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38)+番外
玉米虽然亩产只有一千六百斤左右,不如南瓜,但相对于南瓜的不易储存,玉米就好储存得多。晒干后磨成玉米淀粉,可以储存一年左右。
玉米淀粉可以做成各种面食,比如玉米馒头、玉米面、玉米糊糊等。当然口感肯定不如小麦磨成的面粉,毕竟一个粗粮,一个细粮。】
虽然只有一千六百斤左右???
各个时空的古人:听听你说的是人话吗?
就算再不通农事的帝王也不会觉得亩产一千六百斤是一个小数字啊,后世的人怎么回事啊?
就算有亩产四千斤的黄金瓜珠玉在前,也不能看不起一千六百斤的主食啊!
在古人心中,黄金瓜虽然产量高,但瓜果水分多,和纯粮食还是有差距的。
【赵霏之所以没想着用玉米用作军粮,主要是因为系统给的玉米种子也是杂交种子。杂交种子它不适合留种啊,想培育出适合留种的玉米种子要花的时间可不是一年两年。
而且常规留种的玉米产量远远低于杂交种。常规种亩产也就一千左右,想种出千斤之上得注意土质、堆肥、后期管理。不像杂交种,轻轻松松就能亩产一千。
赵霏觉得自己没有十年如一日的耐心去培育良种,所以才选择了不挑土质、留种方便的南瓜。】
各个朝代种田经验颇深的农人闻言若有所思,他们留种也是留颗粒饱满的,从翻地开始就尽心伺候,不敢有马虎,收成确实一年比一年好,但远远达不到天幕说的那样。
这是为何?天幕所在的朝代农人到底是如何育种的呢?为何能达到这么高的产量?
若是能看看天幕手上的书就好了,老人浑浊的双眼中迸发出渴望的亮光。
若能育出这样高产的种子,花费十年算什么,便是赔上余生老夫也愿意尝试。
【赵霏在宫中种地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大魔王嬴稷耳中,秦昭襄王本来就对赵霏能从赵国逃回来感兴趣,很快召见了赵霏。
嬴稷问她为什么在宫中种地,是住食上短缺了吗?
赵霏拿出一根足有四五斤重的白萝卜,说这是人参的兄弟,有下气、消食、润肺去痰、解毒生津的功效,而且没有人参那么补,老人孩子都能吃。
药味也没人参重,做成食物后非常可口。这是她在赵地时,从一位神秘高人那里买的,那位高人还送了她一些种子,说能种出一种神奇的粮食。
她很好奇是什么,所以才种在了宫中。
嬴政在一旁都呆滞了,那不是亩产五千斤的萝卜吗?因为种的太多,他们在赵地卖了好些天都没卖完。
太便宜了,只有黔首们会买。但买的人也不多,大概是不相信有这么好吃还那么便宜的蔬果吧。
那段时间他天天吃萝卜,从萝卜丸子、红烧萝卜、萝卜包子/煎饼……萝卜排骨汤都吃了个遍,尽管好吃,但他短时间内真的不想再看见萝卜了。】
秦始皇听到“解毒生津”时眼皮子动了动,然后听到亩产五千斤,书中的自己天天吃后表情变得相当怪异。
有一种我想吃给我啊,然后被喂了饱但实际什么也没有的感觉。
离谱。
再说了,他五岁的时候在赵国当阶下囚,吃的是糟糠之食,穿的是葛衣麻布,才不是书中那样锦衣玉食,富贵荣华。
不仅离谱还胡编乱造!
朝臣们倒抽一口凉气,“五…五千斤,有这么高产的人参兄弟吗?”
扶苏从第二次直播后一直在看医书,至今都没看完,听到“人参的兄弟”本能地回忆脑海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本草纲目》中确实有提到萝卜,书上记载萝卜有消积滞、清热、化痰、理气、宽中、解毒之功效。其根、叶皆可生可熟,可菹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1]。
如此看来,也不是不能称之为‘人参兄弟’。”
就是没想到这人参兄弟产量竟如此之高,五千斤,比那黄金瓜还高产。
这四五千斤的听下来,扶苏都快怀疑是不是他们太过愚昧,只会盯着眼前能看得到的利益,所以才不知这世间有那么多高产粮食?
***
同样听麻了的还有汉武帝,“这后世到底还有多少高产粮食?”要不一次性说完吧,他受得住的,真的!
这么多高产粮食,那后世得有多少人?他要是有这几种粮食,三十年之内他能让汉朝的人口翻倍。
人口多了,可以占的地就多了,待他打下匈奴、南越等地,将一部分人口迁过去,用不了多少年那些地区就会牢牢的并入汉朝的疆域,以汉人而居。
刘彻嘴角疯狂上扬,他要做一番比史书上的汉武帝更伟大的成就。
还得给汉人定一条规矩——尊汉祖,以汉人为荣,将汉人的历史烙刻于心。
少崇秦媚唐!
凭什么给他们的就是冶铁造纸、高产粮食……还有史书,给他的就只有医书?
他不服!
刘彻心里骂骂咧咧,手却很诚实地去点左下角的小黄车,怎么还没进去?
他真的不想听赵霏给始皇种出多少东西,也不想听始皇吃得多丰富,把书给他,他自己看。
……
【清清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萝卜的由来。关于萝卜的由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萝卜原产于我国,第二种说法是原产于地中海的西亚、东南欧诸国[2]。
如果是第二种说法的话,那萝卜应该在汉朝时就已经传入我国。因为东汉桓帝时发生了□□,桓帝劝说百姓种植蔓菁为食。这个蔓菁就是萝卜的古称。
也有说早在先秦时就已经传入,但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也无从考据。
萝卜最早的记录是《尔雅》里提到的“芦菔”。到了唐代,人们又把它称为“温菘”,认为它同白菜是一家。到了宋代才被叫做萝卜,见之于王祯的《农书》,至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极力推崇,萝卜一名才沿用至今[3]。】
听到熟悉的名字,卫青露出惊诧的眼神,“芦菔?”
刘彻目光瞬间移到卫青身上,“仲卿知道此物?”
卫青:“这芦菔乃野菜,绿叶白根,是有些像人参。”
刘彻高兴得大笑,“来人,快去将芦菔寻来。”五千斤的人参兄弟,得来全不费工夫,哈哈哈……
卫青连忙阻止,“陛下,臣说的像人参,是指此物根茎细小。臣觉得,和天幕说的萝卜相差甚远。”
言下之意,怎么看都不像是能亩产五千斤的样子。
刘彻:“……”不是说有四五斤重吗?个头怎么都应该有胳膊那么长那么粗才是啊。
**
先惊喜后失望的不止汉武帝一个人。
李世民惊喜万分:“温菘?能亩产五千斤?”
要不是尉迟敬德开口快,他差点就要下旨让百姓多种几亩温菘了。
尉迟敬德:“不可能,这玩意俺家小时候种过,哪有这么高的产量,一个温菘也就比拳头大点。一亩能有五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