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没你就不行(2911)

“站出来,算你有胆子。今儿我就不动棍棒了……”桐桐拎着棍子在大殿里转圈圈,从每个人的脸上过一遍,“怎么?没人讲呀!”

还是没有人动!

“官家之前可下旨了,要言行如一。今儿不站出来,那此生就别再说出一个‘弃’字来!若不然,棍棒不敲你,你这官帽也戴不住吧。”

大殿里的人一个个对着少年样貌的人侧目而视,真就无人再站出来了。

四爷这才走过来,双手伸出来,“郡主,我姓赵,这棍棒可否交托我手?”

桐桐看了看手里的棍子,“江山都能托付于赵姓,更何况一棍棒。”说着,稳稳的放在四爷的手心里,然后看向上面的刘太后和赵祯,将袍子往起一撩,单膝往下一跪,“太后娘娘,官家,我又放肆了!请责罚。”

责罚?怎么责罚?

她怀里揣着丹书铁券,手里拿的是周世宗陵寝得来的棍棒。她打了朝臣,那是因为朝廷要丢弃的是她的先祖浴血夺来的国土。她不伤武将,因为这些人御敌有功。别人不敢拿、拿不走的棍棒,她毫不犹豫的交给姓赵的人。原因无它,她说:江山都托付于赵姓,更何况一棍棒。

她从无谋反之心。

然后,她跪在下面,说她放肆了,责罚吧。

赵祯捂住胸口,还是隐隐觉得有些难受的。而这满朝的大臣,却也无一人敢站出来说怎么处罚她。

四爷心道:其实谁都知道,是赵匡胤对不住柴世宗。

纵观历史,哪朝哪代不是光明正大的打下来的江山?

哪怕是隋炀帝杨坚,他虽然是取了北周的江山,但是北周先对不起杨坚在先,北周差点杀了杨坚,杨坚这才反了。

就像是郭威,是后汉帝猜疑他,他的家小全被后汉帝所杀,所以,他起兵推翻了后汉。

可反观赵匡胤呢?柴荣没有对不起赵匡胤,后周不曾亏待了赵匡胤,反之,不管是柴荣还是后周,对赵氏兄弟都是有大恩的。

结果呢?他们背信弃义,欺负孤儿寡母。

虽说成王败寇,可从道义人心来说,他们心里自知理亏。

就像是大宋皇室对武将的忌惮一样,他们会觉得不管我怎么优待你,你的手里一旦有权,那一定就会造反。我就是把你当手足,你该反还是会反。

这就叫以己度人!心里有鬼,看谁都像鬼。

就像是柴荣留下来的底子,当时的军事力量弱吗?桐桐之前说了,当时柴荣带着人,一路征战,夺了多少地方呀!这是胜利,也证明军事上的力量很强。甚至于他在谋划着夺取幽州,继而拿下燕云十六州。

可惜,柴荣三十九岁,死了。

这么强大的军事力量到了赵匡胤手里,他害怕呀!不仅没有发挥到它该有的作用,反而要抑制它。这个头开的很不好,导致了后面但凡大宋的皇帝都在效仿他。

刚开始,在赵匡胤和赵匡义的时候,有柴荣留下的老底子在,还不太能看出军事力量的变化。可等老将都没了,这就非常显眼了。

就像是后世评价的:北宋无将,南宋无相。

大统一的王朝从来没有过这样,连幽州、云州这样的地方都统一不了,后来干脆连灵州也失去了。

在桐桐看来,这就叫无耻,这就叫屈辱。

用她的话说,“是百姓没骨气吗?不是!若是百姓没骨气,那一个个英雄是怎么被流传下来的?凡是打过胜仗,敢于打仗的,百姓都口口相传……没骨气的只有这些站在朝堂上的文人!”

这会子她就跪在那里,说领罚。

来吧!罚吧。你们觉得该怎么罚!

刘太后起身,叹了一声,“朝廷终归是个讲法度的地方,你这般放肆,已然有违法度了。这郡主的封号……”

话没说完,赵祯开口拦了:“大娘娘,郡主这封号还是郡主的!”

刘太后看向赵祯,赵祯却没再看刘太后,而是道:“她无一丝私心,忠的是我大宋朝廷,为的是我大宋江山,这般之人,我又如何忍心罚她?”

说着,就起身,一步一步的走了下来,双手将桐桐扶起来,“郡主起吧!周世宗皇帝的棍棒,自是能打大宋的朝臣的。”说完,就看向朝臣,而后跟桐桐道,“朕赦你无罪!”

第1717章 大宋反派(38)

大朝散了,散的很潦草,因为刘太后拂袖而去了。

朝堂上的事随着散朝,朝外流散而去。

而宫里,太后指着赵祯几乎暴怒:“官家,先帝在位之事,你知之甚少,记住的更好少。哀家今儿就告诉你一件事,你来听听。”

赵祯赶紧跪下,“大娘娘息怒。”

太后看着赵祯,冷笑道:“咸平五年,有代州士子名李光辅的中了进士,然此人善击剑,你知先帝怎么说?”

赵祯皱眉,代州乃边陲之地,雁门关左近,击剑防身,先帝能说什么?一个赶考且考上进士的士人,只是会击剑而已,会说什么呢?

太后看着赵祯的眼睛,低声道:“先帝下旨说,‘若奖用之,民悉好剑矣!’于是,将此人遣返,终身不得用。”

赵祯抬头看着太后,似乎要确定此事一般。

太后笃定的点头,“官家若是不信,想来札子还在。叫人去找,咸平五年的札子,必能找到。你看看批注便知道了。”

意思是,若是奖赏此人,且选用此人,那民间百姓岂不是人人皆效仿,人人都要好剑,这于江山稳固难道是好事?

赵祯沉默了,良久才道:“所以,大娘娘要罚郡主,不是郡主今儿在大殿之上打了御史,您不能容。而是因为,若是不罚郡主,人人皆习武,皆以武……”

话没说完,太后便伸手过来将赵祯拉起来,“正是如此!而今用先帝的话说,这便是‘若奖用之,民悉好武矣’,到那时,该如何?”

赵祯看着太后的眼睛,太后攥着赵祯的手,“儿啊,咱家的江山是怎么来的?咱们没忘,世人也不会忘。若是好武之风大盛,这天下该有多少太祖一般的人物。那时,江山可还能姓赵?”

赵祯低头看着太后抓着自己的手,甚至能感觉到她的颤抖。他反手抓住了,“大娘娘,儿子已然长大了……”

“那又如何?武将想谋事,真的只是因为帝王年幼么?权利才是根本。”刘太后脸上带着几分怅然,“文人最多便是动嘴!你贬谪他,他也只是心有不甘,骂天骂地骂同僚陷害,却唯独不会怨怪君王。因为他知道,贬谪了,还有再起复的机会,君王怎会错呢?改日你提拔回来,他一样对你感恩戴德。你告诉他,你是在磨练他,他此一生都会以被贬谪为荣耀。便是真有那心生不满的,最多写几句酸腐的辞藻抱怨,直白的话他们都不敢说。为何?因为他们怕连累家族子弟。这便是文人!”

反之呢?

“若是武将,一个不顺心他就会反。最难约束的便是他们!若是人人都以好武为荣耀,这天下岂有不大乱的道理!想想大宋之前,那时天下大乱,四处征伐的,哪个不是好武之辈?”刘太后说着,就看向赵祯,“若是这么去想,你觉得桐儿所为,还当奖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