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17)
贞观众臣都看着这位唾沫横飞的同僚,不由地感叹。
他是这种性格的人吗?
怎么如此激动。
如果换个现代人在这儿,一定就能很轻松地下结论:这人,脸红脖子粗的,怎么看着像伊尹的唯粉啊?要么就是事业粉?总不能是伊尹商汤的cp粉吧!
但是这里只有一个现代人,还是个不怎么上网一心只有学习和动画片偶像剧的小女孩,李晓诗根本不了解饭圈这些言论,自然无从评价,只能愣愣地听着,然后越听越感觉不对劲儿。
妺喜怎么一会儿是卧薪尝胆的间谍一会儿是祸国殃民的妖妃一会儿又是因爱生恨的复仇者?她到底做了什么呀?这些人怎么说话一人一个版本?
【伊尹向商汤献计,试探其他夏朝附属的态度,让汤停了对夏的岁贡。这可是岁贡啊,贸然停下的话,万一上国大怒,打过来了怎么办?那可是要面临灭亡的!】
李晓诗被拉回了注意力,也忍不住跟着紧张:“呀,那怎么办呀?伊尹这不是害人吗?商汤不要听呀。”
【那怎么可能!汤是如此信任伊尹,二人君臣之情至深,一听伊尹如此谏言,当然是冒着被剿灭的风险也要听从啊!这么感人至深的信任,谁能说汤最后灭桀不是伊尹居首功?!】
李晓诗念完,连忙“嗯嗯”:“就是就是!不过汤是怎么灭的桀啊,桀没有打他们吗?”
商。
汤:……
伊尹:……
其余臣子:……
这天幕是在说他们的事吧?说的是他们伐桀的事吧?那怎么听着每样都这么熟悉、但是每样又都那么陌生呢?
还有,这仙童怎么一会儿变一个语气,在学别人说话吗?
……她怎么还应和,那一听就有大量虚构好吗?
而且这大段大段的话,怎么越听越怪呢?有点阴阳怪气?不对,不是阴阳怪气。可到底是奇怪在哪里……
一开始叫得欢吹嘘商的政绩的臣子们也都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住了嘴,或神色复杂或目瞪口呆地听着仙童转述的其他人的观点。
后世之人吗?
他们的事迹,在后世竟是如此?
唐。
听到李晓诗附和,那名大臣更来劲了,谈兴大发。
【哈哈,商汤听了伊尹的建议,停止了对夏的供奉,桀当然大怒,立刻率兵攻打商。和夏桀一起出兵的,还有当时其他的几个附属部落。伊尹一见如此,立刻再上一计,劝说汤恢复供奉。汤再次照做。】
汉。
刘彻:……
卑鄙,太卑鄙了。
虽然桀无道,但商这种反了又降,实在是让人难受。
想着想着,刘彻就又想到了那些抢了就跑不断骚扰边境的匈奴,更内伤了。
好烦。
好想打。
把桀的兵马给他,他绝对派人直接剿灭商!
【商恢复纳贡,桀也就不再追究。后来,因为桀的暴虐,伊尹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再次献计,让汤停止对夏的供纳。】
刘彻:……
好烦。
你看,都说了要杀了吧!
【桀暴怒,再次起兵。但这次没有了别的部落助力,夏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而与此同时,伊尹察觉灭夏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协助汤发兵伐夏。终于彻底取夏代之,一代君臣,终成大业!】
秦。
虽然心里还记挂着“灭秦”的事,但听到天幕之上李晓诗的声音,还是有人忍不住心里犯嘀咕。
“这样不听话的属国,要之何用,不如直接打杀了。”
秦朝诸人对此都深以为然。
不服?有异心?
直接杀到你跪下,还不服?
正愁没军功呢。
商。
汤和伊尹甚至都不敢看对方,总觉得看了就会尴尬。
所以,这到底是为什么啊?
明明说的是他们的丰功伟绩,却让他们抬不起头?这也太奇怪了啊!
夏。
所有人都沉默了。
为什么会完完整整听完不同版本的夏灭史?
搞得他们差点以为现在不是在仁德有爱的王朝,而是在“暴桀”手中那个人人喊打的夏了!
到底是为什么!
禹:……
好像是因为他问了一句?
算了,不提醒了,反正没人想得起来。
咳。
作者有话要说:涉及史实基本虚构,请勿当真,请勿较真。
-
说点题外话:
免费章节是试错章磨合章,宝子们通过这些章节足以看出这本文是不是合自己胃口,如果喜欢就看,不喜欢就撤,支持各人口味不同,**好文千千万,总有适合的,不用特地留评告知啦。
如后续还有此类评论(指点写作/评价写作/指摘小诗人设等)会一应删除。
另:**删除评论后会自带禁言,这是系统的安排,不是作者操作禁言,作者本人不会无理由禁任何读者的言。
不喜欢本文和小诗的友友们请趁着还早请自行避雷哦!后续阅读如有不适作者概不负责哒。
文明看文,尊重你我他。
第13章 第十三课 殷
和素未谋面的观众们热烈地讨论了一番后——准确地说,是看他们热烈地讨论了一番后,商汤灭夏的这个问题才差不多过去。
看那个网名叫做“禹”的人没有再次提出什么疑问,李晓诗带着两耳朵听来的历史趣事,老老实实继续“做”作业。
“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商朝很快强大起来。①”
读完这一段,李晓诗得意地蹭蹭鼻子,声调又恢复了之前念评论时候的声调,离开了读课文的状态:“关于这一点,我也知道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是我们老师上课时候讲的,不知道哥哥姐姐们有没有听说过,我也来分享一下吧!”
她道:“老师说,商朝一开始是没有钱的。”
钱?
夏商两朝的人都有些迷惑:这是什么?
李晓诗:“他们用贝壳做货币,但是贝壳这种东西本身是没有多少价值的,用来做货币不合适,因为它们就不值钱,想要当钱花,还是得用值钱的钱。”
这话说得拗口,但是后世的人听懂的不在少数,有不少人都点头,特别是管这块儿的官员。
货币本身是要有价值的,要么为什么没人随便拿石头当钱?
商朝开国众人有些似懂非懂。
提到贝壳,又说货币和价值,虽然词句不太理解,但是联合上下文自己再串一串,他们也就差不多懂了。
他们现在的确是用贝壳在贸易,也发现了不太合适,只不过还没找到解决的办法,难道天幕有?
李晓诗说道:“因为贝壳有很多啊,如果大家都去捡贝壳,那岂不就成了钱多货物少的市场吗,这样肯定是不行的。于是商朝人就采取了用铜铸币的办法,这也就是后世大家都用铜钱的开端。”
后世的位面对此兴致缺缺。
如果没点什么史料听,那继续来些野史也行啊,这种古早的钱啊什么的,真的很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