的年轻公主。她生的黛眉凤眼,很是大气明艳的五官——果然,与传说中一样,两位公主,一位生的肖似先帝,一位生的像足了圣神皇帝。
在宁拂英看来,太平公主,像是一只骄傲的小凤凰。
但那日,宁拂英亲眼见到了小凤凰倒霉。
说来,宁拂英去见大司徒的那天,还有一个人在——前任尚书左仆射,如今的三校教导处处长,乐城郡公刘仁轨。
就见大司徒很快一个乾坤大挪移,把问题抛出去,对太平公主道:“进【高等研讨班】是要考试的,请乐城郡公考你一道题,若是你通过了,就让你进去。”
说来,太平到底还是太年轻了。
她开始入朝的时候,先帝就已经东巡洛阳,而让刘仁轨坐镇长安了。
所以太平其实是没赶上过,刘相刘仁轨在朝上当家的‘好日子’。
因此还真初生牛犊不怕虎,去请刘仁轨出题了。
然而刘仁轨是什么硬核狠人,一点儿也不曾给太平公主放水。
可怜小凤凰,当场就被考糊了。
并且,就在公主认命表示愿意先上军事学校的【初等学习班】后,还被教导处处长好好教导了一回,听了足足两盏茶时间的思想教育,什么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等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