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丫鬟一边帮他整理帷帽,一边担心地叮嘱道:“小姐虽是甄大人的弟子,特许来送行的,但毕竟是女子,出入一定要小心谨慎才行,万一被人抓到话柄,坏了名声就不好了。来,小姐,我们从侧门进去,尽量避开外人。”
萧寻初想了想,默默放下本想捧帷帽的手,沉默地掩住自己的面容,走下马车。
但他下车的时候,又听小丫鬟轻轻“呀!”了一声。
萧寻初问:“又怎么了?”
小丫鬟有些慌张的样子,踮起脚,凑到萧寻初耳边,很轻很轻地说:“小姐,你鞋子从裙子下面露出来了,是不小心吗?你还没定亲呢,要当心不要让人看见脚呀。”
萧寻初:“——?!”
小丫鬟就像什么都没发现似的,侧身帮他掩着鞋尖,然后悄悄帮他盖好裙摆。
等萧寻初在地面上站定,小丫鬟又跑回车里,不久,不知从哪里摸出两个玉环来,帮他压在裙子两侧,防止裙幅散开。
“这样就好了。”
小丫鬟松了口气的样子。
萧寻初走起路来却束手束脚了很多,装束也变累赘了。
他盯着自己身侧那两个玉环,一时不知该说点什么才好,心绪难言。
谢小姐她,这些年到底……
光是这两件小事,萧寻初就有很多意见想说,但眼下显然不是抱怨这些的时候。
目前,还有更棘手的问题要解决。
——谢小姐今日,据说是来和她的师父甄奕和李雯送别的。
站在白原书院前,萧寻初轻轻将雪白的帷帽打开一条缝隙,望着那书院门口已四年不曾见过的匾额,一时间,感慨万千,六年来的种种往事、悲欢离合,伴随着无数思绪一同涌上心头——
第十九章
六年前。
萧寻初赠予谢小姐琉璃草的那个夜晚, 邵学谕来到他的房间,给他看了一卷据说是上千年前的古学遗卷。
“此乃墨家学派之书。”
昏暗的灯光下,邵学谕坐在他身边, 耐心地向他解释。
“墨家, 在东周时期,也是诸子百家之一, 一度可与儒学相抗衡, 可并称‘世之显学’。”
“此学一派, 主张兼爱、非攻,研究自然规律,专著有《墨经》一论, 以记录力学、光学、数学、逻辑等百姓经验智慧之结晶。”
“创始人墨翟, 精通工匠之学,可与巧匠公输班齐名,善做攻城器, 曾率弟子三百,以机械为守城策,制止楚王伐宋。”
“然而西汉时期,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家学派与当时的墨者均遭受打压,且当时的墨者团体结构确有过于艰苦激进之处, 人数渐少,此学终绝于世间。”
“此书, 是我师父之师父, 师父之师父之师父的先祖, 将墨学之论整本背诵下来,隐匿于心中, 待朝廷搜查风声过后,再私下默写下来,一代代藏于地板暗格之中,如此方避免摧毁,勉强保存下来。”
“如今,此书已是绝书。”
“今之士人,普遍认为我们研究技术、钻研器物,乃‘匠人之作,奇技淫巧’。但我不这么看,墨学也不这么看。”
“你很有天赋,这种天赋再辅以知识,必有改变这个国家……不,是改变这个世界之能!”
那一晚,在暗夜的烛火下,萧寻初那双懒散的桃花眼中,原本天生的倦怠被邵学谕的话语一点点驱散,星火之光似被点燃。
后来,他选择拜邵学谕为师。
再后来,他又选择跟随邵学谕离开。
在那时的萧寻初看来,这一切是如此顺理成章,他根本不必有所犹豫。
不过,多年后,他再度回想却觉得,他当时之所以能如此果断,或许不仅是因为邵学谕教给他的知识。
……也是因为,师父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对他说他的天赋很了不起,对他说他的才能并非玩物丧志,对他说他会对这个世界有用的人。
*
跟随邵学谕学习以后,在师父的引领下,萧寻初很快见到了许多志向相同之人。
师父这些年在白原书院当学谕,除了谋生糊口之外,也一直在观察是否有天资和思想适合学习墨家学说的学生。
在萧寻初之前,他已经收了两个弟子,一个名为叶青,比萧寻初年长五岁;另一人名为宋问之,比萧寻初年长两岁。
在萧寻初拜师后两年,师父又带回一个铁匠家的孩子,名叫邱小安,说是为人老实好学,很适合学习墨学,他年纪最小,跟师父上山时只有十二岁。
如此,包括萧寻初在内,四名弟子便一同追随师父,学习墨家学说。
他们早晨同在书院读书一般,读学墨家经典著作;
到了晚上,他们则会动手实践,师父从基础开始一点点教他们,最终目标是要让他们能像当年的墨子及其门人一般,真正做出有用之物,甚至包括武器。
师父对残存下来的墨家学说残卷倒背如流,时常拿着书,笑呵呵地教导他们——
“平等地包容万物,不因等级地位而有所区别,是谓‘兼相爱’。”
“人们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创造未来,而不要互相争斗,是谓‘交相利’。”
“统治者为了争夺利益而引发战争,令百姓遭受痛苦,使死者遍野,民不聊生。因此要避免无意义的战争,是谓‘非攻’。”
“这世上的贫富安危,都不应该是由命运决定的,而应该是由‘人’自己的努力决定的,事在人为,是谓‘非命’。”
“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
“以一个位置为支点,两边的杆子长度不等长,同时在杆子两边施加同样的重量,那么离支点较远的那一边一定会下落,因为这一边的物体力臂更长,能产生更大的力。”
“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由于光线是直线传播的,所以将一个物体放在一边,让光线穿过小孔投射到另一边,它的影子将会颠倒过来。”
师父很喜欢跟他们讨论这些,所以每到讲课的时候,他整个人会一下子精神起来,看起来也没有平时那么邋遢了。
无光的夜晚,他悄悄将四个弟子都叫起来,在一块木板上钻一个小孔,然后点起蜡烛,让他们看蜡烛投射在木板另一边倒过来的影子。
分别移动蜡烛、木板还有投影位置的距离,影子的大小都会发生变化。
当弟子们发出惊叹之声时,邵学谕的嘴角会勾起来,露出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
*
萧寻初与师父、师兄弟在一块很自在,然而研究此学,却绝无可能一帆风顺。
师父是个很有精力的人。
他白天在书院坚持学谕的工作,清晨和晚上还要额外传授他们墨家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