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没你就不行(2914)

保重!

白雪皑皑里,两人相携而去。他们手牵着手,走的不疾不徐。

桐桐挽着四爷的手,低声道:“说实话,我不喜欢这个皇宫。”

四爷就笑,“不喜欢就对了,这个皇宫的风水不好。”

桐桐咯咯咯的笑,笑的花枝乱颤,凡是我不喜欢的,你都说人家不好。

四爷拉着她,就说这个都城和皇宫的位置,“这里好在哪呢,好在低处平原,物产还算丰富,水运发达,经济和辐射四方。但换个角度去看,平原就是无山,没有屏障遮挡,难聚生气……”

桐桐之笑,“人家没山龙,却有水龙,不也挺好。”

四爷低声道,“你当赵匡胤当年没想过迁都呀?他想迁到洛阳或是长安,可惜,朝臣不同意。”

那我知道!五代十国时期,有四个王朝把都城建在这里。

“可惜,都是短命的。”四爷就道,“你算算,后梁十六年,后晋十一年,后汉年,后周九年……这其实都是犯忌讳的。可赵匡胤当时登基的情况特殊,顾不了那么多。等稳定下来了,想迁都了,不仅朝臣不同意,便是赵匡义也不同意。用赵匡义的话说,叫‘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

桐桐扭脸看四爷,瞪着大眼睛,“你杜撰的?还是真的?”

真的!我杜撰这个骗你干什么?

“赵匡义真说了,‘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所以,不同意迁都?”

对啊!

桐桐:“……”赵匡义是不是对‘德’有什么误解。她问说,“然后呢?赵匡胤就这么认了?”

“赵匡胤对此有过预言,他说,此地一马平川,乃四争之地,无险可守。‘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晋王说的就是赵匡义,他当年被册封为晋王。

这个预言,其实还是准的。

出了皇宫大门,桐桐回头看这座宫殿,仿佛它也没那么巍峨了。

四爷问说:“看什么?”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桐桐低声道,“这里既然不好……那便不回来了。”

当然,你我若是客,管人家这家安的好不好呢。

可你我若是主人,家安在哪里,你我说了算。

桐桐这才笑着朝四爷跑过去,然后拎着裙摆蹦到马车上,站在上面拉四爷:“上来呀——”

来往的官员都朝这边看,看就看呗!

别以为穿上裙子就能限制住我,我这不一样能蹦高么?看不惯呀!来来来,再来个人多句嘴试试!

第1719章 大宋反派(40)

出了京城,意外的是还有这么多给送行的人。

桐桐怎么也没想到,站在最前面的是王曾。此人乃是枢密院第一人。

她看这些人,一扭脸,看见更远处衣裳远没这边光鲜的一群人,仿佛看见了狄青的影子。她瞬间便笑了,直接起身,从马车上蹦下去,没看王曾这些人,提着裙摆就朝狄青他们跑了过去。

四爷这才从马车上下来,跟王曾等人客套:“怎敢惊动诸位。”

好些人还没从桐桐的身上收回视线呢,之前见还是个嚣张的少年,而今再见已然是个聘婷的少女了。

少女娇俏,黑发被风吹着飘了起来,人跑过去,仿佛还有梅香萦绕于鼻尖。那么一笑,又好似看见了那个少年,肆意飞扬。

王曾收回视线,跟四爷还礼,“县公。”说着,又看向桐桐离开的方向,“有一些话,要单独交代给县公。”

四爷跟其他人点点头,朝边上走了几步,请王曾过去说话。

两人站在边上,背对着众人。王曾的声音压的极低,“县公,边境之事复杂,夏州绝不能乱。李家父子之事,朝廷并非一无所知……”

四爷没言语,只听他怎么说。

王曾又道,“吐蕃与李家父子有仇。”

知道!李元昊的爷爷与吐蕃谈判的时候中了算计,伤重而亡。而党项人有个习俗,若是其仇一日不报,其子孙便一日茹素,不得进食肉食。

这就使得夏州和吐蕃的关系几乎没有和解的可能。

王曾笃定的道:“用吐蕃牵制李家父子,夏州可安。因此,不能轻易的开启战端……”说着看向郡主的方向,“我放心你,但是不放心郡主。”之前只以为郡主是脾性硬,可这次才知道,她武艺很好。连王德用这样的老将都夸赞有加。这样的人不约束好,便是要出大事的。

现在再去看,瞧瞧!她一个姑娘,跟一群武人称兄道弟、谈笑风生,这绝不是本分的女子该有的样子。

四爷一律应承着,半句多余的都不提。

说完了,他过去跟其他送行的告别,说了好一会子了,桐桐才跟狄青他们挥手告别,跑了过来。然后敷衍的对着文官这边点点头,就很欢快的蹦上马车,喊四爷:“走喽——说不定要不了多久就又见到了,倒也不用这么舍不得。”

张知白朝桐桐这边看了一眼,但还是过来了,站在马车下隔着车窗跟桐桐说话,“郡主铁骨铮铮,敢于直言,臣佩服。然国事得统筹考量,不拘是进还是退,都有臣等的考量。郡主说的对,国土不可弃,这一点臣赞成。但擅开战端,臣不赞成。许是在郡主看来,不拘给对方多少银钱,这都是耻辱。可反过来想,三十万金开的了一场仗吗?郡主聪慧,臣尽知。您常在后宫,宫中每年开销多少呢?就算这次认了一半,十五万金……可太后一年光是俸禄就十二万,这还不算其他的米粮茶酒饰品。要是再算上伺候太后之人的开销,十五万金够吗?”

桐桐沉默了,将帘子缓缓的拉开。

张知白盯着桐桐的眼睛,“郡主算一笔账,太后、太妃、皇后、连带两宫美人,一年的开销三十万够么?”说着,朝桐桐拱手,“郡主,万望以生民为重,不可妄为。”

桐桐正色给对方还礼,“谨记教诲,绝不敢忘。”

马车缓缓而行,送行的人慢慢的成为一个点,直到彻底的看不见了。

桐桐抱着手炉,问四爷说,“富弼已经上任了?”

嗯!富弼被安排到京都附近,做县尉去了,“你写给晏大人的信也寄出去了,以后常来常往吧。”晏殊估计要被同僚往死的骂了,殴打御史,这是无法无天呀!在大宋,士大夫可不上刑的!桐桐这次是真的被读书人给记恨上了。

记恨就记恨吧,不记恨不长记性呀。

桐桐兴致勃勃的看外面的风景,之前跟其他人一起赶路,哪有时间欣赏?现在则不同,完全不用着急赶路。遇到古迹,可以停下来参观一翻。遇上寺庙,两人也会下来拜一拜。若是有什么名人的坟茔,那也是值得滞留半日,前去祭奠一翻。看看碑文,上一炷香,这不也挺好嘛。

桐桐还撺掇,“要不要写个什么游记有感……或是做个诗写个词?”

游记可以写,至于诗词……还是免了吧!我那诗放在现在,那也是要贻笑大方的。

桐桐马上理直气壮起来,“我就说嘛,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