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没你就不行(1412)

太平马上站起来,转头找了一圈,“婉儿呢?叫她跟我作伴玩一会子去!”

武后摆手,“去吧!玩去吧。”

太平拉着李显,嚷着叫‘婉儿’,奔出去玩去了。

李显第一次见到上官婉儿,多打量了两眼,太平拦在上官婉儿身前,“七哥干嘛这么看人?”

怎么看人了?

太平轻哼一声,“你府里的女人多的都快溢出来了,还问怎么了?这些哥哥,哪个也没你这样呀!温泉宫里,就嫂嫂陪着兄长。东宫里,就一个良娣,还是太子妃上折子奏请的,她们处的可好了,张良娣把孩子都给太子妃教养,只照管孩子的吃穿。八哥呢?身边也还没人呢!母后说不定今年就给八哥指婚了。可你看看你,谁不知道英王府里女人多呀?”

李显闹了大红脸,“都是可怜的女子,收容在府里罢了!好了!好了!没出嫁的小娘子,不许这么没规矩说些不该你说的话!回头嫁不出去了……”

真叫人喊了李旦去太液池划船去了。采了好些个莲蓬,正要上岸呢,就听守在岸边的奴婢说:“……圣人下旨了,黜落护国公主封号……”

啊?!

太平跺脚,“阿耶怎么还当真了呢?阿姐也不是完全错了嘛!是那个周御史不对,还险些连累阿娘,阿姐杀的好!干嘛这么处罚阿姐。”她提起裙摆就要往岸上跳,“我找阿耶去!”

李显一把拉住了,“别闹!这是国事!父皇许是想教训一下阿姐……”

李旦就说,“七哥说的这是什么话?护国公主自来也没有呀!既然是护国,那做了护国的事,怎么又错了呢?”但却也拉住太平,“这事不能去!”

哎呀!胆小鬼!

三个人正争执呢,小船跟着晃晃悠悠的。把船上的人吓的赶紧道,“圣人先下旨黜了护国公主的封号,可紧跟着又下旨嘉奖公主,说公主有情有义有仁心,重新册封公主为镇国公主,食邑五千户!”

五千户?这块抵得上两个亲王的食邑了。

李显忙笑道,“果然还是阿姐,有勇用谋!”他捧着一袍的莲蓬,率先跳到岸上,“走啊,给阿姐贺喜去!”

太平在船上跺脚,“七哥怎么现在成了这个样子!糊涂若此!”

三个主子都跑了,上官婉儿独自在船上,看着跑远的三个背影。公主跳脱,相王跑的轻盈,只这个英王,有些笨拙,瞧着也有些蠢,有些糊涂。可此人——真的糊涂吗?

她回去之后,还是轻声把两位王爷和公主的话都说给武后听了,然后默默的退到一边。

武后端着茶盏微微皱眉,明崇俨眼里却闪过一丝亮光,那点跟面相不合的地方,一下子就对上了。为何前一位太子和如今这位太子都乃风光霁月之人,却偏偏都是那般面相。而一个瞧着就又蠢又憨又老实的,却又……

原来根子在这里呢!

谁也没说帝王一定得是个好人!好人是做不了帝王的。历代帝王数一数,哪个是只有明而没有暗的!就是那位新册封的镇国公主,手段少了吗?不过是有些人的手段用的,叫她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好人而已!她对皇后说的那些话,不是在指责皇后用手段,她是在提醒皇后,手段太糙了,迷住人的眼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若不然就真成了指鹿为马,祸患无穷了。

这话很有道理!

所以,他越发笃定,而今这位太子,是长久不了的。

武后看上官婉儿,“收起的书呢?拿来吧。”

是!

书本重新装订了,没有书名。但上官婉儿知道,这是太宗皇帝所著的《帝范》。

武后翻开,还是今天读到的那一页。她拿着书,一遍一遍又一遍的在嘴里咀嚼:“智者取其谋……而愚者……可取其力,勇者能取其威,便是怯者也可取其慎……”

是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

太宗皇帝把明主比作一个手艺高超的匠人,匠人用直木做辕,用曲木做轮,长些的可做栋梁,短些的可做栱角。不管是长短还是曲直,每一块木头都有它的用处。

而明君用人,也当如是!

明君无人不能人,明君律己而修身,明君以人为镜以晓对错得失。

武后缓缓的合上这本书,她不由的叹了一句:“太宗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帝王。”

受教了!

第822章 盛唐风华(74)

金秋,内考选官在太子李贤的坚持下,到底是开始了。

这一步李贤走的颇为艰难,可再艰难李贤不退!有人掣肘?掣肘就调整现有的官员。调整不顺,就安排临时差事,安排刺头们出京代为巡查去,哪怕是暂时调开呢。他稍显笨拙的左右腾挪,但到底是把事情推动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李治说,“该东巡洛阳了,叫太子监国吧。”

这是要带武后一起走。

武后没同意,理由是,“第一次内考,若是圣人不在,难免叫下面觉得不够重视。这是开局第一考,非同一般,该当留下才是。”

这理由……也合理。

李治允了。

武后又说,“近日做梦总梦见先父,对着臣妾不住的叹气,面露哀伤,臣妾不解何意。只是最近歇不好,竟是精神有些短了。”

李治就看明崇俨,“明仙师可能解梦?”

明崇俨忙道,“这是周国公不放心子孙后代之故!”

如此吗?

是!是如此。

李治跟着叹气,“既然如此,那皇后看着安排吧,朕乏了。”

武后谢恩,“周国公府感念圣人大恩。”

李治躺下了,没再言语。

于是,在内考之前,吏部有了两个特别低调的任命。一个是任命武承嗣为尚书奉御,一个是任命武三思为右卫将军。吏部任命官员,圣人无精神,那太子就是要用印的。吏部的名单太子未必得每一个都要特别详细的了解,但大致都要看一遍的。

结果就在名单里看到了武承嗣和武三思的名字。

他当时就把名往桌上一拍,心里又冒火!这兄弟二人有何才干?不过是谄媚小人罢了。

宝华低声道,“天后连日梦见老周国公……”

周国公于大唐有功,孙子给这个待遇不算是高的!

李贤这才把火气压下去了,是的!吏部对此没反对,也是有这个考量。若不是母后跟娘家兄弟不合,便是不照看武家,武家的孙子到如今也不只是这个官位?这有个恩荫呢!

那便就这样了。

但这件事给了李贤一点想法,他当即就下令,择选勋贵世家子弟为侍从。

英国公府自然在此列。

像是二房的小五叔李钦载,也不过才比四爷大两岁。

像是二房的平辈李湘,比四爷小两岁而已。

这俩倒是特别热心,直奔国公府找四爷商议,“东宫择选,我们叔侄可去得?”

四爷把人往书房带,“为这个事,公主今早没进早膳。”

这是为何?

四爷就说,“太子可从军中选勇武者充实东宫,却不可选勋贵世家之子,这个道理可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