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63)
赵国:老倒霉蛋了我们。
【马陵之战则是魏国要打韩国,韩国也是向齐国求援,齐国仍旧是打了这一手围了魏国都城大梁。】
从来没了解过古代事情的观众们疑惑了。
不是啊,齐国当魏国这么傻的吗?次次都用一样的招数能行得通么?上次人家都这么吃了一亏了,这回肯定说啥也不上当了啊!
【魏军迅速回援都城,齐**队见到魏军归来,就率兵撤退。但魏军心中有火,于是直接追击。结果齐国在马陵设下埋伏,再次歼灭魏军,魏军的大将庞涓也因此死亡。】
观众:……
啊,原来还真就这么傻啊。
李晓诗念着这些字,心里快乐翻了:好损啊,不知道庞涓有没有在听!
庞涓还真在听。
耻辱至极地在听。
孙膑是他当时砍了脚刺了字的,就怕他风头比自己盛,更得重用。没想到最后还真是被他料中了,孙膑真的比他更强,不仅两度大败他,还杀了他。
渐渐地,越听李晓诗转述这两场战争的详情,庞涓心中的屈辱就越少,反而对这个被自己已经“刖刑又黥之”的同学又惊又怕。
孙膑对他的了解可谓是细之又细,完全拿捏住了他的脾性,这样下去,他是不是也会如同天幕上说的那样、再一次以同样的姿态被杀掉?……不,不会,他已经知道了事情的发展,又怎么会再一次上当?!
齐。
田忌忧心忡忡望向孙膑。
似乎知道他在想什么,神色专注听天幕讲解的孙膑微微一笑,侧过头来:“不必介意,既已知战局得胜,那么我的判断和计谋就是无错的。有一就有二,能败他们一次,就能有第二次。”更何况,天幕这样把之后的计策说出来,反倒能够成为另一种指引,以庞涓的性格,或许会故意反其道而行之,那么他们又为何不能?
他从来不会介意命运的提前泄露,反而能因此获利。因为他相信自己,总能找到办法,以一个更巧妙的角度,把一切都化作对自己有力的条件。
李晓诗念完这两段战争的解说,又补充道:“其实大家可以发现,这个时候的战争已经不像之前那样直来直往的了,他们已经开始使用计谋,会打时间门差、空间门差,老师说,这都是因为一个叫做孙膑的人出现,也就是桂陵马陵两次战争的获胜军师——他可以说是开创了用计谋战争的先河。”
庞涓:…………
好恨。
但好怕。
他就是因为担心孙膑会将自己压过,才会这样做的,没想到还是如此。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都说完啦,那剩下来的就是长平之战了!”
李晓诗提了一句,弹幕马上有人接上,这次又是个眼熟但不会读字的名字,王翦。
【王翦:长平之战是秦国与赵国之间门的战争。】
赵国:……
谢邀,勿cue。
【秦**队和赵**队在上党一带对峙,此一战时日旷久,三年不下。赵国大将军廉颇带军固守,此时,赵国国君由于猜忌换下带兵的大将军廉颇,换上了赵括。赵括带兵冒进,被白起包围,四十万赵军尽数被坑杀。赵国从此衰败。此一战,前无古人,后怕是也少有。】
赵国:?
赵括:……?
廉颇叹了口气。
李晓诗对这段也大概知道,因为老师提过一嘴,纸上谈兵的典故也就是这里来的。
“七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越打越激烈,但是整片土地的资源只有那么多,你强我就弱,都是有来有往的。魏国、齐国、赵国、秦国这些国家先后崛起,其他的就慢慢衰落下去了。尤其是秦,逐渐变成了最大最强的诸侯国,和初期的弱势开局完全不一样了,这是为什么呢?”
李晓诗自问,然后再自答:“当然是因为商鞅变法啦。”
已经赶去秦国和秦孝公会面的商鞅微微一怔。
他虽然想象得到自己的功绩不会太弱、毕竟是在天幕上次的史书中出现过的,但没想过,到了她所谓的“课本”中,也仍然有着他的一席之地。
甚至这还是在“战国”这个整体的大篇章中——且并不是因为说秦才说他,是因为说他才说秦。
秦孝公大笑:“看来,孤也是要沾了你的光,被这后世的‘课本’提上一提了!”
李晓诗刚自己说完给下个版块准备的串联词,还没开始正式进入课文,就见弹幕上飘出一行很显眼的字。
主要是说话人的名字很显眼。
【嬴政:可要由朕与你说上一二?】
第34章 第三十四课 都江堰
李晓诗揉揉眼, 有点不敢相信。
明明之前还是“命人讲”的,这次的意思是……要亲自讲?
那行字还在那里,李晓诗眨了眨眼, 生怕对方反悔似的, 连忙重重一点头:“要!政哥哥您请!”
什么先读课文……都再说吧!等始皇讲完再读, 没准还会更加印象深刻!
秦。
刚刚讲完长平之战的王翦刚想去看他们陛下,才想起来这是在自己家里。
王翦:……
其他都在家里的臣子们:……
天可怜见的,他们陛下为了大秦真的付出了好多啊!呜呜。
嬴政单手支着下颌,视线放在天幕的少女身上, 烛火下,他眉目间神色和缓,比平日少了许多凛冽。
“欲说这次变法, 须从徙木立信始——”
【孝公和商鞅拟定了变法条目, 忧心百姓不信任新条例, 于是立下了一根丈长的木杆,说若有人能搬动此木到北门,就奖十金。无人相信。商鞅就再加赏, 提升到了五十金,于是有人尝试, 就此拿到了五十金——这是变法前, 为自己立信的举动。】
李晓诗听不到嬴政的语气,但看着这些文字, 她却忍不住叹了口气。
“百姓们竟然不相信官府的政策,官府想要颁布为提升大家生活水平的新法令, 竟然还要用这种手段来给自己树立形象,真的……”
嬴政也没想到李晓诗的注意点在这里,他以为李晓诗会感叹于商鞅的才智。故而略略一挑眉:“为何这么说?”
李晓诗摇头:“法令, 应该是谋求幸福的工具,如果是好的法令,百姓们拥护它、保护它、生怕它被废掉还差不多,怎么会不信任它们呢?而如果法令是坏的,那百姓们当然不想要,就算官府再有什么方法,事实放着,百姓自己就能看到好坏,信了又有什么用?其实法令这种东西,时好时坏,百姓自己就应该有判断力,如果是好的,他们自己就应该遵守,为什么还会不信任?看到好的法令,还对官府对法令产生怀疑……那也太愚昧了。”
李晓诗又摇头,“商鞅变法的法令,都是为了国家提升实力的,也是真的能让百姓吃饱的,结果他还是要这样煞费苦心地立信……几千年来都这样的话,也难怪最后会……”
会什么?
上次“史书”末尾发生的那些事吗?那些令公元纪年变成华夏纪年法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