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大唐]武皇第一女官(760)+番外

作者: 顾四木 阅读记录

然而,因纸币事被王鸣珂拎出来干活,之后为纸币设计的文花栏被圣神皇帝看重后,又被调任到了出版署为报纸设计图形——用皇帝的话说,报纸出版多年,也该推陈出新。

从前碍于纸张成本印刷技术等,报纸上都是文字,可天下依旧有许多百姓是不识字的。

报纸也该渐多图片科普,譬如以简单线图绘上各种良种的识别、沤肥的新法、害虫的防治、新式水车的灌溉法……更容易被寻常百姓所看懂理解。

裴含平就这样到了出版署做了编辑,年复一年,去岁,变成了副署令。

忙得她连自家的道观都一旬才能回去一次。

裴含平:当时的我太年轻,后来才懂得,只要做了水鬼就不能脱身了。

这些年她不是没有发掘人才,拉人‘下水’,但她自己还是没挣脱出去,如今已经是另类躺平,只期待退休年纪赶紧到来。

而出版署的署令裴宁倒是工作热情满满,还常与裴含平笑道:“多巧,咱们虽非本家,但都姓裴,这就是缘分啊!”

看着刻漏等待下班的裴含平:啊,或许吧。

*

“裴家出人才。”

这句话,是姜握与裴行俭说的。

她从长安回到洛阳后,除了上朝,自然也要去学校看一看。

裴行俭邀她去教导处稍坐。

先老友闲谈关怀片刻,裴行俭见姜握状态还好,这才说起旁的:“我与你引荐一位晚辈。原是在北庭都护府为参将的,今岁考进了上阳宫军事学校。”

裴行俭引荐之人也姓裴,虽非他本族本家,甚至这一脉裴氏早几辈就搬到东鲁(山东)去住了,但因祖籍是闻喜人,入京后当然要来拜见下裴行俭这位闻喜郡公。

当姜握听到裴行俭说起‘裴旻’两个字的时候,不由就想起了李白。

被后世称为三绝之一的‘剑圣裴旻’,据说曾教过李白剑术。

算来……距离李白出生,也就只有四年了啊。

**

神功元年冬至。

这一年依旧是皇储代为祭天地与神都的数处殿庙。

曜初回蓬莱殿复命时,却见姨母并不在。

只有母亲立在案前写字。

“过来瞧瞧朕的字。”

曜初立在御案旁,见是“日月光明,万民乐业,海宴河清……”

她的目光落在最后四个字上,不由怔愣。

最后四个字是‘登基宜良’。

圣神皇帝搁下朱笔道:“今岁至长安,朕便思虑过禅位之事。”

曜初很难形容那一刻的心情。

但很快,她还是从心诚道:“母亲御极以来,日有孜孜,抚夷函民、方得寰宇安平。如今母亲体魄康健神无倦怠,何苦要早思禅位之事?”

在曜初看来,母亲如姨母一般,虽历经世事多见白发,但依旧是神志清明胜于常人。

“曜初,朕已年过七旬有余。”

“年过七旬又如何?我看母亲比史册上许多三四十岁的皇帝,要圣明清楚的多。”

圣神皇帝看着眼前的女儿,她容貌很像先帝,但眼睛很像自己。

而母女两人的路,虽起点截然不同,但一路走来却也有些仿佛之处。

“曜初,朕虽登基十余年,然开始摄政,也差不多是你这个年纪罢了。”

算来这天下事在手,也当以数十年计。

“如今朕有禅位之意,也并非明日就撒手不管。”圣神皇帝道:“我们会再看你几年的。”

*

神功二年正月初一。

百官拜贺新岁之晨,圣神皇帝下了一道圣旨——

“自今岁起,唯军国重务、用政大端,皆遵前例题奏于蓬莱宫。”

“余朝政庶务,毋庸奏上,皆决于东宫。”

朝臣领命遵行。

第379章 上皇

延载元年正月。

住在官舍中的周青惊讶地坐了良久,直到儿子来扒拉她的手:“阿娘!”

周青这才回神,发现她跟丈夫一样,看到“圣神皇帝禅位于皇储”的消息后都在桌前发愣。

一时都没有人顾得上,儿子已经在窗旁榻爬上爬下好几回了。

此时的李白小朋友,虽说已经比寻常小孩子多认识些字,但尚不足以让他读懂报纸上繁复的大诏(为避讳‘诏’字,现称作制书)。

于是上京时还不足三岁,但此时转过年来已经年满三岁的小李白(‘长大了’不再称李小白),见爹娘看过报纸后双双在发呆,顾不上理会他,已经急了好一会儿了。

尤其是,他年纪虽小却耳聪目明,早听见官舍外面也渐有人声鼎沸,显然是在讨论让爹娘发呆的‘禅位’之事。

周青回神,把儿子抱到身边固定好:哪怕穿着棉袄,要是一个倒栽葱从榻上摔下去,只怕也要把脑袋磕坏的。

儿子的脑袋绝对不能磕坏,这是她跟丈夫的共识——

说起来,周青原本以为这是一次普通的上京考试。毕竟她只是一个普通的中等县城里,一个普通的刑案主司。

然而去年深秋到了洛阳后,她才发现,这次入京考试,似乎越来越不普通了!

他们一家三口刚入住官舍,就有明显来自于宫中的宦官出来传话,并且留下了一块朱色染过的木牌,定下了日子请周主司带着儿子李白前往大司徒府一趟。

作为刑案相关的官员,周青敏锐察觉到,大司徒要见的两个人里,儿子李白好像才是重点。

在带儿子去大司徒府前,周青就觉得:据传说大司徒相人如神,想必是儿子颇有神异!

而到过姜府后,周青就更加笃定了。

一来,在姜府门口她才发现,原来这种‘红牌’不是每个来拜访大司徒的人都能有,而是稀有牌!

二来,大司徒显而易见很喜欢她家小李白,儿子从相府出来的时候,甚至还跟了一辆专门的马车拉东西,上面装的全是大司徒送的礼物:诸多古籍珍本、自有报纸以来的诗集汇总、更有笔墨纸砚各色玩器不可计数。

这也是他们夫妻俩在京中通过官员考核,却依旧没有赶在年前回家乡的缘故之一——

只要是做父母的,发现自家孩子聪慧过人后,为了孩子的前途,都会考虑下要不要尽其所能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而世上最好的教育资源无疑是在洛阳城内。更何况,自家孩子还明显得到当朝位极人臣宰辅的青眼。

再加上,周青这回的考试成绩很不错,可以试着考来年刑部空出来的‘令使’和‘主事’官职。

虽说这两个官职都跟她原本县中主司品级相同,为从八品,但京中刑部的官自然是不一样的,将来上升空间也大。

于是,哪怕丈夫只是正常地通过了考核,没什么留在京中的理由,他们一家三口还是选择了留在京城先过个年再说。

而这个年过完,周青就更笃定要带着儿子留在京城了:冬至、腊八、除夕当夜,大司徒都没有忘记给自家儿子送吃食点心。

周青只是略微有点懊悔:原以为是上京一趟带孩子见见世面,也为了让他们夫妻多跟孩子相处,所以特意没有带乳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