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248)

作者:丁珰 阅读记录

嬴政微垂着眼在徐福申请出海准备物资的经费条子上打了个对钩,这是跟着李晓诗学会的简单便捷的批阅公文的方式,只用一笔,顺便盖个他的私章,这种程度的“文件”就能直接批下去了,省时又省力——然后摇了摇头。

兄弟国。

这也纯粹就只是说得好听了,这三个字给朝廷带来的是什么呢?

李晓诗曾言道,自秦汉之后,华夏大地只有一个正统已经成为了深入人心的观念——但,天下政权四立,宋这个所谓的“汉人政权”,不趁这时候想方设法地证明、确立、以及坐稳自己的唯一“正统性”,不想着完成“大一统”也就罢了,反而要去上赶着跟“少数民族”成为并立的“合理共存”政权……简直是没出息到一种地步了。

想跟他们称兄道弟,把国家灭了,吞并进来,成为自己的子民,再随便地对他们好,到时候无论是想拨款还是想给额外的支持,不也更合理一些?还没人会说闲话——都成自家人了,关照一点,让他们早点融入我们的大一统国家,不是更有底气和说服性?

天下一片混乱群雄并起时还总有英雄想着统一呢,怎么到了这时候,明明有这个条件,却不愿意去做?

看不透。

始皇帝:和这些不上进的皇帝们有代沟。

“不上进的皇帝”定下的澶渊之盟还没说完,李晓诗还在继续补充:“除此之外,宋朝每年给辽国岁币三十万、其中包含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总共三十,这也开了宋朝‘岁币’的先河——其实宋真宗一开始的心理预期是百万多岁币,所以在听到只有三十万的时候还高兴不已,很快就接受了这个事情,并且在他当时看来,这简直是兵不血刃地解决了辽国这个大麻烦的邻居,是件大功德大好事。”

赵匡胤:……

嗯,真的是天大的功德。

这功德大到你伯伯现在就想把你小子叫进宫打一顿。

给辽国岁币是吧?跟辽国称兄道弟是吧?能耐了哈?怎么不去跟西夏也称兄道弟呢?:)

李晓诗:“然后还规定在两国边境地区设置榷场——榷场,就是在边境开设的贸易场所,平时官府和商人们在这里进行商品的交换和购买、互通有无,这就被称为榷场。”

“当时宋辽之间的榷场贸易量很大很大,宋每年都会从榷场购买辽国数万只羊,而且辽国在发生旱灾的时候也会通过榷场向宋的官仓购买数万石粮食。榷场的建立,对经济文化的交流是有好处的。”

那这个榷场,不就是“互市”么?

好处归好处,这个大家都懂,但问题是这是加在战胜后的条约里的,就有点不那么对味儿了吧?

你们是战胜的一方,怎么说也得从这个榷场的交易里给自己搞点利益吧?比如趁机在税上做点文章啊之类的……不是很正常吗?

结果你们的战胜后又给钱又给开互市贸易,真要结为兄弟了啊这是?

诸天万朝各个位面不同朝代的观众们都被这个澶渊之盟的内容搞沉默了,沉默过后,想想这是一开始开口就打算给百万岁币的皇帝和朝廷,一时间竟也觉得“很合理”“能接受”了。

李晓诗:“因为澶州在曾经被称为澶渊,所以这次的宋辽盟约又叫做澶渊之盟。澶渊之盟之后,宋辽之间的和平维持了有差不多一百二十年的时间。”

朱元璋啧啧称奇。

一给就给出去那么多,一给还给了上百年——真不愧是宋朝啊,就是钱多。

但是钱这么多的话,自己拿着富国强兵不好么?把对方彻底打服了不也能有和平?区区百年的,不在话下啊。

而且实在不行,这些钱不想拿来养自己的国家,那你放皇宫里自己天天抱着数啊,那不也比给外人要爽快得多?

至于这么往外撒钱么?

真是多了烧的。

而且这种方式换来的和平……

真丢人啊。

“其实,如果要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其实这个条约是很值的——如果没有‘宋军有可能团灭辽国’的前提、以及把‘这是一种屈辱条约’的认知给抛开的话。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对于相对比较富庶的宋朝来说其实根本不算什么,但用它们能换来和平、而且绝对要比平时在军费上的投入或者是对外打仗需要消耗的钱少上很多很多。所以,从这方面来看,这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李晓诗摊手,小大人一样地“高谈阔论”着“宏观经济学”,“但问题就在于,这样的一个方式,给宋朝人带来的是什么呢?不是什么屈辱不屈辱,最重要的是,它给宋朝人带来了‘钱可以买和平’的观念,它让宋朝上到皇帝下至底层官吏都认为、钱是可以换来和平的——”

是的,这才是这个所谓澶渊之盟最为负面的影响。

什么屈辱什么破财,那都是小事情。最重要的是,这件事让宋朝的人观念发生了转变,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一颗“不打仗也能和平”“只要给钱就行”的种子。

这简直太恐怖了。

当一个国家的人忘记了外敌带来的侵扰、把无数人用生命和鲜血才能浇灌出的和平之花看得仿佛是信手拈来一般可以无比轻易地获得,认为用钱可以换来一切、甚至代替拳头和武力后,国家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未来?

会懈怠、会沉湎、会陷入由这种唾手可得的安逸编织出的,一戳就破的、无比虚幻的和平表象中。如果运气够好、这样单薄的冰面能够勉力撑着人在上面行走而不破碎,一直按照预定好的轨迹去走的话,那的确还好——可如果哪天、突然有意料之外的人或势力横插一脚,打破了这种现状呢?

李晓诗不是说了么,也就一百二十年。

一百二十年之后呢?

用金钱换取的和平不再,已经被这百余年间的安逸养废了的宋、宋人、宋朝廷,会成为什么样子?

……不敢想象。

宋之后的观众们只觉唏嘘,宋之前的却都心中沉沉,唯有正当两宋的人,心中滋味着实复杂难辨。

有人仰面长叹,有人默然流泪,有人不以为然,有人理直气壮。

还能怎么样呢?

这个朝代的确是从一开始,就有着中老年般的暮气了。

李晓诗道:“澶渊之盟的签订,使得宋朝内部得以稳定下来发展,百姓安享太平,宋朝的经济和农业都稳步发展起来;在军事上,却让宋朝从此不重兵戈,加上重文轻武、重文抑武的发展政策,宋朝的军事实力一降再降,彻底衰弱了下来,再无力面对任何的外来强敌,为之后北宋的灭亡、南宋的灭亡都埋下了祸根。”

听着这样的话语,柴荣的表情异常平静。

即便在这数次战争中消耗掉名义上的“宋朝”的军队其实都要再加一个“这是从周世宗时期就累积的精英”的名头,他也很淡定。

宋这么废,跟他是没什么关系的,他还有时间,只要他能多坚持一下,撑住——不让它出现就好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