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卫益和宋氏无儿无女,日后无论是谁上位,哪怕为了面子好看,也不会亏待这位皇嫂。说的不客气点,卫益的死对宋氏毫无影响,可上官皇后对她说了一番话,她毫不犹豫就自尽了。
上官皇后究竟对太子妃说了什么,他们无从知晓,简单议论了几句,也就丢开了。
进入二月,朝堂上恢复了正常秩序,回过神来的文臣们不约而同弹劾起了君澜,理由都是差不多的,滥用职权私自调兵。昭阳王是去易州赈灾的,可他在易州的所作所为,明显是超出权限了。
君澜并不意外自己会有这样的待遇,如果不是中间出了太子驾薨的事,这些事还会来得更早些。
他给皇帝上了封长折子,详细地说明了事情的缘由和经过,至于皇帝要如何处理,那就不在君澜的控制范围之内了。
皇帝不是今日才知道易州的事,君澜之前给他汇报过,他也叫人查过。然而,两边报给他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在君澜的折子里,易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九死一生的边缘,随时可能崩盘。
这太不符合皇帝对易州的固有印象了,他治下的易州,怎么可能陷入那样的绝境。
而在皇帝收到的另一份折子里,易州固然是有问题的,但一切都是可控的,不过是强烈的地动加深了原来的问题罢了。
皇帝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因而在他的潜意识里,对君澜就是带着些许怀疑的,觉得他言过其实夸大其词。易州人怎么可能那么大胆,吃的粮食都不要了也要酿酒,又不是疯魔了。
三皇子卫盏原是去了朔州巡视的,可他刚到了地方,还没来得及安营扎寨,就被皇帝召回了渝京。
因为那时,君澜在易州的大开杀戒已经传到了渝京,皇帝不放心,必须派个亲生儿子过去。卫盛性子粗犷,做这种事不适合,卫盎不像话,卫盈太年轻,剩下的也就只有卫盏了。
皇帝迟迟不肯表明态度,君澜上过那道折子也不再辩解,文官们越吵越热闹。
由于君家目前的处境太尴尬,君律和姜源都不怎么好见面了,仅有的两回还是偷偷摸摸。
“不是到过易州的人,根本想象不出如今的易州是什么样,我觉得这太危险了。”到他们离开的时候,易州的局面也只是有所缓解,换成三皇子卫盏接手,姜源一点都不放心。
“易州的事,哪里能是我们说了算的。”君律无奈地叹道。
在亲自到过易州以后,君律已经猜到前世的易州是如何平息下来的。虢国公配合王安元,共同隐瞒了存粮不足的事,然后任由人们自生自灭,他们以牺牲一部分人为代价,保住了其余的人。
那个时候的易州人对自己所处的局面一无所知,也就说不上反抗之类的话。
但是这一回,君澜没有像虢国公和王安元那么残忍,他挖尽了易州的潜力,尽可能地减少了死亡人数。易州气候好,只要熬到来年开春,所有的苦难就到了尽头,起码能看到希望的曙光了。
不过易州的存粮真的太少了,除非是像君澜那样,严格定量强制分配,否则绝对不够。
以君律对卫盏的了解,他是肯定做不到这些的,届时的易州会是什么样子,他根本不敢想。
看着御案上弹劾君澜的折子越堆越厚,神佑皇帝的心情很复杂,他想敲打君澜不假,可他并不想彻底把他摁下去,让他回家养老去了,谁来给他干活,也许是时候该收场了。
然而没等皇帝公布对君澜的处置结果,来自易州的急报打破了朝堂上的喧嚣。
三皇子到了易州不到一个月,原本被君澜收拾地风平浪静的易州风波突起,竟然闹起了暴动。
这是君律想到的最糟的结果,以前不知道自己有熬过去的可能,易州人随波逐流了,任由命运安排。可现在他们看到希望了,这种希望又被人打破了,不起来反抗的可能太低了。
作者有话要说:
六十章之内,小姜一定会吃下素云丹,做不到我就在第六十章发红包,指天立誓~
第57章 赐婚
到底是自家的江山, 神佑皇帝再是对君澜的话心存怀疑, 也不可能真的不管不问。
把君澜召回渝京之后, 皇帝一方面派了三皇子卫盏赶赴易州, 接手此前君澜负责的全部事务;另一方面,他也增派了人手,全面调查易州的情况, 以确定君澜的话究竟有几分真实度。
因为在皇帝心里,君澜是没有胆量和理由欺骗他的,可他为了自己好办差, 适当的夸张却是有可能的。
身为帝王,最不能容忍的事就是有人触犯自己的权威,可在地理条件特殊对外交通不便的易州,皇帝看到了这样的趋势。
换而言之, 皇帝不是完全不信君澜的话, 而是有些事, 他不想交给外人处理,尤其这个外人跟自己还是同一个祖宗的, 只是特殊原因改了姓氏罢了。
再说易州的形势若是真有那么严峻, 又让君澜给处理好了,那他的名望岂不是要大涨。
皇帝不希望看到这样的事发生,既然君澜已经把易州的局势控制住了,他换了卫盏过去正好。
卫盏是在抵达朔州的时候被皇帝召回来的,那会儿他的心情很不好。北疆的环境太恶劣了,风沙大, 每天灌得人一嘴沙子,吃不好睡不好,戍边的将士又多是粗人,他和他们说话都费劲。
若是其他事情,让卫盏风尘仆仆赶到朔州地皮还没踩熟又赶回去,他非气得跳脚不可,纵然是圣旨不可违抗,在心里骂人也是必须的。
可听说皇帝是让他去易州,卫盏乐坏了,以至于回程的速度比到朔州更快。
卫盏的兴奋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好酒,机缘巧合之下很早就和西川的酿酒世家勾搭了起来。君澜到了易州六亲不认,把中高层官员连锅端了,卫盏纵是没有亲自出面,也怕自己被揭露出来。
如今,易州的事虽然瞒不住了,可他自己去收拾残局,起码能把自己身上给抹干净了。
二来就是,卫盛、卫盎和卫盈都在京里,谁去易州不比他快,可父皇就是没派他们,愣是把自己从北疆召了回来。再说母妃的枕头风有点作用,那几位也是有母妃的,可见还是父皇看重他。
他们等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卫益那个病秧子死了,腾出了太子的位置。如果他能办好父皇交待下来的差事,在接下来的储位之争中,肯定是要占得先手的。
卫盏踌躇满志地到了易州,不到一个月就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
和那些震撼到瞬间鸦雀无声再不嚷嚷着要弹劾君澜的文官不同看,姜源和君律听说易州的事一点都不惊讶,甚至有种终于来了的感觉。
君澜早就说得很清楚了,易州就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所有粮食,严格按劳分配,不浪费一丝一毫,才有可能支撑着大部分人熬到明年的春天。
毕竟,从其他地方运粮去易州是不现实的,成本太高车水杯薪,解决不了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