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291)

作者:丁珰 阅读记录

而且、这也不同于之前提到的中亚西亚,这可是“至今没有分割”的领土——也就是说,一直到了李晓诗所在的现代,这片地方还是归于华夏的,从蒙元时期吞并,再也没有离开过。

……这就是一种很让人震撼的功绩了。

说出去能吹好久的那种。

在李晓诗那个时候,连王朝都没有了,但西藏这块被收了的地都还在……!

这是真真正正的青史留名!

啊……真让人嫉妒啊。

他是怎么拿下的,怎么克服那些什么“高原反应”的?

能不能教教大家,见者有份,让大家伙都去把这个给拿下刷刷功劳?

李晓诗继续说着:“其实在蒙古人刚打下金国时就想对宋宣战了,可是宋朝,一直都是那种平时不怎么样,官府不管兵也烂的、但到最后关头,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老百姓们都会拼死抵抗的那种朝代,不然两宋也不会这样持续了这么久啊——就像当初几次围困开封、军民一心抵抗金军时候一样。南宋的军民这个时候也团结了起来,誓死抵抗,而且蒙古人是北方人,他们不擅长水战,于是宋朝就加强了长江的防御体系,双方跨长江对峙,前后打了四十多年。”

她在地图上指了指蜀地那边,在重庆的范围画了个圈:“当初蒙古打这里的时候,就是损兵折将,而且早遇到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花了五个多月都没能打下来,而且在交战中他们的首领、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汗也被宋军击中,重伤死亡。”

说到这儿,李晓诗话锋一转,“——也就是因为蒙哥汗的死亡,所以,建立元朝的那个人才顺利上了位,在蒙古后方被拥立成为了首领、继承了汗位。他就是成吉思汗的另一位孙子,孛儿只斤·忽必烈。”

“在成为蒙古新的首领之后,忽必烈接受了汉人儒臣的建议,效仿汉人的政策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等等,实行了治国安民的政策方针,开始整顿吏治、然后重视起了农桑,仿照中原皇朝的方法和制度,设立起了各种机构,还创立了年号,正式称帝——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也就是之后永乐年间之后的明朝都城,也是我们如今的首都啦!”

这一连串内容她说得很是顺溜:“因为蒙古人当时是走到哪里杀到哪里的,屠城什么的都是很常见的,打下一个城就杀一个城,不投降的就全杀掉,投降的城就把成年男人全杀掉,总之就是到处杀人,烧杀抢掠什么的,所以他们遭受到的抵抗也都很激烈。后来忽必烈的行仁政和不嗜杀命令下达,虽然也有人不听吧,但最起码整体情况比之前好了太多,这也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汉族的人民对于元朝统治的认可,有利于蒙古政权取信于人、使得社会秩序尽快地稳定,经济也恢复发展,同时,也让蒙古军队的实力有了增强,为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里边有不少是现代教育下的答题模式填出来的内容,比如这些政策对于元朝的影响啊之类,都是课堂上一边听讲一边记下来的笔记。

李晓诗现在不会再轻易地漏掉那些轻飘飘“屠城”里涵盖的鲜血了,但是她也没有表现得对这杀了无数汉人的民族政权有多么痛恨——因为历史就是这样,而现在大家都是一家人,不能太偏颇。

虽然蒙元确实残忍,但是,他们好歹统一了,还是华夏历史上无法忽视的一个大一统朝代,这都是我们真实经过的历史,不是说自己想无视就能无视的,和任何一个朝代都一样,都不是可以凭自己喜恶来越过去的。

再者,他们埋下来的果,之后都会回到自己身上的。

比如那个拿着破碗起家的人,不是就来送了他们最后一程么?

“元朝建立之后,他们继续选择南下攻宋。宋朝军队本来就打不过强悍的蒙古人,但是由于天险以及蒙古内部的问题,所以还是拖了这么久,但在忽必烈的这一系列政策下来后,宋朝终于还是撑不住了。”

李晓诗切换下一张图片,被蒙元冲得只剩下沿海一带零碎地块的宋朝出现,引得无数宋人观众倒抽口气,她道:“山河飘摇,连临安城都被元朝拿下,可是,宋这个朝代,就是很神奇啊——大家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宋朝只剩一点点地方了,但是都已经这样子了,当时南方的这些汉人百姓们和忠心不二的官员武将们也都没有直接放弃。他们选择保护着南逃的、仅剩的一些宋朝宗室成员,再建立了一个小的宋朝政权、来抵抗元朝。”

从头到尾,就算宋这个朝代一次次对不起忠贞的文人武将、对不起百姓,辜负了所有人,但总有一些人勇敢地站出来、为了它的存亡一肩挑起大梁,为了它的延续继续抛头洒血,为了它奉献一切——

什么叫做气节?什么叫做风骨?

朝廷皇帝无比推崇的一个东西,但他们却没有。

反而是两宋末年的这些百姓们,以及那些被一而再再而三辜负的武将们,才更能体现这一点。

不能说不算一种讽刺。

李晓诗:“但就算他们不放弃,也没什么用的,元朝的实力很强,而且这个时候的他们也不再是当初那些完全不通水战的马上民族了。所以,最终宋元双方在一个叫做崖山的地方展开了最后的大决战,是海战。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崖山海战。”

仅仅只是提了这四个字,李晓诗鼻尖就开始泛酸了。

而且也不只是他,连天幕前大大小小的观众们也都回想起了当时看到的五千年史诗上的这一幕。

崖山海战,南宋小皇帝和陆秀夫一起殉国了,是不是……

李晓诗叹口气压下心酸,继续说着:“在这之中,有两个大臣是要着重说一说的。其中一个叫做陆秀夫,另一个叫做文天祥。我们先说陆秀夫吧。”

“陆秀夫是南宋的丞相,他掌权时宋朝就已经破败不堪了,但他一直主持大局对抗元朝,最后这一场大决战,崖山海战,也是陆秀夫主持的。崖山海战的结果我们大家都知道了,宋朝失败。在这场战役中,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八岁的宋朝小皇帝赵昺投海自杀殉国,跟他们一起的,还有南宋的十万军民……大家一起投了海。”

“至于文天祥,他也很厉害。文天祥是南宋的状元,在元军打到临安的时候,文天祥亲自招募了士兵前去救援,还把自己全部的家产都当做军费,陆秀夫是南宋的左丞相,文天祥是南宋的右丞相,朝廷把文天祥派去了元朝的大营跟蒙古人谈判。但是蒙古人把他直接扣了下来,面对敌人的招安、不管是威逼还是利诱,文天祥始终不屈服,后来找机会逃了出来。”

“在逃出来之后,文天祥继续阻止兵士来对元军进行抵抗,在最后,他战败又一次被俘虏后,更是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写下了《正气歌》——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就是其中的句子。”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