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寒门之士[科举](120)+番外

作者:远上天山 阅读记录

工部督刻的进士碑制作可谓迅速,若放到嘉靖四十四年以前,进士碑都是后补的,因而进士们很难在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的名字碑石题名。

只见碑石之上,刻着“隆庆五年辛未殿试,策试天下贡士柳贺等四百名,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在这之下,众进士之名一一列出——

第一甲,柳贺,镇江丹徒县。

张元忭,绍兴山阴县。

邓以赞,南昌新建县。

对于进士们来说,这无疑是光宗耀祖的时刻,即便数百年后他们化为尘土,有人来到此地,看到

此碑,便知某年某地曾有某人中过进士。

虽状元之名在一榜中最为煊赫,然而能够碑林题名是众多士子毕生追求,看到这一幕时,众人心中都十分激动。

碑林题名后几日,新科进士中的前三甲便前往翰林院报道,其余进士则分配到各部及通政司、都察院与大理寺观政三月,中进士后的新鲜感彻底淡去,开始进入常规的社畜生活。

……

此时的镇江府城一片宁静祥和,西津码头人来人往,街上采购的、闲逛的、步履匆匆的各色人等齐聚,长江波涛滚滚,岸边的柳树早已抽出新芽,正是一片春日的美好景象。

清风桥柳府内同样静谧。

柳家当家娘子杨尧正在细算名下一间铺子的账务,忽然听得门外一声响,就见纪娘子自院外过来:“尧娘,别成日坐着,对骨头不好,你在家若是无趣,就去找亲家公亲家母说说话,不用成日陪我。”

自柳贺中了应天乡试解元后,挂着解元匾的柳家境况自然是一日胜过一日,在府城读书人中,这解元第更是有名,尤其遇上县试、府试开考的时候,清风桥常常被赶过来的士子堵住路。

镇江府城的百姓开玩笑说,清风桥如今恐怕比去金山寺烧香还有用,毕竟是两位解元居住过的地方,南直一省的文运恐怕也对此地有所偏好。

柳贺上京赴考之后,杨尧放心不下一个人在家的纪娘子,最近去娘家的次数就少了一些。

杨尧与纪娘子之间相处可谓融洽,纪娘子虽心思都在柳贺一个人身上,却不是那等爱找媳妇麻烦的恶婆婆,杨尧听柳贺说过,公公与婆母之间感情甚笃,因而婆母也希望他们夫妻能够恩爱。

与柳贺成婚两年多,杨尧对如今的生活可谓满意。

柳贺读书刻苦不说,待人也极是贴心,她父亲杨乡绅已经是很照顾妻子的人了,却从未替她娘打过一盆热水,在家中也须得她娘先起了才行。

柳家却不是如此,柳贺明明已经是会元了,在家却没有一点脾气,孝顺母亲,也极尊重于她。

杨尧未成婚时也有几个闺中姐妹,便是她成婚后也常听姐妹说起婚后的苦楚,夫君本人上进的,家中穷不说,公婆也难讨好,若是嫁到大户人家的,夫君毫无进取心,污糟事也有不少。

反倒不如杨尧活得舒适。

纪娘子见日头渐渐高了,便道:“这几日天好,尧娘和我一道去外面逛逛。”

杨尧笑道:“好。”

纪娘子常和她一道出门,若是路过衣料铺子就带她进去,路过首饰铺子也是如此,总会给她买些什么,杨尧一开始自然是拒绝的,可纪娘子却觉得她年纪轻轻打扮起来才好看,也未必非买那些昂贵的衣料首饰,有些精致的花样纪娘子都觉得和她很配。

“贺哥去京城有一段时日了,也不知考得如何。”柳贺进京这么久,杨尧还是第一次从纪娘子口中听到这话。

她原以为纪娘子是不担心的。

“相公定然能考中的,娘安心等着便是。”

纪娘子看她一眼,笑道:“你和贺哥一样,只喜欢说好话哄我。”

不过她听了的确很高兴。

其实纪娘子对柳贺考中举人这事已经很满意了,因柳贺中了举,纪娘子在乡里人面前都挺直了腰杆,族老们夸她把柳贺教得很好,但纪娘子自己清楚,这事没她什么功劳,都是柳贺自己刻苦。

但纪娘子也希望柳贺三年的苦读有回报。

她是母亲,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处处都好。

杨尧却想到柳贺上船那日和她说的话,他说要中个进士回来,她便真的信他。

只是……若他能早些回来就好了。

……

金殿传胪之后,考生中进

士的捷报便自京城传至各驿,进而传至众进士的家乡。

隆庆五年这科会试录了四百考生,归到两直十三布政司,平均一省也只中了二十多进士而已,于各省而言,这些新进士将来便是助力。

君不见朝堂诸公为乡人争得面红耳赤的情景吗?

之后贵州布政司之所以能够开科取士,也是得益于贵州官员的不懈努力。

士子进京赶考,路费由府里报销,一路读书求学也多仰赖府州县学的教导,能中进士便是为家乡父老争得荣耀,就是严嵩那样人人唾骂的大奸臣,也在家修桥修路修学堂。

于各省而言,士子能有得入一甲者,也是官员在文教上的的政绩。

南京礼部衙门。

南直隶是两直之一,不设布政司,各府州直接对南京六部负责,科考这样的文教之事自然也由南京礼部先知晓,之后再发往各府州县。

众所周知,南京六部是清闲衙门,只有南京户部最忙,毕竟户部负责征收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四地的税粮,仅这四地所征之税便超过了大明朝税收的一半,除此之外,还有漕运及盐引的发放,漕运及盐引可谓“生财有大道”的方法,因而南京户部权柄还算不小。

南京礼部是最清闲的衙门,京城都迁到顺天去了,礼部哪有什么祭祀活动可干,拨款可谓约等于无,因而发展起了游船揽客的官方活动。

北京礼部好歹是六部之一,管会试,管祭祀,涉及到礼的地方都要管一管,礼部尚书又常是阁臣的热门人选,因而花起教坊司的钱来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没脸高调。

此时,一整天无事可做的南京礼部右侍郎拆开捷报,料想今科南直士子的殿试成绩应当不错,毕竟历来如此。

大明开科至今,南直隶已经出过十多位状元了,如今的首辅李春芳便是南直隶人。

待这位礼部右侍郎拆了捷报,看到榜上考生姓名不住点头:“二甲也有数位,一甲……”

片刻之后,他召来手下:“尚书大人可在?”

“随我去见尚书,将这捷报告知镇江府,要快。”

第91章 世道不公

这边南京礼部尚书看了捷报,而另一边,镇江知府王惟善也收到了自南京发来的急报。

“何事这般急切?”王惟善有些摸不着头脑,“莫非仍是广积库广善库之事?”

年初,南京广积库广善库起了场大火,广积库广善库皆属于内库,由南京户部管理,广积库贮硫磺,广善库贮宝钞,分量自然极重。

二库起火之后,南京库房的管理官都受了责罚,到了地方上,府州和各县纷纷加强了对仓库的巡视。

除了这事外,镇江府可谓风调雨顺,王惟善正在与左右师爷商量四月府试之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