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236)+番外
还有!赵祯当时是赵恒唯一的儿子,她能当上皇后,就是因为抱养了赵祯,将其记在名下。
从李妃怀孕开始,她就期盼这个孩子,怎么可能会心生嫉妒,甚至还在赵祯出生后,想杀了他?
没有赵祯,皇位势必会落在赵恒兄弟手中,还有她这个妃子什么事?
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她与赵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她疯了才会想杀赵祯。
刘娥冷冷地看向台下大臣:“这就是文人编撰的话本?编得可真不错。”
大臣们默默垂首,不敢吱声。心里却愈发忧愁,自天幕出现后,刘太后愈发张狂,连遮掩都不遮掩了,不仅身穿天子衮服上朝,连垂帘听政的帘子都撤了,和官家并坐。
官家如今尚未成年,无人压制太后,将来会发生什么还真不好说。
本以为天幕这回出现能改变一二,却不想说得全是对官家不利的话。
今日之后,官家平庸之名怕是人尽皆知了。
唉,愁啊,愁!
宋仁宗时期
赵祯目瞪口呆:“……”
不是,南清宫八大王是谁?该不会是他那位八皇叔赵元俨吧?
不止赵祯这么想,其他大臣也是这么想的,难道八大王就是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病逝的恭肃王?
恭肃王在时,颇受官家爱重。恭肃王乃太宗八子,少奇颖,太宗特爱之。
真宗在位时,恭肃王也备受宠爱,屡次加封,先封曹国公,后一路加封至彭王,进太保,加太傅。
当今即位,拜太尉、尚书令兼中书令,徙节镇安、忠武,封定王,赐赞拜不名,又赐诏书不名。
不仅如此,明道初年,又拜太师,集三公一体,古今未有之。
后又数次加封,及至庆历四年恭肃王病逝,又加封天策上将军,徐兖二州牧、燕王,谥恭肃。
官家对恭肃王似乎真的太好了。
一些年轻的臣子忍不住猜测——莫非官家真是被恭肃王养大的?这故事到底是真是假?
经历过真宗朝的大臣们闻言嘴角微微抽搐,先皇在位时,前头五个孩子都夭折了,好不容易有了当今,怎么可能会放任后宫妃子杀害皇子?
还有区区宫内使也想把皇子偷运出宫?简直滑天下之大稽。且不说皇宫守卫森严,就说刚出生的孩子不哭不闹吗?能安静地躺在妆盒里让你带出宫?
而且还交给了恭肃王。
恭肃王有十三个儿子,虽然人家儿子多,但活下来的也就四个,多出来一个难道不会被发现吗?
这也就罢了,既然去了恭肃王府,那最后又是怎么重新成为太子,还顺利即位的?
大臣们:槽多无口。
【我知道你们一定是想问原版没有狸猫换太子啊,为什么传到后面就变成了狸猫换太子呢?
别急,且听清清慢慢道来。
因为这个故事被写进了明代小说《包公案》,后来又被写进了清代小说《三侠五义》等,再之后又被改编成各种各样的影视剧。
最后就变成了我们熟悉的狸猫换太子。
当然,即便是狸猫换太子,也是分了很多版本的。
最常见的就是——宋真宗的皇后死后,想重新立一个皇后,恰巧当时刘妃和李妃都怀了孕,膝下无子的宋真宗就想了一个绝佳的好主意。
他告诉刘妃和李妃两人,谁先生下儿子,谁就是皇后。
好家伙,这可是后宫之主,谁不想当?
于是刘妃又被写成了大反派,身为大反派肯定是心思不正,不择手段的。
所以这个版本的刘妃又开始嫉妒李妃了,生怕李妃在她前面生下儿子,被立为皇后。
刘妃遂与宫中总管郭槐密谋,收买接生婆,趁着李妃分娩时,用一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地换走了刚出世的太子。
刘妃命宫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不忍心,暗中将太子交付给宦官陈琳。陈琳将小太子装在食盒中送至八贤王处抚养。
另一边,宋真宗看到血淋淋的狸猫,以为李妃生了一个妖物,便将其打入冷宫。
不久后,刘妃生下一个儿子。宋真宗大喜,立刘妃为皇后,儿子立为太子。
故事当然不会到此结束,不然反派岂不是一点报应都没有?所以六年后,刘后的儿子早夭,宋真宗绝嗣,只能从兄弟的孩子们过继一个儿子。
挑来挑去,就挑中了八贤王的儿子,也就是之前被送出宫抚养的小太子。
某日,太子误入冷宫,见到李妃,母子天性,两人一见如故。刘后得知后,拷问寇珠,寇珠撞柱而亡。
刘后虽然没问出结果,但是心里有了疙瘩,于是向宋真宗进谗言,真宗下旨赐死李妃。
李妃当然没死,她被小太监救了并且偷放出宫,流落陈州。李妃身为皇妃养尊处优已久,根本无法独立生活,只能住破窑、靠乞食为生。
后来包拯在陈州放粮,遇到李妃,才得知狸猫换太子的真相。
包拯将李妃带回开封,帮助李妃和仁宗母子团聚,又设计让郭槐供出真相。
已做了太后的刘妃知道阴谋败露,自尽而死。
而包拯在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任为丞相。
这就是最广为人知的一版狸猫换太子。
其他版本有刘妃根本没有怀孕,用狸猫换太子后,把李妃的儿子占为己有啊;
刘妃怀孕生了个女儿,用狸猫换太子后,把太子占为己有等等,最后都被包拯查明真相,揭穿了刘太后的蛇蝎心肠。
刘太后的结局有抑郁而死、有病逝、有打入冷宫,反正结局都不太好。
当然也有结局好点的——狸猫换太子,李妃疯了,太子并没有被送到八贤王处,而是流落民间,刘妃儿子并没有死,顺利继位,多年后包拯查明真相,仁宗觉得愧对李妃母子,便让他们二人团聚。
刘妃因为是仁宗的生母,没有受到惩罚。
还有一些版本刘妃和庞太师合谋,陷害李妃,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但是儿子死了,只能过继八贤王的儿子之类的。
版本太多了,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了解,清清就不一一介绍了。】
公元1025年,宋仁宗时期
刘娥刚听第一版时脸黑了,但听到后面的诸多版本,她不怒反笑。
大臣们听到刘娥大笑不止,以为她是怒极反笑,连忙劝道:“太后息怒,这都是后人瞎编的,当不得真。”
当然了,您要是从中得到女子临朝称制难以堵悠悠之口的教训就更好了。
看看,这都被写成什么样了。
就一个狸猫换太子,都写出花来了。
不料,刘娥竟道:“哀家没生气,哀家是高兴。狸猫换太子乃子虚乌有之事,那些个酸儒也只能编造出这种谣言来污蔑哀家。
还来来回回就这一个谣言,连编点新鲜的都不会。”
这不就是在说她没有别的黑点可以黑了吗?
大臣们:“……太后明鉴。”
刘娥笑道:“这些话本既然如此受人喜欢,哀家就成立一个专门写话本的文史院,就设在翰林院下,若是有话本写得好都可以投文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