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205)
他能说什么,他能说这些分析里的有些东西连他都是头一次知道吗?
原来他在写诗的时候想了这么多吗?
逐字逐句的斟酌是没错,哪个字要更妙更得心喜有时候也确实是要考虑很久的。
但是这个所谓的“妙”吧,它其实是一种感觉,一种通诗明文的人天生的一种感觉感知,能够在一看一听之中就知道这个字的好和精妙——但要这样逐字去抠,是不是还是太过了一点?
好吧,虽然大家凑在一起品诗时,确实会有这样的场面,一起对某个字眼进行发散性、又针对性的夸赞。
可也没见谁会搞出“这个xx字和xx字对应,表达了作者刚睡醒到彻底清醒的状态转变,从而表达了作者xxx”的“赏析”啊??
太离谱了吧!!
刘邦皱起眉。
他琢磨了一会儿,扭头看向萧何:“大风起兮云……”
萧何稳如泰山:“——臣不通文墨,这么精妙的作品解析不了,力有不逮,陛下可以叫子房来,他会。”
在家里的张良:别cue,我不会。
洪武年间。
朱元璋跃跃欲试:“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
朱标面无表情:快别秀了,丢不丢人啊。
有没有人能来啊,快点把他爹带走?
直播间里,听了李晓诗的“例子”,几人神色也各异。
书生头上的汗越流越多,佑老爷倒是仍然高高兴兴的,就等着什么时候结束了他好下去跟生意伙伴吹一吹,苏轼更干脆,把已经写了不少字的纸随意地一揉丢到一边,利索地重新写。
等李晓诗喊时间到,苏轼早已罢笔,书生却还在紧赶慢赶地往上添字。
李晓诗也不催,只问道:“两位是要选择口述还是让我来读你们的答案?”
她也很干脆地没去问那个观光的朋友。
两人都选择了口述,李晓诗也乐得轻松。
这回论先后的时候书生却没再抢,而是很和顺地请苏轼先了,不知道他是抱着临时再补充整理措辞的心思还是单纯想让着前辈。
在跨时空的直播间里,在万众瞩目之中,苏轼掸了掸袖子,从容道:“这首诗,前半段夸了秦始皇,后半段贬了秦始皇,顺便骂了唐玄宗。有感而发,忧国忧民。有气势,有内涵,技巧娴熟,情感真挚,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李晓诗正虚心听着,却见苏轼已经抱起了胳膊,看上去一副不打算再说话了的样子。
她:?
苏轼也看着她,目光很平静:说完了,你继续啊。
李晓诗:……
这就完了??
李白抚掌赞叹:“好!说得好。简洁明了,条理清晰,此人懂我(的诗)!”
李晓诗眨眨眼,又眨眨眼,见苏轼真不打算继续再说了,这才把视线转到那个书生身上。
从苏轼说完的一刹那起,他周身的气势就骤然松弛了下来,好像不再那么紧张了。
见李晓诗看过来,他接道:“这首诗总共二十四句,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到许多作者巧妙安排的心思——前半部分、从秦王扫**一直到骋望琅琊台,都是在歌颂秦始皇的功绩,赞扬了秦始皇平定天下的宏伟。”
“诗的第一句写秦始皇的威风赫赫……‘虎视’二字写出了……‘浮云’……‘决’字果断干脆,掷地有声……这与《过秦论》的写作技巧一致,欲抑先扬、将前半部分写得愈轰动,后半部分的贬低和讽刺之意才会愈有落差之感。”
“后半部分……讽刺了秦始皇妄想长生的痴念与大兴土木的奢靡、不解人间疾苦……写长鲸,夸张中亦有神秘浪漫之……最后一句更是将已经被捧上云端的秦皇狠狠埋入地底,从极致的反差中越发显出讽刺……”
他越说越顺,逐渐变得侃侃而谈起来:“结合史实,在李白时期,唐玄宗的统治其实与秦始皇又何其相似,有过人的功绩、后又变得骄奢无度,引民不聊生,天下唾弃,甚至都奢求长生——想来李白不乏借此诗骂李隆基的意思。”
李晓诗听得目瞪口呆。
这……
听了苏轼的答案,她还以为要完蛋了呢,没想到这个书生的答案比她手里的答案还要精细许多。
这真的……太让人吃惊了。
天幕之外,无数明清的文人学子都在与有荣焉地得意。
开玩笑,要是不知道什么格式也就罢了,这连参考的格式都给了,他们还能写不出?
天底下没谁能比他们更会按格式写东西了。
当然,他们也不会有看轻苏轼的心,毕竟在他们看来,苏轼一看就没认真写啊!
这白白送给士子的机会,换他们谁上去都能抓住。
哼哼,谁还不是寒窗苦读出来的?
和他们不同的是,李白在底下听得头都大了。
哪个李白都头大。
什么为了剧情安排而特地把秦始皇渲染得自私自利欲令智昏……什么特地把梦境一样的猎鲸写得神秘莫测就为了写命运的无常……他不是,他没有,别乱说啊。
他这会儿是酒意荡然无存,然后又突然觉得,醒了干嘛呢,还不如继续醉着。
周公悔棋都没这个荒唐。
好吧,虽然这个也比不上月亮是个灰不溜秋的球更荒唐……但也足够离谱了!
另外的时空里。
无辜被骂数次的嬴政:……
好了,知道了,别骂了。
一次就行了,翻来覆去地骂,就有点过了。
虽然知道可能会被骂,但没想到不止汉朝的人在骂他,连同样名垂千古的“唐三大诗人”也在骂,那是不是直到李晓诗的时代也还有人在骂他呢?
千古一帝,但挨骂。
嗯……
懂了。
这次就不会了,这次两千年以后的人,一定会对他交口称赞,不仅用他定下的政策,也会认可他的功绩,吃水也还记得挖井人。
同样被骂的李隆基:……?
为什么他要被骂??
骂秦始皇那个暴君,为什么要连他一起??
李白是吧,好像对这名字有点印象啊——
不用他纠结,李晓诗很快就会给出他答案。
在许多个李白的沉默中,李晓诗给出了奖品,又把几位都送了下去。
苏轼虽然没得第一,但由于李晓诗看到了李白本人的弹幕对他表达的赞赏,还是给这位豪放不羁的大文豪也送了一套钢笔,并明确表示:“李白先生很认可您。”
等直播间里又只有她自己一人,李晓诗走出大厅,迈入院子。
“我们从这节课里看到了唐朝繁荣的经济,发达的工商业水平,民族的大和谐,开放的风气,与外国的交流交往,多彩的文学艺术,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种种样样,都在显示着唐王朝的繁荣与昌盛。”
她仍然在说话,可镜头却逐渐拉远、升高,飘到高高的天际,由上而下地将视角越拉越远,直至把整个长安城都以俯瞰的角度收入画面中。
起初,是人头与车马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