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没你就不行(3023)

而雍王确实没有跟其他人解释的必要!

赵祯就说,“朕知道你受委屈了!张耆其人,太后尤其看重。朕不喜他,但而今却也拿他无可奈何。”说着,声音也低下来了,“这些老臣,太后的旧臣,朕迟早是要换的。如今,只能叫你跟朕一起,受些委屈了。”

“太后年岁大了,臣这次一见,更觉……”四爷就说,“本来呢,臣也打算跟太后提一提您亲政的事,可一看太后的状况……是真老了。”

这意思是老了,寿元不多了,为这个叫朝廷再起波折,就犯不上了。

赵祯跟着叹气,“那你们多留些日子,陪陪太后。再一分别,还不知……”

“好!臣这些日子,也正好陪您四处走走。”四爷就提议,“其实,多出去走走,听听民间的声音挺好的。只听读书人说话,是听不全的。不是所有人都如范雍一般,听的见百姓的疾苦声。”

说的是啊!

于是,两人越说越投契,一起喝茶,一起用膳,一起下棋,一起谈论政事。

桐桐也没去见太后,才说要去拜见皇后呢,皇后过来了,“知道你带着孩子,就别叫你跑了吧。”

她还是那副样子,一进来就在屋里扫了扫,这才道:“雍王没纳其他人吧?”

“说什么呢?”桐桐拉着她坐,她却先过去看睡着的曜哥儿。

孩子睡的酣然,她看的入迷,好半晌才跟桐桐坐到外间说话,“宫里上下,就盼着听孩子哭呢。”

那怎么办?这种事,“许是缘分不到吧。”

皇后看着外面,眼里露出几分怅然来,“你说我跟官家,要是做一对寻常夫妻,是不是孩子都能生一堆了。”

这话更没法接了?桐桐就打岔,问说,“太妃没跟出来,她老人家还好吗?”

“您还不知道她?万事不操心,只把官家放在心尖尖上。从不跟大娘娘争执,万事顺着大娘娘,这几年,大娘娘待太妃娘娘比对官家可亲近多了。也多亏了太妃,若不然,官家再好的脾气……”

“人年纪大了,难免固执了一些。”

皇后可不这么觉得,“固执是有的,但大娘娘的手段我却是领教了的。但凡跟官家有个争执,回头便施恩给我。我与官家但凡有个争执,娘娘也总是说官家的时候多。我得感念大娘娘,容我这无所出的儿媳妇……”

这是说太后偏着她是没安好心。这种事怎么说呢?两口子吵架,老人最好别掺和。一掺和就坏,偏着谁都不对。

这一点杨太妃就做的很好,疼赵祯,却不管赵祯的事。他爱宠谁就宠谁,她从不多言。对皇后呢,是装瞎。不管做的对或是不对,她从不多说。

可要说太后那么着是没安好心,却又有些过了。

但大致意思桐桐听懂了,赵祯对太后的不满已经积压了许多许多了。

两人在一起,细细碎碎的说了许多的话,一起用膳之后,孩子醒了。皇后逗弄了半天孩子,这才告辞离开。

晚上,等四爷回来了,太后却来请桐桐过去,说想跟桐桐说说话。

叫了那就去吧!把孩子扔给四爷,陪孩子玩一会子,就该哄孩子睡了。

太后屋里摆着菜和酒盏,桐桐就笑,“您酒量不减呀。”

“今儿想喝了。”

桐桐就过去斟酒,然后才坐下。

太后看向桐桐,“说实话,我没想到你能走到如今,没想到你们能走到如今。我甚至觉得……好似这都是天意。而我对上天安排的事,再无能为力了。”

桐桐没言语,只端起酒杯抿了一口。

太后问说,“雍郡那么大,可以说你居功至伟。假如有一日,需得你退居幕后,再不能掌握手里的权利,你会如何?”

“以大局为重!若是大局所需,那退一步又如何?”桐桐看向太后,“天下人之利当先,此乃圣人的道理。”

太后‘嗯’了一声,“那依你之意,朝局到了现在,哀家是退还是不退?”

桐桐没法说你的寿数可能不长了,只能道:“退!大局所需,有何要迟疑的?”

刘太后沉默了,然后将杯子中的酒一口给干了,“你回去吧!这顿酒,哀家不想喝了。”

桐桐:“……”她也将杯中酒饮尽,“那臣妇告退。”

真就给退出来了。

前后没一盏茶的时间,这大晚上的。

皇后得了信儿,就低声跟赵祯说,“郡主说太后该退,太后便将她给撵出来了。”

赵祯盯着烛火久久不言。

可谁也没想到,太后随后就提出,“哀家觉得天年不永,只愿在生前穿一次天子衮冕之服。哀家想身着衮冕祭祀西岳,回京后,想身着衮冕祭祀太庙。”

衮冕,指的是皇帝穿的衮衣和皇帝戴的仪天冠。

桐桐听到消息的时候就:“……”看吧!越老越轴,永远朝着相反的方向拧着来!

第1798章 大宋反派(119)

这个要求很离谱!

朝臣能答应吗?赵祯不发一言,好似就想看看这些朝臣会怎么办?

大臣们当然不愿意了,这个时候想起四爷和桐桐来了。

住在小院里,这个拜访那个拜访的,意思就一个:劝一下太后,这个事太离谱了。

他们认为,只要雍王以势相压,这事就成不了。毕竟雍郡那么大的势力,太后怎么也得忌惮一二的。

四爷就问说:“焉有以臣压君的道理?”你们之前忌惮我权势大,现在却要我用权势达到你们的目的,哪有这样的道理?

因此,四爷给的理由是:太后是长辈,不敢忤逆。

意思就是:不管!

桐桐跟晏殊也是这么说的:“我的先生呀,您觉得我们说话,合适吗?”

反正赵祯知道我们的态度,我们是支持他亲政的。而这些话,我们犯不上叫朝臣知道。

大宋的官员如今就是这样的,反正他们觉得有道理,他们就坚决要上位者配合。这怕也会是以后赵祯跟他们相处的日常。

但我们凭什么惯你们的毛病。

于是,赵祯不说话,这事就成了朝臣跟太后之间的事。

朝臣不许,太后就要。怎么办呢?僵持不下的结果就是,只能在衮冕之上减一点东西,这些衣饰上都是有装饰的,比如龙有几条,镶嵌的珠子有几颗等等。

朝臣在不起眼的地方减了一些装饰,然后把这样的衮冕递了上去。

太后倒是再没执拗,就穿成这样,一起启程去祭祀西岳了。

这祭祀需得西岳去了。

祭祀的时候,太后为主祭,这得有亚献和终献。

于是,太后说,叫皇后亚献,叫桐桐终献。

桐桐:“……”不是!祭祀这个是有讲究的,真不是谁都能参加这样的祭祀的。若是杨太妃来,她亚献,皇后终献是合适的。

自己是王妃,是臣妇,非君!因此,这不一样。

就是把赵祯宠爱的哪个美人进为妃,继而叫她参与献祭,也不该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