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大唐]武皇第一女官(652)+番外
“今年报考各署衙的女官数目,较往年多了不少。”
姜握接过年糕笑道:“所以我才说,守约这人最好了。”这朝上谁像他似的实在,忙不开的时候找‘水鬼替身’,把自家人都拉下来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当然,姜握也没有忘记夸皇帝:“这也多亏了陛下,将两署的官职提起来。”若还是从前,出版署城建署最高的署令只有六品官,自起不到这么大的激励作用。
只是……还不够。
毕竟受到影响最大的,还是陛下登基的神都城内,再就是长安。出了两京,各州县女官的数目,依旧是寥寥无几接近于无。
故而‘女子做官’之事,实在还只是小小萌芽,还需仔细呵护,任重而道远。
*
临近上阳宫学校的第一次大考,君臣二人说过女官事,自然而然也要说起学校事。
圣神皇帝眉宇间难得泛起一丝愁绪,亦不免一声长叹——
这不是作为皇帝的叹息,而是作为家长,愁孩子成绩的叹息。
皇帝惆怅道:“朕有所预料,会愁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朕以为会是显儿。”
她真没想到,让她发愁的居然是太平!
说来,军事学院的初等班,考试科目并不太多,比起【高等研讨班】战术、兵器、铸城、地形等科目皆要考核,初等班的考试已经简单多了。
基本就分为实践课和理论课两大门。
太平的实践课成绩都很好:骑术、马射、原地步射等都名列前茅。
但这理论课……
圣神皇帝甚至端起酒杯来直接喝了一杯,颇有些借酒浇愁的意思。
然后指着这书房的御案,对自家大司徒诉苦道:“那日你没在,你不知刘仁轨,他就站在那看着我。”
刘仁轨递上太平的成绩单后,就无声地望着圣神皇帝。
皇帝都被他盯得发麻。
“郡公有话直说吧。”
“不用心。”刘仁轨说完这三个字后,想了想又修改了下:“不够用心。”
“陛下,公主的理论课,实在该多上心了。”
因是最偏心的小女儿,皇帝不免要回护一二,拿着成绩单道:“太平的骑术、马射等几门,都考了前三名,大约是在这些上耗神太多了吧。”
若是正常的臣子,此刻就应该给陛下台阶,
赶紧顺着夸一夸公主。
然而刘仁轨不是正常的臣子。
他听陛下说完,只回了一个‘嗯。’
然后依旧转回来说不足之处道:“陛下勿要溺爱,对公主的理论课多加督促才是。”
“待季考后,臣再来给陛下送公主的成绩单。”
“臣先告退了。”
圣神皇帝:……
哪怕有容人之量的帝王,此刻也很想干脆下旨,让眼前的人退休算了。
而如今季考在即,皇帝想想若是女儿考不好,刘仁轨还要来‘找家长’,就开始头疼。
见皇帝发愁,姜握笑劝道:“陛下宽心,婉儿已经去督促她复习了。”
**
太平公主府。
作为军事学校的学生,武令月羡慕道:“女校怎么这么好啊?她们还能上乐律课。”而且不需要考试,据说只是为了陶冶兴致。
“要是军事学校也能上乐律课,多一门考试也没关系啊。”
婉儿:……公主,您那是想考乐律吗?
您只是想去平康坊听曲吧。
婉儿正在这么想着,就听心声变成了现实:“婉儿,学习也太累了,咱们去平康坊听曲吧。姨母说过,要劳逸结合一下。”
婉儿:不,师父绝不是这个意思。
说来,从小相伴的习惯使然,让婉儿是很难拒绝太平的各种要求的。
尤其是太平换一种,与平时骄傲小凤凰不同的,有点可怜巴巴的语气。
但这次……
婉儿低下头不去看公主期待的眼神,而是看向公主的历次‘口试旬考(十日一考)’的成绩单,再看看公主两次月考的卷子成绩——如湃入冰雪一样清醒起来。
她放柔了声音哄道:“公主,先学习吧。等季考后,我再陪你去如何?”
太平其实提出来的时候,就知道可能性不大,但还是忍不住想争取下,于是做泫然若泣状:“婉儿,你知道我昨晚学到什么时辰吗?”
婉儿颔首:“我知道,公主昨晚不是很快就睡着了吗?”
太平:……忘记了昨晚婉儿在公主府陪她复习,应该说前天的。
不过婉儿到底是太了解太平,知道如何激发她的学习动力。
她温温柔柔道:“听说周王和殷王的月考成绩都不错呢。”
除了激将法,婉儿还精通激励法:“公主,陛下不是说了吗?如果公主季考成绩好,就把温泉宫直接给公主。”
直接从皇家产业划归成公主府私人产业的那种‘给’。
太平:扶我起来,我还能学。
第316章 醉卧帝王膝
天授元年的第一场飞雪,虽下的晚,却纷纷扬扬一日不绝。
蓬莱宫。
姜握从窗口望出去,便见院中花木凝雪剔透明瑟,实是悦目。转过头来,则是酒气冉冉,蜂蜜甜香满室,当真是——
“熏人欲醉。”
圣神皇帝闻言,伸手取走了姜握面前的酒杯。欲醉可能是真的欲醉,但应当不是甜香熏人的缘故。
因恰好又从敞开的窗口看到,有出版署的胥吏来送最新一期的报纸,圣神皇帝就示意严承财直接拿进来。
顺便让他叫宫人进来,把红泥小火炉、酒壶、烤架等都收了。
直到空出干干净净的桌子来,两人才一人一份,对坐开始看报纸。
这是还未面世的报纸。
出版署总会提前送到御前几份,以供御览。
姜握每次看报纸,就像考试做卷子,先从头到尾大体浏览一遍题目——上阳宫学校开学已然两个多月了,然而报纸上关于学校的报道和诗文依旧不断,占了不小的篇幅。
这些文章的宣传侧重点,也各有不同。
有的是条理清晰地直接介绍三所学校(以及各学院)不同的招生要求、校规、考核等制度。
这样的事条文,自然是给已经有心思报考的人看的,可以直截了当了解各项相关规定。
不过,这样的事条体自然不够有趣,也不够吸引人。
姜握的目光则停留在周荞写的系列文上——《上阳宫求学记》
记文是从单人的视角出发,写了作为一个普通学生,在上阳宫度过的一天。
周荞自己是学‘新闻学’的,但她并不只写了新闻学学子的一天。
而是对各个学校和学院的学生都进行了专访,往往是揉杂数位学生的经历而成一篇文。
显然是要做成一个包罗各科的系列。
她的用词很简约,通篇都没有什么诘屈聱牙的繁复辞藻,倒是穿插了不少各个学院独有的小趣事,故而难得文字质朴却又富有兴味,引人入胜。
姜握是很喜欢这个系列的。
估计绝大多数人,也会喜欢读这样轻松有趣的故事,胜过一条条罗列的‘招生简章’和‘学校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