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袁家的名声都被这两兄弟败尽了,堂堂袁家子,却跟那些流民平民同吃同住,简直是太没有规矩了。
“他们如此败坏我袁家名声……”袁尚咬牙在阿父耳边嘟囔:“可见对汝南袁氏有多么的不在意?”
袁熙苍白的脸色露出志在必得的模样,开口道:“到底失了风骨,若是被兄长知道,也不知如何伤心?”
“莫提这个逆子。”袁绍如今只要一提起袁谭就要暴怒,战前弃城而逃,这竟然是自己亲生儿子能做出来的事情?
袁尚见状心中一喜,只觉得夺位的可能性更高了。
可是不管心中再鄙夷曹欣的各种举措,曹欣在并州冀州二地的地位却越发稳固。
待到了春耕,曹欣将开荒的地方种完,又看向还有好几十大袋子的粮种,只觉得父爱越发沉淀了。
要知道阿父给别人种子,那是论斤送,给自己则是没有上限。
玉米种下,曹欣将剩下的种子分发给普通百姓之家。没有给富户世家,自是因为他们不缺这个,玉米虽然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饥荒,但是口味到底不如小麦。
几千年的碳水优选,小麦大米始终占据最重要的地位,自然也是很有道理的。
这东西真的能种出来?一开始拿到种子,大家都很有疑虑。
之前的玉米种子是高干从许县弄回来的,袁绍种过之后就知道被坑了。
种出来的玉米不光歪瓜裂枣,而且许多都没长出来。这让袁绍曾经一度很是愤怒,却也无可奈何,毕竟种子本就不是他正常渠道获得的。
等发的玉米种子出芽之后,曹欣的名声一下子响彻并州冀州。甚至百姓们觉得她是来救世的。
吃饱饭是每个百姓最朴素的愿望,而如今这个愿望有可能实现,他们怎么还会有别的追求?至于袁绍?那是谁?不认识。
在并州冀州站稳脚跟之后,曹欣又处理了一些冥顽不灵的世家,就将原本收容的袁绍家眷还有他现在属下们的亲眷全部统计一番,然后给袁绍写了一封信。
“无耻小儿!”收到信袁绍就怒了,破口大骂:“一点儿子教养都没有,简直丢尽了女娘的脸面。贪婪至此,着实令人厌恶。”
曹欣写信也没别的目的,她也不是什么圣母,帮着袁绍管了这么久,总得收点儿好处费,同时也想将这些人都送出去,她实在不想养太多无用之人。
这些女眷稚子,一个个都是娇生惯养,曹欣也不耐烦养她们。
袁绍痛骂之后,却还是给曹欣写了信,因为他知道求情无用,就只想知道要多少钱?
第162章 刘关张出逃 曹欣:阿父要黑化了!……
如果问袁绍, 现在最恨的人是谁?
袁绍心中就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曹子安!现在这个小女娘已经成为自己最恨之人。
一个他从来都看不在眼里的小女娘,现在成了他恨不能即刻除去的存在。成为他日思夜想最大的噩梦!
袁绍怎么都想不明白, 自己努力了这么多年,会数次败给一个黄毛丫头,一个从没看在眼里的十来岁的还未成婚的小女娘。
汝南袁氏是虞舜的后裔, 便是皇朝更替,他们都是众人追崇的存在。可身为后人的他, 如今竟然会败给一个小女娘,说起来简直是丢尽了先人的脸。
袁绍这几年心情本就不太畅快,现在更是老巢被端, 爱妾幼子, 还有多年的基业基本都被毁了大半,多年的积攒也不剩多少了……
写完回信,就再次吐了血,他很后悔之前攻打青州的时候没有带颜良文丑二人,否则依靠这二人的武力,对付赵云,绝不可能败的那么惨。
吐血之后, 袁绍肉眼可见的衰败下来,躺在床上的时候,他开始思索后路, 他的身体他了解, 这两年许多事情都有些力不从心,只是他不放心儿子们,所以就是纳妾也是借助五食散才完成的。其实纳妾绝非他好色,而是为了妾室家族给予的大量财务支持。
只是之前纳妾的时候, 他没想到自己会走到如今的地步,他比曹孟德那个老匹夫只年长两岁,可如今对方还能策马打仗,而自己如今只能在后方指挥。
也是这个时候,虽然不甘心,但是袁绍不得不开始考虑身后事。
他予以重任的长子如今看来担不起重责。次子袁熙过于圆滑,兄弟都不得罪……至于三子袁尚,有狼性,如果再给自己几年,倒是能培养出来,这是现在,显然是来不及了。
纵使再不甘心,袁绍也能猜到凭借自家三个年长的儿子的品性,日后袁家军只会成为一团散沙。而无力对付日益庞大的曹家军队。
“当初就不该养高干被杨彪带走。”袁绍喃喃自语道。
如今选择一个继承人是袁绍心中最牵挂的事情,可是选来选去总是有些不满意。狠狠地锤了锤床,袁绍一个激动又吐了几口血……
一阵兵荒马乱之后,袁绍的病情才得以控制昏昏睡去,等他醒来的时候,丁瑚在孟德学堂并州分校给平民子上课的消息传来。
袁绍眼神闪过探究,深吸一口气,然后让人扶自己起床他要给袁鉴跟袁旦写信。
袁绍文采非常好,他从自己的出身开始写,然后写到成长路上跟大兄之间的兄弟情义,写到袁鉴出生出他抱着袁鉴欢喜的跟兄长道喜的场景。
然后写到董卓跋扈,写到当初的世家有多艰难,写到叔父大兄夜不能寐,为了整个家族做谋划。
然后话锋一转,袁绍写自己跟袁术如何带着家人随从离开洛阳,写了他的猜测,若非叔父跟大兄在背后谋划,他跟袁术不可能那般顺利,还无损伤的离开,然后创建自己的势力。
写到这里,袁绍顿了顿,写到他走的时候的心里,他揣测董卓会不满,直到叔父兄长还有族人会受磋磨,但是没想到代价那么大?
汝南袁氏,源于舜,历经三千余年,始终屹立不倒,各朝各代他们都是被人追崇的对象,他从未想过董卓竟会如此嚣张,敢杀叔父跟大兄。
得到消息的时候,他几乎一夜白头,只觉得天塌了!自己成了家族的罪人。
他迫切的想要报仇,然后才会举起抗董的旗帜,才会迫切的想要壮大自己的势力,重振袁氏。
他将自己最看重的长子过继给大兄,只为大兄一脉得以延续。
如果他知道袁鉴袁旦还活着,定然会追崇袁鉴为主,毕竟他是袁家早早就确立的继承人。会好好抚养旦儿,让他重现袁家风华。
写到这里 ,袁绍摸了把眼泪,继续奋笔疾书,他表示只要袁鉴愿意来,他的想法依旧没有变,袁鉴才是袁家最正宗的继承人,自己会为他让位。
最后袁绍表示自己无比期待袁鉴袁旦过来,在自己临终前,希望他们一家团聚。
最后的最后,他还用袁家特有的传递信息的法子,在信纸背面写了自己将命不久矣之事。
这封信,袁绍断断续续写了足足两日才写完,然后就让人快速送至并州。如果袁鉴两兄弟能过来,自己在安排好人历练尚儿,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