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329)
汉武位面。
桑弘羊抽抽嘴角。
刘彻表情十分微妙,不着痕迹地把视线从面前小天幕上移开一些,然后肩膀耸了耸——一个遮掩得十分蹩脚的偷笑。
他们心中都觉出些匪夷所思的滑稽来:不是,这都是什么啊?
交子的相关内容刘彻在准备上天幕直播、看教材的时候看到过一点,但就算他什么也没看过,只把这宝钞当做普通的货币,也能从这三言两语里察觉出不妥啊。
谁家官府铸完币还要规定百姓缴税不得全用这些币的?
那不等于是自己在否定自己这币的价值吗?
自己发行的钱都不认,还要去无限制地换百姓手里的钱,而且更过分的是你们给的还只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纸,这样下去信服力何在?
老百姓辛辛苦苦到头来手里只能握着一堆花不出去的废纸,被官府承认钱全都流到官府去了,那可不就是会给国家的运转带来问题么。
这么明显的,朱元璋难道看不出来??
……嗯,听那小胖子的意思,朱元璋还真看不出来。
他估计一心想的就是拿一堆废纸去换百姓的钱和物资吧。
目光实在短浅。
为这点便宜,置整个国家的长久发展于不顾,哪里像个皇帝能做出来的事。
吃相真难看啊……
啧。
这边,汉武君臣在感慨,那边,小胖也在cue他们:“就不说能让明朝官员人人都能有宋朝官员那么高的金融水平了,哪怕多出来个桑弘羊那样的,能在朱元璋面前说得上话,也不至于这样啊——哦,他很可能会被朱元璋砍了,算了算了,还不如奢求朱元璋有汉武帝一半的经济头脑呢。”
“反正发展下去会是什么样同学们应该也都想的到,宝钞贬值太快了。后来朱元璋为了保证宝钞能发下去,直接停了铸造铜币,又禁止民间流通金银——原本在明朝之前,大家花钱基本都是花的铜币,金银只有大金额的时候才用,像咱们买房买车或者买家电啊之类的大件,但朱元璋这么搞了之后,民间没新铜钱,宝钞花不出去,百姓们没办法啊,就只能自发地用起碎银子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才会出现电视剧里那些买东西都是‘碎银多少’的戏码。”
稍微懂点经济的人:……
听过亡羊补牢的,没听过在补牢的时候还要拆东墙补西墙再挖一个洞出来的。
没文化,太可怕。!
第159章 第一百五十九课
“我国的银数量其实不算多的,但自从民间自发开始使用金银作为流通货币后,对金银的需求就变大了。恰好也就是在明朝时候,海外那些列强对华夏开辟了商路,大量的海外金银流入华夏——”
小胖老板说着,李晓诗发现,弹幕上竟然很少有问“不是海禁吗”“为什么还能做生意”的人,不由也是慨然。
看来即便身为古人,大家对这些看得多了,自然也就懂得多了。
那可不就是懂的多了么,就算不懂,有那么明显的引导学习,往自己生活里一代入,自然也能想到了——海禁有什么用?那小胖子昨天不是就说过了么,海禁,禁的只是遵纪守法的民,对于那些仍然想要以此牟取暴利且有权有钱的人来说,根本就和没有一样。
只是……
这样大量的金银流入华夏,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了。
李世民有些忧心。
不管是丝绸还是茶叶吃穿等,货物资源的数量就那么多,越多地拿出去换,国内的就会越少,一时还不显,但久了总会显出这一点来的——换来的是什么?是不能吃不能喝的金银等死物,那金银储存量越来越多,可供购买的货物却越来越少,那么然后呢。
然后,国内的物价恐怕会越来越高。
再然后……
这种情况其实用现代的词语来概括,叫做通货膨胀。
但很明显李晓诗现在还不太了解这个词,古代的观众们就更不了解了,不过词语的内涵和现状他们却都能想到——虽然整体来说有利有弊,但终究还是弊大于利的。
最起码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和发展来说,绝对不能算是好事。
“明清时期,我国成为白银大国,世界上一半还多的白银都流进了我国。国内以白银等作为主要流通货币,那朝廷发不发行货币等等就根本不重要了,而且因为国家的铸币权不再重要,明朝朝廷对民间经济的干预能力基本等于没有——所以我说,朱元璋是真的吃了没文化的亏,眼界真的太狭窄,也根本一点经济都不懂。”
小胖老板摇头:“而且他留给明朝的祸远远不止这点,他那个海禁政策,让明朝官府在关税上的收入为0,所以虽然明朝一直有人在对海外做贸易,但相比以巨大数额关税充盈朝廷的宋朝,明朝是没有关税可以收的,朝廷真的穷得叮当响。也不怪他们给官员俸禄少,因为朝廷真的没钱啊,然后呢?然后官员俸禄少,又没办法维持花销,就只能去想别的办法搞钱,这就是个恶性循环。更别提还有皇帝总想着从国库搞钱到自己私库的呢。”
“我仔细看过相关资料,明朝后来其实也开放了一些对外贸易的限制,但是问题又来了,还是朋党。大家都知道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晋代往后,特别是宋再往后,南方的士人要比北方多得多,因为他们富有,所以供读书的人就多,那有科举制在这里放着,南方出身的官员也就多——到了明朝,朝堂被东林党和阉党瓜分,东林党中大片大片都是南方沿海地方的官员,朝廷上一旦有人说要收关税,他们就会第一个站出来阻止,为的当然是自己的利益了,关税朝廷收了,他们的利益就被损害了呀?”
在朱元璋想杀人的目光中,小胖的语气越来越快,含着浓浓的遗憾:“到了明朝中后期,朝廷财政年年亏空,有人建议要收商税,他们也会跳出来千方百计地阻挠,商税收了,也损害他们的利益啊!他们说,国家不能与民争利——哈哈,这里的民,当然不是老百姓了,是那些大的豪绅巨贾啊。而且明朝时候土地兼并情况严重,国家财政赖以生存的大头、田税,也因为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和官员可以不纳税等等原因,急剧减少。所以啊,明朝后期的财政情况,基本能想象了吧?”
怎么不能想象,这么剖开来讲,就连还在不服气宝钞政策被贬低的朱元璋都听懂了——官员和有功名的读书人不纳田税,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所以一些人就投机取巧把大量的土地分而化之挂到那些官员们名下,用来逃脱缴税。
可是这样的话国家的田税征收一定会大打折扣。
再加上刚刚提到的沿海地区做生意关税商税也不收,那国家的税务收入只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可支出却不会少,哪怕不增多,也不会少。
像是什么祭天打仗驻兵囤兵修缮宫殿等等,都是少不了的。
更别提按照明朝这个状况,肯定会逐年递增就是了——那一大帮子吃白饭的藩王,可不就注定会一年比一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