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没你就不行(2432)

西南那边被周王府经营了十数年了,也没敢这么明目张胆的把朝廷的官员往回撵呀。可这位就办到了。

吏部尚书不敢拿着折子去东宫,而是见了圣驾,把事情说了。

天和帝翻看这些折子,“过半了?”

是!过半了。只怕还有些在路上呢。吏部尚书说着,就抬头看圣人。

圣人该是国事操劳,面色蜡黄,眼圈是黑的,眼睛带着红血丝,显见是没歇息好。这会子面圣,圣人说话的语气里还带着才醒的倦怠,该是歇了午觉吧。

天和帝抬手将折子都推到地上了,“必是官做的不清白,吓怕了的。”

是!该是如此。

“都准了。”

吏部尚书脚下动了动,张嘴几次想说话,抬头一看,圣人侧后方的赵祎轻轻的摇了摇头。他便不再言语了。

就听圣人又道:“吏部重新拟官员,叫他们即日上任吧。要干练的,要清白的,告诫他们,好好的当差,莫要再出差错。”

可这缺额那么大,一时之间从哪找那么些人去?

他没争辩,回去先拟定几个:一批一批的派,看看东北那边是什么意思。

结果月余之后,人又回来了。回来就致仕,“不是侯爷为难,实是事难办。”

要么,朝廷拨付钱款,把事办了;要么,换个人去当差吧,那活真拿不动。

吏部能怎么说呢?说镇北的事先缓一缓吗?那是军令,耽搁了用兵,真有个万一,一家子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他问回来的这几个人:“侯爷可有别的话?”有要求的话,必是会隐晦的提的。

这么一问,这几个倒是反应过来了,“侯爷倒是问了一句,太子殿下有没有交代过什么。”

这是想安插太子的人吗?镇北还真是支持太子呀。

他只能偷摸的拜会东宫,“殿下,您看这个事,怎么安置?”

太子看着地上才燃尽的灰烬,那是尹禛给他的密信,信上确实说了可安插亲近东宫的臣子。但为了辖制这些人,还请东宫派遣一个总领事的。

尹禛在信上说:臣以为赵祎能担此事。

赵祎,是自己的人,难得的是,他还能得父皇的信任。这么一个双重身份,想着父皇该是能放人的。此人去镇北,于朝廷有利无害。

而赵祎站在天和帝身后,听着吏部尚书的建议,她愕然的抬起头来:不惜把镇北的文官都踢出来,闹腾的朝堂不得安,目的竟是把自己要回去?

是的!别的目的附带的都能达到,将你讨要回去的机会却真不多。

尹禛拉着桐桐朝南眺望:回来吧!承受的够多了,以后再不用提心吊胆的活着了!

第1438章 风云际会(78)

“赵祎?”

天和帝扭脸去看一脸愕然的赵祎:“你怎么说?”

赵祎的手藏在袖子里,拒绝吗?师傅传信了,说是以后不用听他的,只管听镇北的安排。而兄长大费周章也要达成的事,自己怎么拒绝?虽然她觉得她留下许是作用更大,但她更怕自己的坚持坏了兄长的计划。

所以,她得配合,得回去。

但是,当着天和帝的面,怎么回答才能叫他乐意放自己走呢?毕竟,自己是皇后的娘家人,跟太子是表兄弟。这一走,心向着谁,天和帝其实是拿不准的。

如今,被天和帝这么一问,她得从后面走到前面,这十几步的距离,她得想好应对之策。而后面对帝王的时候,她就得利索的给出答案。

吏部尚书就见这位御前红人过来一点犹豫都没有,开口就说:“臣以为,只臣怕是不成。”

哦?只你不成?那你觉得还得何人去才合适?

“臣以为,宫中内官该是合适的。”

吏部尚书面色大变,这位赵大人行事向来有章法,朝中老臣对这个年轻人多是欣赏和赞赏的。可谁知道他此时竟是给了这么一个答案。

内官?不就是太监,是宦官吗?

你一个读圣贤书的难道不知道宦官之害?

他一眼一眼的看这位赵大人,赵祎却面不改色的站在那里,甚至眼皮都没往上撩。

而天和帝却眼睛一亮,点了点赵祎,“你小子呀——”他哈哈就笑,就赵祎,“去准备吧,即日启程。”

赵祎颔首,一步一步的退了出去。

天和帝才要跟喜公公说话,却发现吏部尚书还在,便摆手说这位老大人:“你下去吧。”

尚书大人:“……”陛下呀,宦官之害,害之深矣,万万不可呀!

这话搁在嘴里转了一圈,抬头看看圣人不耐烦的样子,他暂时咽下了,只得退出去。

出去了就见赵祎还没走远,他在身后喊:“赵大人。”

赵祎站住脚,转过身来,躬身等着老大人过去,“您吩咐。”

老大人没叫起,就看着年轻人那么躬身站着,“赵大人,你饱读诗书,是少有的才子。老夫也甚是看好你,想着再过些年,你必是能辅佐太子的一员栋梁。可今儿,你叫老夫甚为失望。”

赵祎躬身站着,腰背即便弯着,这弯的也平平整整,他语气跟平时并无二致,只是不紧不慢的回了一句:“大人,小官建议了什么不重要,圣人采纳了什么才重要。”

“这话混账,你不建议,圣人如何会想到?”

赵祎紧跟着反问了一句:“大人,这事难道没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圣人先想到了,下官才建议的。”

“你是说圣人想启用宦官?”

赵祎保持躬身的姿势侧身一转,将路让开:“下官恭送大人。”

老大人站在赵祎的对面,低声道:“便是圣人真有此念,身为臣子,亦该劝谏。年轻人,为官不当如此。”

赵祎站直了,看着老大人:“老大人,下官姓赵,皇后乃下挂的族中姑母,太子为下官表兄,您觉得,这样的劝谏的话若是从下官嘴里说出来,这于太子而言,是利或是不利?”

老大人一时竟是不能言。若是从太子的角度看,他不劝谏,是对太子直有利;顺着圣人的心思谏言,要烂就烂个彻底,难道不是对太子更有利?

这话说的呀,老大人竟是一时不能言。两人这么沉默了良久,老大人才说,“去镇北的人选,你代太子去吏部甄选吧。”太子本人不适合跟吏部走的太近。

“是!”赵祎朝后一退,恭敬的对着老大人行礼,而后道,“下半晌下官就过去。”

老大人又拍了拍赵祎的胳膊,叹了一声走了。

赵祎站起身来,嘴角微微勾起。有时候她自己都无法分辨,她是正亦或是邪。

大殿里,天和帝看着喜公公,“你觉得,派谁跟赵祎一起去合适?”

喜公公看着圣人,“老奴听您的。”

“你亲自去吧。”

喜公公一愣:“陛下,您身边……”

“叫你儿子接替你吧。”

像是喜公公这样的大太监,徒子徒孙多了去了。但能被称为他儿子的,只有一人。那孩子长的跟喜公公极为相似,四五岁的时候被喜公公瞧见了,觉得这是天赐的儿子,便给取名天赐,养在了身边。这些年也从不在宫里,只在宫外帮着圣人管一些钱财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