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177)

作者:丁珰 阅读记录

这可是动辄就能带动全国一起奔赴黄泉的人。

看着低眉顺眼到了面前的儿子,杨坚胸膛起伏几息,终是冷冷开口:“好好听着。”

这老不死的。

杨广暗恨,但如今人在屋檐下,他也只能老老实实像往常一样,无视幸灾乐祸的杨勇,努力把自己做成个没脾气的面人,规矩有礼地应下:“是。”

李晓诗已经说到了下一个点:“大业五年统计的人口数字等都能够看出,在那个时候,隋朝的繁荣和繁华。花了五年时间,国家都还没有正式迈入灭亡的下坡路,而且繁荣程度可见一斑,足见他其实是有那么点东西在的,他的眼光是很强的——但,与这份眼光同时的,还有他极其明显的性格缺点。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才导致隋朝的灭亡。”

“在杨坚末期,就有他为囤粮不救灾的枉顾民生的举动,到了隋炀帝时候,他建洛阳开运河修长城造楼船,包括统计户籍数量、也有人说是因为为了方便朝廷收税敛财,所以才精确到每一个,这样一个丝毫不顾惜百姓承受能力、丝毫不在意百姓生命,只顾着自己的‘规划’和享受的皇帝,又怎么能让国家变得更好?”

“而且,在这些大项目落地后,隋炀帝又开始了大量的对外征伐。”

“隋炀帝西巡,打灭吐谷浑,就已经消耗了无数的兵力民力,把整个大隋王朝的西部都变得贫困潦倒民不聊生;但在此之后,他不仅没有给国家休养生息的机会,反而再次选择出征。西边的打完了,那就可以去打东边的了。于是隋炀帝发动了先后三次对高句丽的征伐。”

“大业八年,隋炀帝第一次打高句丽,发动了一百多万人、号两百万。在这样大阵势的攻击下,隋朝的这次出兵是很顺利的,但高句丽占据地形优势,直接选择据城不出——而隋炀帝,又做出了一个很让人匪夷所思的举措。”

“他下令,任何人都不能私自做出对军情有关的调度和决策等,所有的军情都要先禀报他,然后由他做出调动和应对之策后,再下命令。”

听到这儿,杨坚眼前一黑。

独孤伽罗大惊,连忙召等候着的太医上来看顾。

等杨坚缓缓睁开眼,他没有说话,而是在案桌上随手摸了个东西,直接朝下边的杨广掷了过去。

这个……这个、这个混账!!

战场之上,局势变化万千,而传递消息又多慢?他还以为自己有李晓诗他们现代的“手机”不成吗?!

还一一禀报?!

等消息到你手里,前方驻扎不动的军队早就被剿杀了!什么战机就也都被延误了。

这真的不是故意的吗?!

其实还真不是,因为就算抛开那个隋炀帝的杨广、只说殿中这个杨广,他听着李晓诗的言论,也没觉得有哪不对。

他是皇帝,那一切都要由他来做决定,有什么问题吗?

他要的是绝对的掌控。

如果连作为皇帝都不能随心所欲,那这皇帝当得也太窝囊。

“所以有记载,当时有一仗,四万水军只剩几千,三十万的陆军只剩下两千多人。武器军械等折损数万。”

听着这几个数字,杨坚两眼直发沉。

看着他老爹被弟弟气得半死,杨勇心里那叫一个爽,乐颠颠地看热闹。

没曾想热闹还没看完,他身上也挨了一下。

独孤伽罗面色冷峻:“看你父皇被气死,你很高兴?”

杨勇脸色一变,立时不敢再露出得意了。

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才是一征高句丽,李晓诗还远远没说完呢:“隔年,大业九年,隋炀帝再一次集结重兵出征高句丽——此时,隋朝的社会矛盾已经被激化,各地百姓起义不断。但隋炀帝置若未闻,在大业十年,又一次强行东征高句丽。”

“在征伐高句丽的时候,隋炀帝要大场面,试图用大国威重吓唬高句丽,所以举国之兵,浩浩荡荡——然后粮食不够吃,他就下令又调了六十万民夫来送粮,没有车马怎么办,那就小推车步行去运。途中损耗及民夫自己的消耗等,到了前线,哪还有粮?所以这些民夫中很多就直接加入了当地的农民起义军,加入了反抗隋朝的大流中。”

刘彻直接听笑了。

是气笑的。

这还不是没脑子那什么是没脑子?

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想出这种“战略”来?

那民夫不是人,民夫不吃饭的?

民夫出来给你办事,难道得空着肚子推车给你送粮?车上带的那一点,够他们自己吃么?

这不是逼人造反么!

就这还想做“秦皇汉武”,做梦吧,梦里比较快。

“打高句丽打得对不对?其实是对的。”李晓诗说,“因为当时中原内乱,高句丽曾趁乱起哄对中原起兵,但为什么隋炀帝去打,就只剩了千古骂名?这就又离不开他的性格了——之前咱们说了,他是个有点眼光、不太愚蠢的人。他不像胡亥那样,赵高说什么他就信什么,也不像南北朝的那些皇帝一样,杀人什么的全看喜好,就是以此取乐的。他是个想要集权、也一直都在做事的皇帝。”

“但,通过他开运河还要造那么多供他‘彰显皇家威严’的楼船等也能看出,他是个极度热爱奢靡和享受的人,而且他还多次巡游,每次都是乘着高大华丽的龙舟、浩浩荡荡地队伍,就连沿途拉纤的民夫都要达到数十万,耗费不可估量的民力财力……”

“与此同时,他又不顾惜民力,一定要为了自己的‘眼光’而强迫百姓和子民们一次又一次地随他的政策献出一切,甚至在战场上也要下令全部听自己命令,足见他的自私自利,和自负。”

李晓诗低头看向课本,又道:“隋文帝厉行节俭,曾经教训自己的孩子,说自古帝王没有喜好奢侈还能长久的。但他又怎么能想到,自己之后的下一个皇帝,就是个好大喜功、不恤民力,还纵情享乐奢侈无度的皇帝呢?”

“隋炀帝营建一系列重大的工程、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完全罔顾百姓们承受能力的上限,刚愎自用,致使国家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隋炀帝的统治,已经让百姓们忍无可忍。最先爆发起义的就是当初被他征调很严重、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然后就像燎原的星星之火一样,这股反抗迅速蔓延到了全国范围内,反隋的队伍逐渐变多了起来。在农民起义和先前被他打压的世族联手反抗中,隋朝的统治也逐渐面临瓦解。”

“公元618年,隋炀帝身死,盛极一时的隋朝,就像烟花一样,短暂而绚烂地消逝了。”

“隋炀帝在位期间,人口的损耗约有三千多万人——没有任何一个‘功在千秋’的皇帝是这样的。让三千万人死去,这叫做功在千秋的贤君吗?”

这岂止是不能算“贤君”,就算在“暴君”、“昏君”里,隋炀帝也是独树一帜的狠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