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大唐]武皇第一女官(738)+番外

作者: 顾四木 阅读记录

再有耙,上等值钱550文,次500文,下450文。

再有镰……

凡此种种,全都列了出来。

最后总结道:“当时我便算过:按朝廷对耕牛和铁器农具的定价(农具会有官方调控价格),若农户之家,想配齐以上用具,以中等的价格来算,正好是五千一百文。”[1]

五贯。

姜握懂了。

五贯,就是这天下无数农户之家最需要的,能够养活一家老小的‘成本钱’。

所以在辛相眼里,五贯至重。

姜握与王神玉往后看去。

“就用大司徒曾经提过的‘生产成本’一词吧——”

“当年我做户部尚书时,农户之家的农具(包括耕牛)生产成本,是五贯。而如今,我致仕归乡,再次去乡间与市中挨个问过。”

“如今再购齐这诸多农具,只需要三贯了。”

“至此方觉,这数十年宦海,并未虚耗。”

“故将此诸多农具琐事写与大司徒,想来虽人在两地,欣然之心必同。”

姜握与王神玉坐在屋内,看完了这封信。

虽是炎炎夏日,但实觉得内心蕴凉而宁静。

片刻后,王神玉忽然开口问道:“你知道辛相特意寄这封信过来,还有什么用意吗?”

姜握转头看他。

王神玉道:“以后他再向你买诸如眼镜一般,不得不用之物,就不会再给五贯钱。”

“只给三贯了。”

姜握笑道:“如此也好。”

*

而这日,姜握离开王相府之前,王神玉递给了她一根木签。

签柄为木色,签头却是朱色涂过。

王神玉道:“既然致仕,从此后我便闭门谢客,再不会见朝臣了。”他顿了顿又道:“除了朝臣,还有诸多族中的晚辈,也终于可再也不见了。”

从前他做宰相,所有太原王氏的晚辈为官者,或者想要为官者,凡入京者自然都要来拜会他。

甚至王氏的姻亲,其余世家的晚辈,也少不了想往王中书令这里多走几趟。

从此后,他终于可以再不管这些事了。

姜握低头看手里的朱色签,听王神玉继续道:“你若过来就带着这朱签,以防门房竟把你也当朝臣一般,拦在外头。”

还不等姜握说话,王神玉就道:“但你若来说些朝堂事,我可就把这朱签没收了。”

姜握再次被打断施法,只得笑道:“好,从此后我再不与王相论朝事。”

她告辞离去,在马车上,转头见夏日中,王相府门庭闭合。

自此,闭门谢客。

**

姜握从王家离开后颇为怅然,倒是去将作监见了鸣珂。

虽是端午休沐,但鸣珂……还在加班。

王鸣珂比她小五岁,算来今岁也已然是年过六十之人。

只是她性情经年未变,总觉一如当年。

姜握也未特意与鸣珂说起她的来意,只是听鸣珂闲谈。

其实上了年纪后,姜握是很愿意跟王鸣珂论起故人之事的。

因哪怕是有故人离去,鸣珂谈论起她们也并不会沉溺于伤感。她身上有一种特有的钝感力:也会哭也会烦躁,但无论什么样的世事从来不会伤她太深。她总是能更专注于当下,当这日子只如江潮往复。

果然,王鸣珂说起王相终得致仕之事,也只笑道——

“那以后,王相更多闲暇侍弄花草,他府上的桂花糕,就更好吃了。”!

第366章 大司徒隔代教育的区别

证圣二年,夏。

每年五月,都是朝臣们最期盼的月份——端午连着十五日的田假,一个月内休沐比上班时间都多。

然而何为田假?

正是收麦子的季节,也就是说,五月其实是百姓们,尤其是北方农户们最重要也最忙碌的一个月。

甚至可以说,一年的生计就悬在这上头。

姜握还记得父母曾提起过:他们小时候学校都还放‘麦假’的,就是田里忙不过来,让孩子回去帮着收麦子。

夏日炎炎,全家劳动力都得出动,挥汗如雨。

哪怕干不了什么重活的小孩子,也可以拎着半大的麻袋在后面捡拾掉落的麦穗,给家人们送茶水餐饭——饭自然都是在地头上吃的,省了耽误功夫。

烈日高温,每年麦收都是一场辛苦仗。

如今是田假的末尾,洛阳神都外的麦田都收割的差不多了。

但这不代表农忙就过去了,收完后的新小麦,还要再晾晒才能贮藏或是拿去磨面。

姜握曾经带十岁左右的曜初去看过麦收,不过这回,她准备带年纪更小的阿鲤,去看麦收后的农事,以及,一项城建署的新发明,或者说创造性地改进。

*

“外面这样热,大司徒真要带小郡主去乡间?就为看什么立新式水车?唉,什么样的水车,不还是个水车,哪里值得咱们小郡主亲自去看?”

“若是晒中暑了怎么好?”

说这话的是东宫郡主武赪的照管嬷嬷之一。

此时,她们正在姜宅大司徒书房对面的南侧候院,等着小郡主下学。

来大司徒府上拜访的朝臣、学生不少,哪怕都是先送了名帖按照预约好的时辰过来,但也常会出现,大司徒与上一位还没说完,只能暂候的情形。

这小小的一座候院,就是专为此准备的。

原本这候院里,也不只有两位嬷嬷——唐愿是要自己接送女儿‘上学’的。

只是此时他并不在这院中,去厨下跟着崔朝学做点心去了。这般炎炎夏日,正好可吃酥山和西瓜冰沙。

唐驸马既不在,两个嬷嬷就比较敢说话。

一个禁不住就如方才般略带抱怨起来。

大司徒不管日晒下雪的,她想带小郡主去哪儿就去了,唐驸马在大司徒面前如同面团捏的人,只会应是。

是,他是驸马,皇储也不会拿他如何,但小郡主一旦晒坏了,她们这些跟着伺候的人,岂不是倒霉?

另一位嬷嬷本不敢说的,但遥遥看着对面的院落,从花木掩映中能隐约看到大司徒正带着小郡主念书,胆子也就大了点。

且也实在有些怨气——

“这不是第一回 了。”

“就在前日,大司徒居然还给小郡主找了一副小的杵臼,让小郡主试着舂米!”

“小郡主哪里干的来这个?才不一会儿手就红了。虽未起水泡大司徒就让小郡主停了,也拿冰帕子敷过了,但小郡主手上的红痒回宫后还未消。”

“偏又让陛下看到了,差点就罚了咱们!”

这嬷嬷其实是心有怨气夸大其词,皇帝见了阿鲤掌心略红肿,自然要问是不是跟着的人不经心。

但问明是姜握带着阿鲤一起体验了一回舂米后,也就罢了,只给了阿鲤一块冰过的玉让她在手里握着,然后还又教了孙女一遍农户舂米之劳苦。

但两个嬷嬷却觉得自己受了大惊吓,跟着倒霉:“陛下从不怪大司徒,又心疼小郡主,岂不全是咱们在中间受夹板气?今日又要出门……”

她才说到这儿,就被声音打断:“放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