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
中
小
还有辽王一案,罪己诏一事,高启愚案……
冯保和张居正两人可以说是互相背锅,有些事未必是两人一起干的,却都被官员及百姓认为是两人共谋。
柳贺的官场生涯见证了张居正任首辅后的种种,他这位座师虽有许多不当之处,但也做了许多正确的事,实在不该落得史书上那般的下场。
待从内阁值守过,第二日时,柳贺才有空好好歇一歇。
纪娘子十分心疼他,她觉得,柳贺任了内阁学士后当真瘦了许多,开始显出老态,在家时也常常考虑朝堂的事。
她虽对朝堂不了解,可也听杨尧与杨乡绅说,柳贺这官,天底下在他前头的只有两个人。
其实她在镇江时已经很了解了。
她不过是一乡下的秀才娘子,镇江府的知府上任了,却要第一时间去柳府拜会,逢年过节时,天子也常常有赏赐至家中。
纪娘子却不好说叫柳贺歇歇的话了,柳贺肩头扛着什么她并不清楚,作为母亲,她也不该妨碍儿子。
柳贺许久没有和杨尧一道出门了,他任首辅后,所受的拘束越来越多,像以前读书时那般动不动出去溜达的时光已经不见了。
妙妙也想跟去,柳贺一把抱住自家闺女:“爹和娘要一起,妙妙被知儿玩。”
妙妙:“……”
她并不是很想和老是咧嘴傻笑的弟弟玩,但爹和娘的确很久未出门了,妙妙只能委委屈屈应下了。
京城刚下过雪,夫妻二人也不过是看看四周的景色罢了。
街上铺子几乎都未开,人迹也十分稀少,大约要到了元宵才会热闹起来,柳贺道:“元宵时娘子再和我一道看灯吧,还记得当年元宵灯会,我一见娘子便十分倾心。”
杨尧默默看他一眼:“我读了相公近日所写的文章,这般文辞已不能打动我了。”
柳贺:“娘子莫要为难我。”
写情书他很不在行。
喷人的话,他的战斗力
倒是不弱。
两人自柳府走了半个时辰,杨尧有些累了,柳贺平日不是坐马车便是坐轿,也有许久不曾走路,此时走了半个时辰,身上出了不少汗。
不过能与杨尧一道是难得的清闲时光,柳贺也十分珍惜,可能是朝堂上纷扰之事太多,和家人在一处时,柳贺内心就十分平静。
……
正月以后,有关开海的争论还在继续。
天子一直未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将柳贺那封疏暂时搁置了,他只是拖,却未告知官员他究竟是支持还是不支持。
柳贺因而上了第二封疏。
他知晓,自家这位天子很能拖,一个国本之争便持续了十数年,柳贺和天子打过数回交道,既然天子拖,他就不等,逼着天子给说法。
过了半月,天子大约也是对他的狂轰滥炸不耐烦,令内阁去议此事。
柳贺渐渐明白了天子的想法,天子也不是不愿开海,但是他不愿背锅,换句话说,开海若有获利他可以先拿,可违背祖训开海的锅他不肯背。
“泽远,各衙门如今因你提的边饷一事正在忙碌,你又提开海,实是令我为难。”
张四维为官还是偏保守的,开海又切切实实损伤到了他的利益,因而他从一开始就不赞同。
天子将这件事交予内阁,便是先交于他手,张四维也先发挥拖字诀。
柳贺道:“元辅,下官也清楚您事忙,开海之事徐徐图之便是。”
张四维这首辅之位已渐渐坐稳了,虽他因冯保一事受了不少影响,可他自身是长袖善舞之人,天子也不会因此事将他逐出朝堂。
听得柳贺此言,张四维颇为疑惑。
柳泽远何时这般好说话了?
士林之中皆称柳贺是有德君子,为国为朝付出甚多,张四维对此却不屑一顾,柳泽远是君子,他就不会写信至他府上威胁了。
何况柳贺平日里脾气看着挺温和,真到了出手的时候,他是又狠又准,在张四维看来,这就是小人做派。
偏偏人人将柳贺当成君子,却视他为小人。
想及此处,张四维都想感慨一句天道不公了。
……
柳贺心想,这开海的火烧得还不够旺,要添一把柴才是。
第259章 消息
开海的益处与弊端,朝堂上争论了一轮又一轮,不仅百官清楚,就连关心朝事的读书人也十分明晰。
到这时,天子想法隐晦,官员们自然为了自身支持的一派而不断争斗。
柳贺讲了开海的种种好处,近几期的《育言报》上都有他的文章,但在许多人看来,柳贺这种做法无疑是动摇国本。
通政司参他的奏章比去年还多,许多官员甚至认为,柳贺就该辞去阁臣之任。
冯保已经去了南京,他这颗棋是用不上了,冯保去南京前,张四维想必已经和他做好了切割,如今柳贺再想用冯保来动摇张四维已不可能。
之后的机会,恐怕就是在廷议上了。
柳贺问顾为:“大司寇与大司徒的回信还未至吗?”
顾为低低应了声是,随即不忿道:“老爷那般维护他二人,这二人竟在开海一事上三推四阻,实是小人作风!”
柳贺摆了摆手:“大司寇与大司徒都是老资格的官员,你万万不可这般说。”
张学颜与王国光都被视为张党骨干,但和张居正在时一心听令于张居正不同,柳贺任了阁臣后,这二人在一些事上支持柳贺,在另一些事上却有自己的看法。
比如这一回的开海之策,张学颜与王国光都没有旗帜鲜明地支持柳贺。
柳贺并不觉得有什么,开海事涉重大,何况王国光与张学颜并非他的下属,二人官至部堂,在整个大明朝堂都是威风凛凛的角色,如何肯居于柳贺下首呢?
顾为在柳贺耳边低语两句,柳贺颔首:“原来如此。”
“此事倒也极有可能。”
王国光与张学颜和张四维关系只是平平,且张四维任首辅后,这二人虽仍在六部尚书任上,位置却坐得并不安稳,此前申时行都曾来劝柳贺,要改王国光为杨巍。
王国光非翰林出身,入阁几乎是不可能,就算他想入阁,也不会有一位阁臣支持他,但他自己也清楚,在没有张居正支持的情况下,想长久地把持吏部尚书之位也并不容易。
故而,张四维和申时行必然是开出了不错的条件。
而张学颜那边,若是叫他更进一步,由户部尚书改任吏部尚书,倒也是相当诱人的条件。
原先这种可能几乎没有,但只要王国光肯退,张学颜未必不能再进一步。
柳贺道:“事情这样就有些难办了。”
针对开海之事,柳贺几乎给在朝所有有资格参加廷议的官员去了信,支持开海的官员自然积极响应,而不支持开海的,要么在信中严厉指责柳贺一番,要么就向他说明缘由,称他反对柳贺非因私怨,而是因公利。
柳贺也很理解。
在开海这件事上,并非若有官员都有利益沾身。
唯独王国光与张学颜二人,态度是一日比一日含糊,此前柳贺提出开海时,这二人一片赞同之声,但后面柳贺去找二人时,二人却再没有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
上一篇: 朕有耳疾
下一篇: 一代灵厨在六零年代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