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大唐]武皇第一女官(758)+番外

作者: 顾四木 阅读记录

那时候,她常陪在祖父榻前,用棉布小心地擦去冬日里玻璃窗上泛起的雾气。

这样祖父就可以坐在窗边看雪景,而不用冒着染风寒的风险开窗或是出门了。

那年看着院中的白雪红梅,祖父捧着热茶道:大司徒在朝他就放心了。

如今水泥也好、玻璃器皿也好,虽未到常见如陶罐瓦罐的程度,但在家底丰厚的簪缨之族看来,已经不算什么奢侈品了。

起码早就不用像当年水泥路刚出现一样,搞什么‘拍卖’,还拍卖‘拍卖会名额’,简直是套娃似宰肥羊。

然而……

辛相望着窗外对孙女笑道:旧的奢侈品去了,大司徒总是有法子,创造新的奢侈品。

玻璃窗要不要?

想不想家里亮堂堂的?

想不想可坐在室中视外,无微不瞩?

掏钱就能拥有哦!

并且继从前那篇《玻璃镜赋》后,王勃又再次写了《玻璃窗赋》,写的那叫一文昌流丽、美轮美奂,于是城建署玻璃坊时隔数年,再次出现了高价拍卖“预订玻璃窗名额”的盛况。

是的,卖的还不是平板玻璃本身,而是预订名额。

据说负责研究平板玻璃的秦研究员,那段时间每天嘴角都是放不平的,需要身边的学生提醒一下‘老师您别笑得太明显’才行。

秦研究员:唉,她也不想笑啊,但无奈赚不完……钱根本就赚不完啊,真愁人!

辛幼萍当时还替祖父做剪报,将《玻璃窗赋》这一篇剪下来,就压在玻璃窗旁的炕桌上。

祖父对着明净透明的窗看这篇《玻璃窗赋》,显然心情更好了。

好到还让她开钱匣子取了三贯钱,让她寄给大司徒。

辛幼萍:给钱了!那祖父真的是很高兴了。

*

姜府。

辛幼萍也不是无缘无故想起这些事的——

也是因大司徒问起了她,祖父生前有没有留下什么别的话,做了些什么事儿。

她起初以为自己会紧张,可后来,面对大司徒的眼睛,辛幼萍不自觉就放松下来,并且越说越多。

直到起身告辞的时候,才发现,她来的时候是午后灿烂千阳之时,如今竟然已经临近黄昏了。

*

辛幼萍离开后,姜握开始整理从长安几处旧宅中带回来的东西。

今岁去长安,除了送崔朝至乾陵,姜握还把所有长安几处‘旧日姜宅’内她惦念之物,都带回了洛阳。

自此,姜握在长安的宅院也好,崔朝从前留下的产业也好,她无心再去打理,就都分给了几个孩子,她们府上都有属官可以帮着料理(婉儿的想来也不用她操心)。

从长安回来的路上,她还在与圣神皇帝说起:自此,她在长安就没有‘房产’了,更是只能蹭住皇宫。

正如过去半年在长安,不管是在乾陵圣陵行宫,亦或是回太极宫掖庭小住,又或是住到大明宫去,她都是借住皇宫。

直到回到洛阳。

其实今日辛幼萍并非自己来的,她入洛阳后既被曜初留在东宫,此番与其说是她按照祖父吩咐上门拜见大司徒,不如说她直接搭了皇储的顺风车来的。

姜握回到姜府的第一日,曜初和阿鲤就都来了,太平和婉儿甚至到的更早些——她们自然都来探望姜握……回到洛阳后独自住在姜府好不好。

辛幼萍告辞后,其余人是想留下陪姜握的。

但姜握都让她们回去了。

她总要习惯自己待在这姜府中。

孩子们也无有敢违拗的,虽各自惦念但也只能各自离去,倒是姜府今日轮值的女亲卫长,前前后后被不同的人嘱咐了好几遍,紧张到恨不得时时刻刻陪着大司徒。

姜握无奈,只好让她守在书房院内,透过玻璃窗就能看到她的地方。

夜色中,她忽然觉得这府邸很大。

她从前未觉察到的大。

眼前堆着许多箱笼,姜握有些不知该如何着手。

索性先在一只箱子上坐下来:或许让她觉得宅子大的,不是一间间房舍,而是安静与影子。

姜握知道,如果她想要什么点心宵夜,厨下还能送来一模一样味道的。

但她也不太想要了。

“你随我回去吧。”

姜握回头。

她原是不知道坐了多久,忽然听到皇帝的声音,还以为是听错了,略带些茫然转头。

皇帝是在门口站了片刻的。

她们自长安回到洛阳,皇帝当然也担心她骤然回到姜府能不能适应。后来得知孩子们都去陪着才放心了些。

然而阿鲤自宫外归来告诉她,太母不肯留她们住下,还特意强调了下连‘阿鲤都没被留下’。

皇帝实在不能放心,就出宫来瞧瞧。

果然随着亲卫指引来到书房,就见她坐在一只木箱上,看着满屋旧物出神,当真是楚楚谡谡,孤意在眉。

姜握望着皇帝,点了点头。

在回宫的路上,姜握忽然道:“今年冬日,咱们再糊一次纸窗好不好?”

皇帝应声:“好。”!

第378章 禅位之意

神功元年秋。

二十四岁的杨小藜自城外归来,赶在宵禁前回到了家。

从前为了减省开销,她与母亲就凑活住在南市租赁的酱菜铺后面。都不是一间单独的屋,就是木板隔出来的一块数尺见方的地方罢了。

如今,她们母女已经在南市旁的坊中,购下了一座小小的房舍。

虽房舍不大,但在神都洛阳能有这么一处房舍,也是极不容易的。

除了母女俩多年的积蓄,杨小藜还向署衙申请了一部分的女官贷——

出版署和城建署都设有给本署女官、女吏的一些无息贷款。

而出版署下设的数处官方抄报处、报亭,也供给神都中或是因和离/守寡,或是欲读书而家人不许等手头窘迫的女娘可贷银钱。

不过针对民间所立的贷就不是全然无息的了,一来为防一人借去太多,二来也防着人大量借钱后反而去放高利贷生利。

因此针对神都女娘的贷款,是验过户籍身份无误后,只有前十贯是无息的,三十贯内利息也较官贷低一半,再若要再多借,利息就会逐渐走高。

而十贯,原也足够一个女娘(哪怕带着孩子),从头租赁屋子支应过头一年生活了。

何况若是单身的女娘,原也可不独自租赁坊中屋舍,既昂贵又有些不安全。

如今京城周围的县、甚至村都有女校,识字的可以去试一试应聘老师或是后勤,哪怕不识字的女娘也可以去应为厨娘、洒扫、纺织校服等事。

再不济,哪怕学校中恰恰没有任何一个岗位(这种情况是极少的,往往都是缺人的),女校中也有教职工以及学生宿舍,落单的女娘也可以凭户籍去租一间【一难舍】,不但比神都中的房舍便宜,最要紧的还是安全。

之所以叫做【一难舍】,是因在房舍入口都写着一句话:人生在世,谁能不遇到一件难事?

也是取一个“每位女娘从这里搬走,都是渡过一难”的柳暗花明吉利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