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285)
——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不正是万军从中取敌军主将首级最具象的体现吗?
这是连写到话本演绎中都会被认为是太过夸张虚幻的事情,可却实打实的出现在了一个年轻鲜活、真实存在的人身上。
他豁出命去,为了报耿京的知遇之恩,也为了履与赵构的约定,有义、有忠。
他虽然血气方刚,但在决定出行前,又是否考虑过:若这一去,再不得回呢?
想来肯定是想过的。
只不过答案也同样明确。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即便一去不回后史书上未必有他这一笔,但无论如何,他都是要去做这些事的。
他的本意或许不是想要成为英雄,但他确实成为了英雄。
一个充满着侠客豪气、色彩鲜明的英雄。
何等的意气风发、凛凛傲然啊。
华夏人自古都不推崇个人英雄主义,但,英雄情结却也是刻在骨子里的。
所以才有这么多人为辛弃疾这般潇洒孤绝的事迹而感到震撼。
年迈的辛赞眼含热泪,嘴唇颤抖,想要去触碰面前这小小的天幕。
听到李晓诗讲他有多么为难、他有多少苦衷时,他没有哭,但听到这里,他却不由恸然。坦夫……坦夫啊。
“辛弃疾带回张安国,正面对五万金兵并顺利全身而退的事情传开,他自此一战成名。”李晓诗摇摇头,“但,南宋朝廷却没有让他去打仗的意思,而是给他分配了个文职——这其实可能不仅仅是因为赵构对金的消极态度,大家不要忘记了,辛弃疾在南宋这些人的眼里,可是‘汉奸’归正人,他是注定得不到重用、会被排挤的。”
不仅如此,而且估计连辛弃疾自己也永远想不到,他这次南下归宋、归得自己之后全部的人生都远离了梦中的战场。
或者说,他闯入金人营地的这一遭,差不多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上战场了。
“同样的公元1162年,宋高宗赵构或许是当够了皇帝,他禅位给赵昚、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太平公主成为的这一位皇帝,宋孝宗,然后自己去做太上皇了。宋孝宗继位后,一改赵构对金的战略,他启用了主战派的官员,要对北方的金人进行讨伐——辛弃疾不顾自己位卑言轻,越级上书给主将陈述分析了金国内部的情况,但很显然的,没人把他放在眼里。辛弃疾是因为擒张安国,但每天有多少新鲜事呢,很快就没人会记得他这些事迹了,更何况他是归正人。”
“这次大战的结局是,宋军内部因为自身的原因,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结果——十三万宋军大败而归,死伤无数,而这么多年来南宋积累下来的物资等也都被打了个精光,史称符离之败。”
“符离之败后,南宋只能选择割让重地、赔偿巨款,才重新和金人议和。也正是从这里开始,南宋整个都吓破了胆,就算赵昚很‘热血’,也没有用。宋朝打不起了。朝中的声音都是主和派、主战派都被排挤出权利中心了。”
“也就是在这次之后,辛弃疾结合自身对金国的认识,写出了针对性极强的《美芹十论》,从形式、敌军情况,我军情况等方面,把他所构想的对金政策全都写了上去。在金国生活了这么多年的辛弃疾知道,金国其实就是外强中干,只要采取正确的方式,绝对能够击垮他们——赵昚也看到了这份内容,也确实很欣赏辛弃疾,但……他其实也做不了主。朝廷上下的风向,已经不能让他再谈北伐的事了,更何况……辛弃疾还是个归正人呢。”
说到这里,大家都默契地看向了李晓诗身边的、正在暂停中的太平公主直播回放画面。
——就是这个时候吧?
但这个“归正人”,可以说是从头贯穿到这里了。对于宋朝的朝廷来说,归正人,似乎真的足以掩盖一个人全部的风采——无论有多优秀,牵扯上归正人的身份,就没有人会用他。
明明辛弃疾这么能打……
许多皇帝不由扼腕叹息。
刘彻更是直无语。
他真的很羡慕啊。
不管是北宋的杨业还是种师道李纲,又或者是南宋的岳飞宗泽杨再兴韩世忠、再到这个辛弃疾,他都很想要。
良将难得。
就算有了卫霍双璧,也不会嫌多的。
可宋朝这些皇帝,尤其是徽钦二宗和赵构,到底走了什么狗屎大运,能得到这么多?
……还都被他们嚯嚯了。
弃疾肖似去病,那为什么不能让弃疾也来做他的臣子呢?
毕竟汉武总要比宋皇靠谱的。
不是吗?
“《美芹十论》投入南宋朝堂,只像是在死水里丢进了一颗小石子,几乎不会溅起任何的水花,宋还是那个宋,江南还是那个江南。”
李晓诗说道,“辛弃疾南下归宋,最终还是把战场厮杀归成了诗词歌赋,文书笔墨,那些刀光剑影,就只能从他的笔下去看了。”
江南云烟富贵,被西湖暖风熏的迷醉的南宋君臣,眼中又怎么能盛得下中原大地纷飞的战火、遍野的饿殍、流离失所的他她它呢?
他们会在歌舞升平中岁月静好,会在游船夜宴上尝遍珍馐,却不会在午夜梦回记起被抛弃在故土之上水深火热的百姓。
“一连好多年,辛弃疾都在各种文职上打转,什么通判的,全都是文书类。而且江南安逸,就算再不情愿,他的槊铠也不得不被闲置,落灰生尘。辛弃疾不愿耽溺于这样的暖熏之中,却也没办法,只能提起笔,把心事都落在了笔下。”
“他写,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①,他写,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②,他又写,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③——辛弃疾的词,词风多变,含着各式各样的典故,让人无法简单概括。但,他的词,他的作品,每每都透露着他锐意进取、渴望击除鞑虏恢复山河的愿望。可是……没有用呀。辛弃疾只能一遍遍地在夜深人静的烛火下自己擦拭刀兵,把满腔报国杀敌的抱负藏到心底,在酒醉后和知己友人一起诉说这种愁绪,他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联营④。”
一句一句、一首一首。
李晓诗随意出口,就都是足以流传千古的名句。让许多懂行的看客都呆了呆。
杜甫李白等明显察觉到自己的句子和诗意被巧妙化用成为典故,也都在咀嚼后露出真实的赞叹。
唐虽然以诗为主,但不是没有词,更别说辛弃疾的这些词句里,最摄人心魄的是其中蕴含的气势了。
李世民冲天幕比了个大拇指。
没想到,这辛弃疾不仅有军事才能,文采还这么好,这不就是文武全才了么?
这种人才,要是给他,一定会好好用的,虽然大唐不缺。
不过李晓诗既然放了太平的回放……
那会不会除了介绍辛弃疾这个人以外,还有点别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