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寒门之士[科举](239)+番外

在信中,张居正对柳贺的建议不置可否,然而半月后,内阁与户部便将此提议呈在了天子案头。

户部尚书殷正茂某日在朝会上见了柳贺,都将他拉到一旁:“泽远,依元辅之意,官民田之则要重提,此事民间争论颇大,老夫当真要对朝上诸公道明?”

官民田之则,即是要改变官田占比大的现状,而由民田占据多数,这毫无疑问会损害官员及权贵的利益,张居正此时不在京,殷正茂可没有胆量将这事推动下去。

柳贺道:“大司徒,下官是词臣,田亩之事是户部的职掌,下官不好干涉。”

殷正茂便道:“好你个柳泽远,本官是来参详你的建议,你只与元辅说,却不愿与老夫说?”

正茂贪得天下皆知,尽管他颇受张居正的器重,朝堂上对他的弹劾却始终没有断过,此时清丈田亩事推进遇上了难题,殷正茂便想着早日将这事了结,自己也好致仕返乡,有传闻说张学颜已经盯上了户部尚书这个位置。

若是细究的话,他殷正茂在元辅心中的地位自然是不如张学颜的。

万历五年,六部尚书的位置变动颇多。

前兵部尚书王崇古告老还乡,接替他的是同样参与了俺答封贡的方逢时,吏部尚书张瀚被弹劾回乡,便由前户部尚书王国光接替了他的位置。

一句话总结,还是张居正的自己人。

而工部尚书也换成了治水有功的吴桂芳。

吴桂芳兼工部尚书,又兼漕河总督一职,他在南直隶治水颇有成效,因而张居正便将南北的水与漕皆交于他一人之手,吴桂芳这工部尚书权势远胜大明朝的历任工部尚书,在天子面前也颇说得上话。

柳贺并非不愿告知殷正茂,然而清丈田亩之策的确是户部的职责,他若轻易干涉,在朝臣心目中终究不会留下好印象。

他给张居正出主意,全的是师生之情,他与殷正茂又没有太多往来,何必为对方劳心劳力?

京官有京官的使命,若是一切还如在扬州时,那柳贺这个詹事府少詹事的官位又何必要?

……

一转眼,时间便到了万历六年,正旦时,京里下了好大的一场雪,柳贺格外不愿出门,然而这个时候迎来送往免不了,作为翰林院侍讲学士之一,柳贺还需在衙门当值一日。

“真够冷的。”

府中烧了炭,屋子里倒是暖洋洋的,杨尧替妙妙穿了件红色披风,妙妙便如年画里的娃娃那般可爱,这大雪天,连猫狗都懒得出门跑一趟,妙妙却兴致勃勃地踩在雪里,捏雪人滚雪球玩得起劲。

柳贺打了个哈欠,坐上马车出了门,好在这一早不用上朝,翰林院中没什么人影,他只需安安静静坐上一日就足够了。

“柳学士,您来了。”

一见柳贺,翰林院中的书目便送上热茶汤,还打了一盆水给柳贺净手,柳贺喝了些茶暖身,又吃了些茶点,之后便拿起书静静看了起来。

若非年底一桩夺情/事,柳贺在翰林院中的生活可谓十分滋润。

“将嘉靖年有关宗藩的条例给本官找来。”

柳贺命令刚下,那书办便将文渊阁中的条例文卷等翻了出来——并非他想干涉宗藩事,说实话,藩王们在封地上的荒谬文武百官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嘉靖时也曾出过《宗藩条例》,对藩王们的待遇进行削减,可惜政策削减太狠,加上嘉靖皇帝自身也非勤政的帝王,之后这《宗藩条例》便不了了之。

读了文卷之后,柳贺最大的感慨就是——朱家子孙当真能生。

其实也可以理解,朱元璋是个农民出身的帝王,他虽当了皇帝,但思想上仍是地主那一套——天大地大,儿子最大。

为了让他老朱家的子孙能世世代代享福,他不许宗室考科举,也不许宗藩从事生产,只由大明财税养着便是。

然而嘉靖四十一年时,宗藩总人口便有一万八千四百九十二人,这个人口数量看似不多,然而亲王郡王等人岁禄高,一年的岁禄开支便有八百多万石,而同一年的粮税是两千多万石。

这两千多万石里,还有一部分进了天子内库,一部分满足军需,还要应付官员开支,地方赈济,若是有战事,那花钱更是如流水一般。

柳贺为何要看这宗藩之策?因为前几日张居正给他的信中,有几回仿佛不经意间提及了宗藩事。

张居正官至首辅,平日忙得不可开交,除了为天子写贺表外,他平日所说不可能有一句废话,与其说是暗示柳贺,不如说是明示了。

柳贺:“……”

他何德何能啊。

宗藩有宗人府管,然而永乐以后,宗人府常由勋戚掌管,实际上的职权已经到了礼部手里,而礼部的职掌和翰林院也有一点交叉,比如皇室玉牒就是翰林院修的,不过玉牒当然不可能只修皇帝那一脉,那天子也不必特意下旨令翰林官修了。

事实上,宗室玉牒这工程一点也不小,柳贺修的时候除了崩溃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与爵位外,还对朱家子孙的名字表示崩溃。

因为朱家宗室取名,一名中必带金木水火土五行,因而看到朱效锂、朱诠铍、朱恩钠之类的名字,他恨不能回去重修一遍元素周期表。

如果可能的话,柳贺也不想与宗室打交道,宗室骄横满朝皆知,但他们又是老朱家的龙子凤孙,生下来便高人一等,官员们也是能避则避。

放衙之后,柳贺自暖室走进风中,虽裹着厚厚的大氅,他依然觉得风往脖子里灌得厉害,走两步脸都刮得生疼。

在这个时节的大明,在地处北方的京城,这样的大雪,在他看不见的地方,恐怕真有百姓被冻死吧。

扬州那般的富庶之地尚且有百姓穷苦难度日,何况在北方。

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描述的或许正是这个时节。

不过京城的百姓日子还稍好过一些,毕竟天子脚下,若是饿殍遍野,那着实是伤了天子的颜面。

可是看不见并不代表不存在。

柳贺轻轻叹了口气。

张居正之所作所为,说是为了延续大明的国祚也好,说是为了让天下百姓不再困苦也好,那的确是伟大的事。

他若仍图安逸,若是守着这四品京官的位自得,那着实是辜负了来这大明走上一遭。

第180章 郑汝璧

“这雪着实下得太大了些。”这一日值守完,柳贺正旦便没什么事了,他在京里回不了家,便也托人买了些年货衣食等交予纪娘子。

年底前正逢夺情/事闹得沸沸扬扬,柳贺无暇分心,家中一应事务都由杨尧操持,她也给纪娘子寄了信,问纪娘子可要与他们一道在京城过年。

纪娘子的回信数日后抵达,一同来的还有镇江本地的糕点,她在信中说,她今年就在镇江待着,过年就与三叔三婶一起,她在镇江一切都好,也要柳贺夫妻注意身体,照顾好妙妙。

柳贺在京里的日子其实挺自在的,詹事府的事,上面有王锡爵扛着,再往下,翰林们个个顶用,需要柳贺操心的事情其实很少。

不过等开了年,柳贺就真的闲不住了,天子的婚事定在二月十九,王锡爵已经忙到头发掉了不少,他绝对不允许柳贺再这么闲着了,怎么也得把他薅到詹事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