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不能耽搁,他转脸借着递折子的工夫见了皇后:“……此人刚开始确实是有些轻狂的,但是呢……挫败中,他也在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在长进。这一次,臣觉得他……沉静下来了!”
嗯!毕竟能考上进士,智商还是不错的!只是之前经验缺乏,也太想当然了一些。如今呢,摒弃掉那些纯理想的东西,是有点门道了。
不过,办学嘛,你办不了了!
也得亏此人提醒,学堂这个体系,还得完善。
完善的核心是什么呢?
教材!
那咱们统一教材好了!
李信愕然了一瞬,“您是说,朝廷组织人手,统一编撰教材?”
对呀!统一编撰教材,不同的年岁用不同的教材,你办学堂去吧!在你的学堂里学的东西,朝堂不用,谁去学?
人说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
不管学什么,最基本的需求都是为了用的,对吧?
李信暗赞一声高明,可紧跟着又道:“可教材该取什么来学呢?儒家?法家?这岂不是又要争论?”
那就争嘛!京城这么多读书人呢,闲着干嘛?不给他们找话题,他们就得自己生事!现在多好,教育是百年大计,都参与进来嘛!甚至可以自己编撰,咱们采众家之长嘛!
陈仁锡收拾好心情,找了元山平,正在讨论办学的事!他觉得需要有号召力的人物,无疑元山平就是一个。
来了元山平的小院,此人的桌上正摊着李淳风的《乙巳占》。元山平胡子拉碴的坐在椅子上,不时的哈手取暖,茶杯里的茶都结冰了,火坑里的火都快灭了,也没添柴火。这是看书看迷了,什么也顾不上了。
元山平看了茶杯,然后不好意思的笑,“对不住,这书太晦涩难懂,这几日一直钻研这个,却毫无所得!”
陈仁锡摆手,“元先生一心向学,可想过办学?”
办学?一没地方,二没银子,办的什么学?问完了,元山平明白了陈仁锡的意思,他顿了一下,“陈兄啊,不必这般执拗!学问这个东西呀,自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咱们都说孔孟之道,乃儒家大道!可亚圣若是一味的继承圣人之学,又怎么会有亚圣呢?”孟子跟孔圣在一些东西的看法上,也是有差别的。便是朱程理学,不也是一代一代完善的?我们是要推着它往前,叫它更适用于当下,而不是非把当下掰正,去适应你的学说观点。
你弄反了!
陈仁锡还没来得及反驳这个话呢,院子里就有脚步声传来,是哪个读书人急匆匆的来了,还没进屋呢就喊:“元先生,今儿的京报……朝廷要修教材……”
元山平马上去看陈仁锡,就见陈仁锡彻底的愣住了,好半晌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吧,他的脸瞬间爆红,而后蹭的一下起身,甩袖而去。
元山平叹气,学过兵法会打仗的皇后,果然非同一般!招招致命,哪里是命脉,她掐的比谁都准。
第555章 明月清风(131)
教材这事一提出来,好热闹呀!都在等朝廷进一步的消息,可等来等去的,却等来了又一拨预警。
还是以钦天监的名义发布的,刊登在京报最醒目的位置。
钦天监预警,腊月下旬,应天、苏州、扬州、滁州、淮安、泗州,包括松江、凤阳在内的六府二州,八成以上的概率要有地动。另外,常州、镇江、泰州,以及江西数府,恐被波及。朝廷已八百里加急预警,提醒以上各地旅居京城,年前返乡的各色人等,注意自己的行程。
这一预警出来,京城里顿时一静。
准吗?
不知道呀!
会准吗?
谁说的清呢?
很多人就开始关注,这是怎么测的?地动仪吗?这东西最多不是只能测出大致在哪个方向吗?
但有些人就说,应该就是知道在哪个方向,但地震带这个概念一出来,那个方向地震带上的都算吧!没瞧见这次圈出来的范围这么大吗?
于是,各种关于地动记载的书籍,各种的手抄本,在京城当真是一本难求!
其他的事情都放下了,好似都在等一个结果,看看腊月的下旬,是不是真的会地动。
南边地震,京城无感!
自从入了腊月二十,不知道多少人盯着京城的驿卒。凡是见了八百里急报的,都想法子打听,看是不是准了!
可一直一直也没有消息。直到腊月二十九,陆陆续续的消息传递了回来。
泰平三年腊月二十二日,申时四刻,原南直隶六州二府,皆地震。
从各个州府传回来的奏报上可以看出来,扬州最为严重。
扬州,应天,城墙都塌了。房屋倒了一片,临水的地方水倒灌而入!
而淮安,湖水翻腾,不曾见过那样的异象。
泰州那边,江河在地震中发出啸声,极大。
其他各地,也有不同程度的地动。但所幸,人员伤亡极少!现在虽无完全统计,但提前预警,地震时又是申时,不到天黑的时候,稍有动静,人就迅速撤离。因此,境况也还算好!
这奏报不仅第二天刊登在邸报上,京报上也把这奏报一字不差的刊登了。
然后整个京城乃至直隶,都安静了!安静之后,彻夜的鞭炮声不绝于耳!
是的!人心里安定了!
未知才会觉得可怖,可预知了,这得是什么呀?
神啊!
能不普天同庆吗?
鞭炮声里,迎来了泰平四年。
泰平四年,气象更新,满朝文武穿上统一发放的礼服上第一个大朝,以贺带来新气象的大明天下。
林雨桐挺着大肚子坐在上首和四爷一起,接受朝贺。
皇宫中的过年仪式很隆重,但绝对不会什么也不干只过年的!从除夕开始,谁都能睡,四爷是真得守夜,他得在新旧交替的子时,写下第一笔字,以此来向上天祈福,希望来年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下太平。
大年初一,这得接受百官朝贺,然后明窗开笔。下一系列的圣旨,以示新的一年来了。
大年初二,年假结束,开工了。
当然了,这个时候很多的大臣都是换着值岗的,活儿也没那么多。可没那么多活儿,就啥也不干了吗?
不是!四爷开始请一些读书人进宫来讲学。
第一个被点到的就是元山平。
“请我?”元山平很意外,这就能进宫了?进宫去讲什么呀?
旨意一下来,元山平的小院子里挤满了人。很多人都没能在年前回家,反正是糊弄的过着年,凑在一起,说的也是教材的事!私下里争论的都是这个,可谁也没想到,皇上会请他们这种读书会的人进宫去讲学呀。
这可是给天子讲学呢!有人说,要讲就应该讲科举制度,想改可以,但是不能把四书五经都给否了呀!这些能存续这么些年,自是有它的道理的,轻易摒弃,绝不可行。
可又有人说,“大过年的,不要在宫里起争执!我看呀,要说,就得说一些讨喜的,喜庆的!得叫皇上听了一次还有听第二次的想法……”想影响帝王,这得是个长期的过程!你上去就叫皇上不喜欢,也绝了之后的路,那又何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