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287)+番外
太惨了。
不过李世民陵寝的东西似乎真不多,上回天幕说他的茂陵被几千人运了三个月呢,李世民这才一个月。
【秦始皇如愿拿到大唐皇陵的地图后,晚上终于睡了个好觉,并且准备开展下一步计划。
首先唐末的节度使是不能要了,包括他们手下的将领,通通不要。骄兵悍将也就罢了,还无恶不作,若是人手够让他们去干苦力倒也不是不可以,比如修秦直道,挖运河等。
可惜他没有人手,这些人留着只会是祸害。
其次黄巢起义把四品以上的官员都杀了,朱温又血洗了一批大臣,本来自安史之乱后就缺人的中央现在是彻底没人了。
得重新补充人才,算了,乱世也不讲究什么人才了,能干活就行。
补充人才后就可以招兵买马,收拾那些拥兵自重的节度使藩镇们。
要是能招到几个精通纵横术纵横家就好了,这些节度使眼皮子浅得很,要是有几个能说会道的纵横家去忽悠他们,让他们自相残杀,他就能坐收渔翁之利了。
可惜汉以后的朝代都尊儒,纵横术没落了,怕是找遍整个中原也找不出几个纵横家。
又是想念李斯的一天,若是李斯在,这些事哪里用得着他操心,李斯肯定会规划好。
当了一阵子的李柷,接触了不少人后,秦始皇发现还是李斯最好用。
李斯一人,可抵千百人。】
大秦
李斯心情颇为激动,两鬓斑白的他容光焕发,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那个时候他还只是吕不韦门下的一个门客,且还是不受重视的那一种。
心中抱负得不到施展的他本以为会在吕不韦府中就此蹉跎,直到遇见当时还是秦王的陛下,当时他已经三十四了,陛下十六,他们相谈甚欢,陛下很赏识他。
此后,他便一直追随在陛下身侧,见证秦国灭六国一统天下。
他的抱负实现了。
“大王,”许久不曾叫过的称呼脱口而出,李斯连忙请罪,“臣一时失言,请陛下见谅。”
秦始皇抬眸看他,李斯一向谨慎,从未行差踏错,若不是知道他将来干的事,他定会和从前一般信任他。
“无事。”秦始皇说完,目光在李斯斑白的头发顿了顿,“你也老了,国事可让萧何多分担一些。”
李斯闻言身形一僵,“谢陛下关心,不过臣还干得动,臣想为陛下,为大秦多做一些事。”
秦始皇颔首,淡淡地应了一声,“嗯。”
一旁的萧何:“……”不愧是一人顶千百人的李斯,可真够拼的。
难道他看不出来陛下其实已经有了宽恕他的想法吗?
唐太宗时期
悠悠醒来的李世民听到这里,长叹一声:“纵横术能救回大唐江山吗?”
说完,开始絮絮叨叨:“让袁天罡算算,朕的昭陵修在哪里合适,就按照汉文帝的规格修好了,也别放什么贵重物品了。”
连棺材板都被掀了,还放什么贵重物品。
他都想淬毒了。
被太医掐醒的李渊紧接着道:“二郎,把朕的陵寝修得远一点,最好离你的昭陵远一些。”
李世民:“……”
【秦始皇吸纳了朱温的一部分势力后,开始励精图治,这毕竟是大唐,虽然经过了几番清洗,但还是有一些忠于大唐的人。
比如那个留下名字的大唐最后一个忠臣——宦官张承业。
不得不说大唐是真的神奇,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皇帝被宦官掣肘,甚至玩弄于股掌之中,大唐亡后,却是一个宦官为大唐守节尽忠。
历史上的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国,张承业对后梁深恶痛绝,一心一意辅佐李克用父子,并且把复兴唐朝的希望寄托在李克用父子身上。而李克用也打着复兴唐室的旗号,与朱温展开争夺。
但李克用父子是想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而张承业想恢复大唐江山,二者之间的矛盾越到后面越鲜明。
李存勖假借皇帝名义便宜行事,开始封赏自己人高官时,很多张承业提拔的下属都做到了尚书,侍郎的位置,已经到古稀之年的张承业,竟谢绝了李存勖封的高官爵位,依旧坚持自己在唐朝时期的官职——河东监军使。
这个官职可能不显赫,但却是大唐王朝授予他的最后一个职位。
李存勖正式称帝的时候,卧病在床七十五岁高龄的张承业让家人把他从晋阳城抬到了魏州前线,试图对李存勖做最后一次劝谏。
在权势面前,李存勖自然是不可能听张承业的,此后,张承业病情愈发严重,一年后病逝晋阳城内。
成了大唐最后一个忠臣。】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心情复杂道:“……想不到大唐最后一个忠臣竟然是个官宦。”
何其讽刺,又何其可悲。
贞观群臣纷纷下跪,“陛下,臣等无能。”
李世民此时的心情低落了许多:“都起来吧,我们哪管得了两百年后的事。”
李唐的子孙守不住江山,难道还能怪开国功臣不成?
他只是可悲罢了,汉亡时,还有那么多的忠臣想匡扶汉室,他的大唐,真真就是人走茶凉。
【这么一个忠臣,在得知李柷求贤若渴,广募人才,想匡扶大唐江山时,他毫不犹豫地卖了李克用,投奔秦始皇。
别看张承业只是一个宦官,但人家挺能干的,为李克用出过不少计谋,干过不少实事,李克用死后又扶持他儿子李存勖和后梁过斗。
除了张承业,秦始皇还得到了另一个人才——冯道,这可是个狠人,五代十国的著名宰相,十朝元老。对没错,你们没听错,是十朝。
比六朝元老郭子仪还要多四朝。
冯道历经四朝十代君王,期间还向辽太祖称过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深谙乱世苟活之道,虽然在被后世史学家骂不知廉耻,奸臣。
但他在事亲济民、提携贤良,在五代时期却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称誉”的声望[2]。
绝对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不然也不可能在黑暗的五代十国达成十朝元老的成就。
秦始皇有了这两个人,终于有了像样的班底,开始磨刀霍霍向周边的节度使了。
这边秦始皇进展顺利,开始走上正途。李世民那边开始遇上障碍了,迁都长安后,他发现长安已经不是印象中的长安了。
一问才知道,原来后世以隋唐定都长安,却经常要跑到洛阳就食为由,不再将长安定为国都。
长安在大唐时国都六陷,早已人口凋零,建筑地被毁坏严重,已经不太适合当成京师,隔壁洛阳才是后世心目中的京师。
得知因为唐朝皇帝经常跑到洛阳就食,还多了个“就食天子”的称号。
李世民:……
那大宋为什么不选洛阳定都,选什么开封?洛阳有虎牢关和函谷关两大天险,开封除了黄河外可没什么天险。
大宋皇帝脑子也不机灵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