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312)

作者:丁珰 阅读记录

“在明朝的时候呢,世界史上也迎来了一个很重要的时期,叫做大航海时代。当时航海业高度发展,各种原产于海外的高产作物都流到了华夏,像是之前咱们提到的红薯玉米花生向日葵等,都是明朝时候从美洲引入的。它们的亩产啊好处啊需要注意的啊我们就不多说了,之前都讲过了嘛。”

确实说过,亩产数千斤的红薯,玉米、还有之前抽奖发过的辣椒,是吧?

大家都记着呢!

短短半年时间,完全不够从零开始准备出海寻找新大陆的,所以历朝历代的这个寻找新作物进度都还一般,大多处于计划正在初步启动的阶段内。

但再一次听到李晓诗说这个,还是勾得人心痒痒。

“另外,明朝时候棉纺织业和陶瓷业也格外发达,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景德镇才成为了全国的制瓷中心,产出的青花瓷造型色彩花纹都很优美,名扬海外——随着农作物产量的提升,经济的发展,明代人口也迎来了一个大的提升,随着这个一并到来的,就是商品经济的活跃,被养活的那么多人口大量地进入到手工业中去,然后又流通进入商业链,所以商人以及商帮就出现了。嗯……这个的话,我们现代有很多电视剧,拍的就是以那些商帮大家为背景的故事,像是晋商徽商等,但这个不是特别重要的知识点,所以咱们就也不多说啦。”

于是,原本就在羡慕高产作物的观众们心里更痒痒了,馋得很啊。

老百姓们馋的是想要吃饱,统治者们馋的,那是想要给国家多来点人。

尤其是各个秦朝,上下的官员们一个比一个着急,看起来比嬴政要急上千百倍。

——提升粮食产量、代表着的就是提升人口!提升人口,就是提升各行各业干活的劳动力!迫在眉睫啊!!

没听李晓诗刚刚说的话吗,那就是现成的例子。

什么明朝搞分封搞内讧什么科举八股,跟他们都没关系,他们只想让大秦变得更好,让自己日子也过得更好一点。

有这么个想法的不在少数,饶是对那什么八股极度看不上的唐宋学士,也都是感慨过后就不再多理会了,除了被骂到的明清众人、受影响最大心情激荡难平的竟然只剩下了孔孟等及诸多春秋战国儒学弟子。

受了天幕的福,现在“胡凳”“胡床”等也已经出现,虽然范围不算大,也没什么公开售卖的场所,但想享受和养生的都会私下里自己动手或找木匠给做一把。

只不过在这里它们不叫胡凳、这个未来因为胡人才会出现的称呼没有了,大家都管这些叫天幕x,天幕凳天幕床之类——

而彼时,孔子就正和诸多弟子一同在稍矮一些的天幕凳上坐着集体观看天幕。

说实话,这种让他们感到浑身难受的情况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从当初的当初听到秦始皇坑杀方士变成“焚书坑儒”之后他们就受到了一股也许叫做“被背锅”或者“被动受害者”的难言冲击,再到之后,西汉董仲舒天人三策出炉,拿儒家学说做筏子、就更让他们这些论学时舌灿莲花的学者们哑然,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越往后,这情况怎么还越严重了呢?

不是,那些东西,谁承认那是“儒学”了?

谁承认了?

谁说的女子就不能出门做活、只能相夫教子了?三纲五常又是哪门子儒家学派亲口认定了的?

孔先生一生推崇周礼,周朝又是母仪天下的典范,怎么可能会那般贬低女子?

何况孔儒重“仁”,仁者怎会让女子一肩挑起所有、并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呢?仁者又怎会认为君王可以因为自己的一己私欲害死无数忠于自己的臣子?

至于现在这个,把四书五经当做“教科书”,并限制对四书五经的理解——这让他们这些真真正正儒家的学生听来,能舒服才怪了。

就不说那个叫做朱熹的宋代文人的《四书集注》对不对了,只说利用科举考试限制人的这一行为——

如果人的思想都能统一,人还有什么生而为人的意义呢。

那不就和每日麻木茫然只会进食打鸣然后等死的禽一样了?

禁锢人的思想、束缚人的思想,还要拿早已经变了味的儒学当做工具,将所有人都依着自己的心意去改造,这种行为着实是不该的。

众学生的围坐簇拥中,孔子摇头叹息。

没有用的,他们是数千年前的人了,后世的发展如何能够受他们影响?

不过还好,现在已经有纸了。

“日后记录文集时,写上自己的注解罢。”

“大家的看法都要记上去。”!

第150章 第一百五十课

关于明朝的第一次直播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结束了。

和之前讲其他朝代时候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除了被讲述的朝代本尊,其他朝代的观众们看起来似乎都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但不大一样的是,这次看似平静的直播,却给明朝上下两百多年来的每一个皇帝臣子心中都敲响了一记重重的警钟。

许多观看天幕的人都已经总结出了李晓诗讲述各个朝代历史时的规律,除了是按照时间线顺序从前往后讲的以外,无外乎就是从统治、文化、经济、对外关系、科技等几个方面来细分——但无论是哪个值得记录在后世史书上并单独开辟出一个版块的王朝,被李晓诗说的时候都是从开国的光耀说起的,无论秦汉还是隋唐,一开始介绍时都是把功绩摞得老高了,除了宋。

但现在,这个从开头起就不太妙的朝代似乎又多了一个。

明。

明朝的君臣们难得有些迷茫:难道他们算不得功绩卓然吗?

大明怎么说也是驱除鞑虏功绩卓然,在后世的“史书”上竟然没有什么好的地方吗?不吹吹功勋也就罢了,怎么听起来都是些带着浓重偏色的描述呢。

还是说这是李晓诗带了自己的个人情绪在里边?

朱元璋也难得地高兴不起来了。

以往每次看完直播他都是乐呵呵地笑话其他皇帝们,结果到了明朝自己身上时,他就彻底做不到之前那样了。

但他也来不及生气恼怨,毕竟,他头顶压着的还有一件无论怎样也无视不了的大事——朱标壮年早逝。

于是,李晓诗的直播一结束,天幕还没彻底消失时,朱元璋就已经在叫人去找所有太医来了。

当值的都来,不当值的也得给他进宫,甚至包括皇城里大大小小的医师大夫们,也全都弄进宫里头来。

都给太子看病!

看看到底是哪里的问题,才让太子早亡的。

至于太子死后还要不要立朱允炆做皇储——没人敢在这个时候去触朱元璋霉头。

更别说那传说中被朱元璋“血洗”的功臣们这时候大多都还没死呢,朝堂之上人人自危还来不及,怎么会嫌命长似的往朱元璋跟前凑?所以大明洪武年间,在君臣这种微妙的默契中,上下倒也形成了一种诡异的安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