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198)

作者:丁珰 阅读记录

上次看皇帝们的游戏怎么没发现这人是个活宝啊。

好想听他执政期间门的事了, 听说也是个开国皇帝,肯定很有乐子。

哎呀,好像又找到了一些看天幕的新乐子所在。

直播间门里。

似乎察觉到了李晓诗的为难,朱元璋毫不在意地大手一挥:“不对啊?没事,那话本啥的咱也不是非要不可。”

少年朱棣板着脸听他爹在上头胡扯,感觉拳头要硬了。

你不要你上去干什么?

他要啊!给他搞下来啊!!

不等李晓诗也发问,朱元璋就很自觉地自己说了:“就是想上来看看这倭国是啥样,话本子啥的,不重要不重要。”

李晓诗心头哽住,被这老朱坦荡的行径搞得也不好嗔怪什么了,只好委委屈屈把人劝了下去。

在朱元璋这儿浪费了不少时间门,她也没再新开启一轮抢答,临时改了规则从刚刚的顺位第一抽了人上来。

光芒闪过,一个同样穿着龙袍的人影出现。

天幕前的观众们巴巴看了十几秒,转头问身边的人:“……这人是不是跟刚刚那个穿的一样?”

身为大唐“当事人”,李世民没选上去还是有点遗憾的,但等看清天幕上的人,他也忍不住失笑。

又是明朝啊,明的运气这么好?

那龙袍,确实看起来像是一样的。

一样啊,怎么能不一样。

这可不就是一模一样的么。

少年朱棣这回是真拳头硬了。

天幕上,永乐大帝也很吃惊能选到自己,不过他也只爽朗一笑,没朱元璋那么难对付,在李晓诗露出迟疑之前,主动开口道:“我知道问题,不用重复了。”

“在唐朝的墓葬中出现了海外的东西,说明了当时唐朝和海外国家的往来频繁,反应了华夏……啊、反应了华夏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现象——嗯……繁荣!”

这下轮到李晓诗惊讶了。

永乐大帝他……真的会?

按理来说,这么简单的问题,原本就应该是随便一个认真听讲了的都能说上两句的,怎么也不至于跑题,但不知道为什么,明明已经这样简单了,李晓诗还是对朱棣能回答上来而感到惊喜。

虽然不是完全对得上答案,但已经很不错了,大差不差,就这么个意思。

她小脸带上了赞叹,由衷地给朱棣比了个大拇指,然后把怀里的书册盒子递了过去。

“回答得很对,那这个奖励就是你的了。真厉害,接下来也要加油呀!”

永乐大帝很有大人风范地沉稳抱起书,冲李晓诗回了个大拇指的手势,还顺手揉了一把李晓诗脑袋,临离开直播间门前遥遥丢下一句话:“你也加油,讲得很好,快点讲到大明!”

不得不说,这种直白地表示喜欢和称赞,让李晓诗扑哧笑了出来,心里甜丝丝的。

谁不喜欢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啊?还是这种前辈先贤们的认可,含金量就不同啊!

天幕外,少年朱棣踢飞了一块石头,脸上极其不忿。

这人,他说话啃啃巴巴,肯定是背的啊!

……他有外援啊!

这怎么能算!

而且,而且——这么大人了还看什么话本??

就不能让给年幼的自己吗!

真是气死他了。

——确实是背的,但是那又怎么样?

永乐大帝泰然自若。

在那么多人面前抱了奖励下来,还是把自家老爹都没搞到的奖励搞到了手,他现在别提有多高兴了,觉得简直太长脸。

他把书丢给儿子,大掌好一通揉自家孙孙的脑袋。

讲得好,讲得好啊!

不是有好孙孙给说,他还不知道什么“答题格式”呢,虽然知道是什么个意思,但没格式,说出来不好听啊,不能给大明长脸了就,现在这样是最好的。

送走直播间门连续到场的第一位大明皇帝,这个环节终于结束,李晓诗有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她浑身都轻松了不少,有条不紊跳进下个部分。

她的身边环境再度转换。

各个时空位面中,不少人一眼就认出了画面中的情景。

“地!爹,是地!!”

有小孩儿“啊”地大叫起来,换来家长兜头一个巴掌。“那能是咱们的地吗,天幕播咱们的地干啥?消停点!”

小孩子吃痛双手抱着脑袋,又不服气:怎么不会播他们的地?那本身就是跟他们家地很像的啊!

不是为了别的,而是天幕上的画面实在太眼熟了。

金色的小麦海洋一样随着风泛起一波又一波的涟漪,一望无际。

这不就是地里的样子吗,他们家的地里麦熟的时候也这样啊。

他不服气地看向天幕,等着看这小仙童要说什么。

李晓诗站在金色海洋边上,浑身都是溢于言表的喜悦。

唐玄宗时期,小麦在北方已经成为主要的粮食了,所以她干脆在准备课件的时候就报备了要小麦丰收的季节——虽然这都是她自己要的,但真到看到这一幕的时候,还是觉得好高兴。

以农耕文明传承下来的农业大国,华夏子民就算自己不种地,但怕是也永远抑制不住在看到农作物丰收时候的喜悦。

这才是华夏的根啊。

她吸了一口模拟而出的麦田气息,正式为她的古人观众们介绍着:“在唐朝时候呢,经济发展得非常快,这一点体现在农业方面,就是农田开垦的面积扩大,这个时候的总垦田面积都已经快要赶上现代、算是封建王朝的极限了——那农业的飞速发展,和劳动力的进步也是分不开的呀,不然只有田,人种不过来,也是没用的。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两样唐朝繁荣时期大家使用的农具吧,这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象征着大家农业生产技术大进步的作品呢。”

她话音落下,沿着麦田走了几步,一架犁正停放在小径边上。

咳,不要问为什么要在小麦刚成熟的时候展示犁地的工具,她纯粹是觉得这样很好看而已!

顺便再让古代的皇帝们亲眼见见农田丰收的季节,让他们也多少认识一点这方面的重要。

“这个——叫曲辕犁,大家从名字就应该听出来它的特点了吧?对的,相比较于唐之前的朝代,大家用的多是直辕犁,曲辕犁的这里很弯曲,所以就叫做曲辕犁。”

“曲辕犁的好处在于在操作它时更好自如地控制入土的深浅程度,回转的时候也要更省力一些,很适合精耕细作。不像之前的犁,得要两个人或两头牛在前边分两边拉——这个平时用一个人或者一头牛就可以在前边拉着了,由于它的设计精巧、轻便灵妙……看,就像这样——”

李晓诗的演示和解说借天幕传进千千万万户,唐以前,各朝代都有人在奋笔疾书,恨不得把自己化身小陀螺,抓紧一切时间门绘制着这曲辕犁的形制。

秦汉,不用嬴政和老刘家的皇帝们再额外吩咐,司农的和司工造的官吏们就都已经在自发地研究记录和理解这“曲辕犁”的制作原理及各个部件的作用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