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是常见的刑罚,更又扒皮充草……要是认真执行的话,天下的官员,九成都得受这个刑罚。真的!充草当稻草人用,大明各地都能有那么一批。
还有什么笞、杖、徒、流、充军、枷号、刺字、论赎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戮尸!
真要这么严苛的执行,天下人骂谁?
皇上和皇后会说,早想改了,也一直在改,奈何大臣们不愿意。
毕竟嘛,皇上仁就仁慈在哪了呢?轻易无死罪!除非确实该死的,其余人等,哪怕一辈子关着你,但没想杀你。当然了,有些罪犯是不被允许见家属的,但就是不杀。这种不叫见家人,也成为惩罚的一部分。
若是只看这一部分的话,这个法律该不该改呢?
改!他们也支持改!
所以,他们说不出不支持的话。
可若是支持修改,他们总觉得哪里不对?!
三人谁都没有说话,各回各的。回了差房,叶向高坐着没动,他在思量这个事情。其实若是皇上提,这个事真不叫事。大明律从开始修到修成,也是改了一次又一次。可饶是如此,还一直在修改。在弘治十三年修改了一次,增加了二百七十九条。在嘉靖二十九年,又重修了一次,增加了三百七十六条。最近的一次修改,是在万历十三年,又增加了三百八十二条。后世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些,保存了原大明律,两者并行。
便是这次不同,想大改。但因着之前有修改过的名义,皇上就是提了,就是要改刑罚,那谁会不同意吗?
不会的!都会同意这个修改的。
挺容易的一件事,由皇后来提,还是有事。
现在怎么办?主动去问皇上:您想怎么办?
不!不去!拖着吧,过完年再说。
四爷是左等不见来,右等不见来,躲着拖着是吧?
做什么梦呢?!
他就说,“今年的事情今年了,谁还有差事没了结,要列入考核的。另外,年节补助银也扣了。对于因为客观原因确实没法完成的,写个条陈来,朕盖印,按照了结算。”
这话一传下去,顿时都慌了。银子是一方面,关键是,考核记上的话,影响升迁的。
参政院每个行省司都有人管着这个呢,急的跟猫爪子挠似得。跑到礼部去要,礼部表示不知道这个事!
就有人上条陈,说是一直没批复,反正就这点事,也不是大事!表彰这种的,晚了三五个月都不是问题的。想着皇上一盖戳,咱也能准备过年了,领各种的吃的,一大把的银子,记上一个中上的考核,咱也知足了。
结果皇上没给盖戳,只回复了一句:皇后已批复,着礼部办理了。
啊?这个礼部,怎么回事?
于是十五个司相关的人一下子就涌过去了。
这怎么弄?瞒不住了呀!
给吧!给吧!发下去吧。
各自领回去了,才发现不被准。
可参政院这些现在可不管皇后批准了没批准,他们这会子只在乎完成了没完成。
完成了,自己今年的差事扔过手。每人领羊肉五斤,内蒙牛肉五斤,猪肉三斤。精米三斤,面粉五斤。然后银子每人五两,回家去吧。
没完成的只是极个别的,抓紧办理,好回家去过年。
领了东西往回走呢,一串串的站在宫门口等马车。都是小官小吏的,家都在城外,可不都在这里等车吗?
为了叫他们这些等车的不冷着,这地方还搭建了两个帐篷。风大雪大,可以在里面避一避。
林瑞和林琅这哥俩,住在城里。上一趟马车来了之后,他们没急着上,其他的同僚住在城外,先紧着他们上车的。
那一拨刚走,就涌了一拨进来。听他们说话,像是参政院的。
两人把毛领往上拉了拉,遮挡住半张脸。他们因着是皇后的堂兄,皇上的大舅子,所以哪怕在御前行走,也不常派他们跑腿。他们对别人不熟,但保不住,有人见过他们。
两人遮住了脸,听这些人背着东西在一块说话。
这个说,就是个不甚要紧的折子,礼部愣是压着,不知道咱们是不是哪里又得罪礼部了,叫人家给咱们下绊子。
那个说,谁知道为什么的?大概是面子上下不来。山东递上去三份折子,都没批。
瞧了不是!河南五份,也没批。
不会吧,浙江七份,没给批,我还想着是不是那边的巡抚出事了。挤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的,竟然发现,皇后一份都没批。
然后都悄声了,面面相觑,不敢说话了。
怕是出事了吧!
礼部想瞒着,皇上想法子捅破,完了!出大事了!
有人就抱怨说,“车怎么还不来?”
是啊!怎么还不来?
有人等不得了,“算了,走几步,咱花钱雇辆车吧。”大家凑凑,也花不了几个?!
对对对!赶紧走!咱们就是小人物,得过年了,天塌了跟咱也无关。
他们嘴碎,三说两说的,发现他们可能窥破了某种秘密,直接给溜了。
转眼,就剩下这哥俩了。
两人一人也拎着一份,彼此对视了一眼,觉得回去得跟长辈说一声。他们知道的其实稍微多点,就是那天,去给皇上送折子,进出正厅的时候,能听见西间书房里,皇后训斥大臣的声音。
正厅里一半都有伺候的,他们便是送东西,也不敢在里面停留。来去匆匆,真只听了一耳朵。当时并不知道皇后训斥的是谁。可只要留意就会发现,那天雪大,真就叶阁老带着两部尚书去了。
所以,皇后训斥的能是谁呢?
如果训斥近身伺候的,犯不上在前面训斥。
这件事,他们回去也就跟林瑜说了,哥仨知道,就没敢叫家里长辈知道。他们真怕吓着人!可看如今这意思,回去还是得说的。
皇后的境况,跟林家的家运,这是息息相关的。
马车叮铃铃来了,他们往出走,刚好有一拨人也上车。挤在车上,都在夸这次的肉好,没听见谈论其他的。
两人在距离家比较近的路口下车,然后看着马车离开才走。马车都走了,他们还能听见有人在问:“这里是谁家的府邸?怎么在这里下车?”
“承恩伯家!”
“那俩是国舅爷呀?”
“八成是!”
两人心里叹气,看!就是这样的!在别人眼里,他们就是国舅爷。
其实府里真挺低调的,伺候的下人就那么些。唯一比较舒服的就是,屋里真暖和,赐宅子的时候,皇后帮着挑了吧!女眷在家,冬日里是不冷的。
一回家,东西被下人接了。两人先去正院,远远的就能听到笑声。
林瑜掀开帘子接他们,“锅子都架上了,就等哥哥们回来好吃饭呢。”
可不是,一家子都在!
隔着珠帘,女眷在里面。只二娘调皮的探出头来,哈哈就笑,“鼻子都是红的!”
可不!冻的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