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没你就不行(451)

胡木兰疲惫的坐在椅子上,揉着眉心,“我们俩家是世交,他父亲跟我父亲不仅是好友,更是最早一起加入同盟会的生死之交。我父亲是捐出了家里所有的钱财和产业,支持革命。而他的父亲早年壮烈了!他在我家长大,我父亲待他如亲子。我不知道他跟我走的一条道,要不然早拦着了。”

你倒是能将生死置之度外,那此人呢?此人必你贵重?

“他父亲就他一根独苗。若真有个意外,我没法跟我父亲交代。”

桐桐就看她,“那你父亲知道你干这一行吗?”

胡木兰没有说话,只笑了一下,而后起身,“行了!欠你一条命,什么时候要我还,你说话便是了。人……我交给你……”

行!我喜欢跟爽快人做交易。

胡木兰就跟访友似得,转了一圈,走人了。而经此一事,的确给桐桐提了个醒,自己缺的东西太多了。在这个世道上想不出岔子,多备多少都是不够的。

栓子是行动派,他先找来了,“姐,咱给后院挖个菜窖吧。”

行!挖吧!类似的伤员以后放菜窖里。

“这事不能叫别人干,就咱自己。”

咱自己?不不不,我们都干不了,就你了!你慢慢来,大小没那么关系,能容多少是多少。

这件事促使桐桐下了一个决定,她跟四爷商量,“之前明庭还说帮我联系一家教会医院,我现在想旧事重提!以西医手术资料翻译咨询的名义,出去接触接触这方面的东西。”

我感觉我会,上辈子就瞧不上那些洋大夫的手艺,甚至觉得他们是有谬误的。如今翻译医书,依然有这种感觉,觉得其实对方错的还挺多的。但这不能无端去改,况且,什么是对的,自己也想不起来。

所以,还得走出去看看,“许是……跟别人接触的多了,我就能想起更多的人和事也不一定。”

四爷把手里的书放下,觉得好玩,“你到底是想想起什么?想起你在仙界悠游自在的日子?”

桐桐理直气壮,“当然了,谁对成仙不好奇呀?”

你想回天庭?

“不想!”但还是好奇!桐桐扭脸,转身拿了报纸翻看,这个话题到这里就可以了,不能再深入了。她催促四爷,“别老盯着我看,好好看书,别分心。”然后趴在床上,把小几上的油灯往床的方向挪了挪,又把报纸翻的噼里啪啦的响。

四爷扭脸一瞧,这是追连载的小说呢。小说的名字叫《鹰爪王》。

怪了,桐桐添了一个神奇的爱好,就是老找报纸上的武侠小说看!她以前都瞧不上这些的!

四爷觉得不能理解:你要是想消遣,那找那种谈个情说个爱的,瞧个热闹不挺好的,结果你看武侠?

这玩意好看吗?

桐桐点头:好看!

行!好看就看吧!四爷又找了其他的报纸,也有连载的,像是荒江女侠之类的,人家卖的也不错。给放在床头,当个睡前读物也成啊!

结果桐桐对这个什么女侠的小说翻了两眼就撂过手了,她不看!还是定时追鹰爪王。

是两本小说的作者风格不同?文笔悬殊大?

消遣的东西,很不必这么较真吧!等这天晚上,桐桐又把四爷给选的什么女侠扔一边,拿着新出的鹰爪王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困的坚持不住,趴着睡着了,四爷按捺不住,把这两部小说都拿过来,想看看差别在哪。

一看就明白了,这女侠讲的多是感情线,男女主一琴一剑,纵横江湖的故事。

可那个鹰爪王的叙事更注重描写‘技’,文字里大幅描写那一招一式的武术路子。

四爷把两摞报纸悄悄的放回原位,看着桐桐若有所思。

桐桐会那么蠢?会相信小说上写的一招一式能练成绝世神功?显然不可能!

不蠢的桐桐偏干出蠢事,原因呢?

四爷心里有几分明白了,他扭脸盯着桐桐不由的勾起嘴角,轻哼了一声:会飞的仙女?呵!

仙女是吧?成!你就仙女吧,爷什么也不说,就看你还能给我编出什么花来!

第312章 重踏征程(57)

这一部的武侠小说还没追完呢,白菜长出来果然还没等包住了,降霜了,冬天呼啸着就来了。

不见雪,风却邪乎,干冷干冷的。

等把院子里的菜全收了,入了菜窖了,休养的伤员确实是养好了。谁也没问对方叫什么,栓子和不怎么说话的季长卿送饭的时候才去后头,桐桐是偶尔过去把脉,四爷基本就没怎么接触过此人。

这天冷了,暖炕也给烧了,炭盆也预备着,怕他无聊,报纸书刊一直也都给送去了。但这一入冬,一听说城门解禁了,他就提出告辞。

他是叫栓子过来说一声的,对方想致谢带告辞。

林雨桐在暖炕上坐着,手里的笔就没停。左手在抽屉里摸了一下,取了十几个大洋给栓子,“给对方送去,就说他不用谢我,这笔账胡木兰替他还了。”

栓子应承着,拿了钱直接去办事去了。

把人送走,栓子回来就道:“这客人说他心里承情,回头一定厚报。”

正说着话呢,四爷回来了,人都到后面了,才知道家里来人了。

桐桐朝外看了一眼,“这院子深,就这点不好,谁进来咱都未必知道。栓子要是老在前面,就被绑住手脚了,什么也干不了。”说着,就又不免嘀咕方云,“她也是,叫先住来,过了这个冬再说,结果非不来,直接给住到城外去了。”

两千亩地,以前是佃户种的。种什么,佃户自己做出。现在呢?得种药材。那大家肯定有顾虑,种了这玩意,咱们吃什么。方云就得提前做工作,意思是,咱以后就是种地的工人。地种好了,按月拿钱。但这得有一个过程呀!她这个冬天,主要去解决人工的问题。

一个姑娘家,那能放心吗?季长卿跟着去了。

两千亩地,都是大户人家的。人家有个小别院,跟周围个村子紧挨着呢。两人在那边收拾了两间屋子,直接住过去了。季长卿要来回沟通两边,他有时候不一定能回去,这不就是就把栓子的奶奶和他爹接过去了吗?

她奶奶能做饭,大家一块吃。算一份工钱。

栓子爹能算账,这以后就放到厂里做账房先生了。

连城里的宅子都租出去收租子去了,这就是彻底的安顿下来的意思。

只自家这边,就两口子带个栓子。人真是不够用的。

四爷摆手,“我正要说这个事呢,这不,老家的电报。”

桐桐接过来,扫了一眼,就愣住了,李伯民发来的电报,“他还没去沪市?”

有家有业的,去别的地方没那么容易。他那人有些故土情节,要不然也不会回县里办学了。嘴上说马上就走,马上就走,可这里两个月,那里住三个月的,家眷到底是没彻底的从老家撤出来。

电报上的字数少,说不详细,但那意思是,两拨军阀怕是要开打了,老家少不了要受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