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68)

作者:丁珰 阅读记录

嬴政确实心情不佳,但他脸上没显出什么端倪,只稍稍眯了眯眼。

殿中臣子们都下意识把呼吸放轻了一点,没敢偷偷瞟一眼龙颜。

“西汉建立后,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国家的经济恢复了发展,社会重现稳定。”

秦,殿中,众人的脸色更难看了。

刘邦倒是很高兴,他在园子里坐着,看天上的巨幕。

他不喜欢看小屏幕,觉得不带劲,所以基本都是看大的,眼下听到李晓诗提起他们,说没点高兴是假的。

特别是李晓诗接下来又说了一句:“在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固和发展。”

他们老刘家的子孙,就是厉害啊!

刘彻也露出了这些天来第一个发自内心的笑。

“大一统”得到了巩固,那就是说他的确把外敌给狠狠打击了,正像之前天目里说的那样,卫霍彻底击溃了匈奴——

李晓诗:“两汉时期,科技、文化,都有了很突出的成果。”

“接下来,就先从这一部分的第一课、也就是课本的第九课:‘秦统一华夏’开始吧!”

用来做每一课引入语的,惯例是几个问句:“之前的视频里,我们都知道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大一统,那么秦到底是怎么样灭掉六国的?统一之后,秦又建立了什么样的制度呢?秦是怎么样去巩固这份统一的呢?”

六国贵族:。

很好,真对口了。

就算他们没有在这段时间里研究秦法秦律,那也是无比对口的。还有谁能比他们更了解秦是怎么灭六国的吗??

可能有吧,毕竟哪一国的都更了解自己国家是怎么被灭的。但这影响什么吗?反正,就算没亲眼见、那还能没听过吗?

就是吧,虽然知道,但真要让他们自己说出来的话,还是有点憋屈的。

正在观看天幕的历代秦王:是啊,是怎么灭的呢?怎么灭的呢?迫不及待想看他们子孙的英勇成就了!

李晓诗:“其实大家也都知道了,从公元前770年春秋时代的开始、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的建立,这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华夏一直是处于一种随时都在爆发战争的状况中的。打仗打了五百多年,不说征粮征税,哪怕只说征兵呢,也让老百姓们都对战争厌恶不已。更何况连年的战争还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所以各个国家的人民都很希望赶快结束战乱,让大家都过上安定稳定的生活。”

此言一出,无数正在看天幕的老百姓们都忍不住深有同感地点了点头。

打仗本身就很让人难受了,就更别提一连打五百多年了。那岂不是祖祖辈辈好多代人都是在战争里出生,又在战争里死亡的么。这一天天下来,朝不保夕的,谁不想安安稳稳过日子?

所以能赶紧结束就结束吧,如果让他们和当时的老百姓们换个位置,他们估计心里想的就会变成:管他是哪个国家的,能结束战争、还他们一个安定的生活,让他们安安分分种地就行。最好赶快来人把天下给统一了。

但是问题就又来了。

如果是战国后期的那种局面之下,大家都是一个时期过来的,谁的实力也不是碾压级的,都是旗鼓相当、强弱轮换的。如果在这种互相都很平衡的局面下去打,一时半会儿分不清胜负的,那又会是另一种持久的折磨了。

能不能来个有实力的大国、直接把其他六个都个搞了呢?

历史的结果是:能。

“经历了商鞅变法的秦国,又经过了好几代秦王的努力和积累,实力国力上、秦远超了其他六个国家。所以,秦在这个时候,就是那个已经具备了这种结束战争条件的国家。”李晓诗看着课本,嘴里说着,“等到王位传到了秦王嬴政的手中时,除了历代秦王留下的基业,他自己本身也为此做了很多的努力。”

李晓诗这会儿不叫嬴政哥哥、也不叫始皇哥哥,连政哥哥都不叫了。她对话里的这位“能够一统六国的秦王嬴政”语气并不怎么崇敬、也不含任何贬低、更没有任何评判的语意,而是以一种单纯地在讲述历史前辈的态度说起“秦王嬴政”——客观、尊重,而礼貌。

立场不同,看待人的角度也不同。

她只负责说事实,说课本上记载的事实,至于观众们究竟要怎么样去看待这位秦王、这位帝王,那就交由他们自己去判断了。

“嬴政即位后,他手中掌握着各种各样的人才,又向天下招募人才,委以重任、并听取各类建议,积极为统一制定计划。”

李晓诗看着在老师讲课时念出的人名,以及她自己标好了的读音,说道:“嬴政手下的人才非常多,文武都有。比如李斯,吕不韦,尉缭,蒙恬,王翦等等。他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比如李斯是原先楚国的小吏、尉缭是魏国的布衣,但他们在嬴政这里,都得到了重用。”

说到这儿,她又看了看下边两行字,不由地思维发散了一下,然后飞快地收了回来:“咳……、还有韩非。嬴政很欣赏韩非,为了得到他,下令攻韩,迫使韩王把韩非送到了秦国。”

嬴政:。

韩非:。

韩国人:…………

还没经历过这些的韩王:………………?

啊?

为了一个人就来带兵打国家?

不觉得有点过分吗??

嬴政无语是纯粹无语于这个说法。

虽然被李晓诗指名道姓念嬴政就已经有点奇怪,但更奇怪的是,这关于韩非的说法是不是哪里不太对,怎么听着这么奇怪?

如果李晓诗听到他的疑问,一定会狠狠摇头的。

不,关于韩非这两句,是课本上的原话啊!还是在“相关史事”模块里的!!

她只是在棒读而已,老师上课拆开提到韩非这件事的时候更奇怪好不好!

而且更奇怪的还在后边呢。

李晓诗努力绷出个小僵脸:“嬴政对人才的看重并不止在委以重用和不看出身上,还有他肯为了人才放低姿态说好话。”

嬴政:……?

蒙恬瞪眼。

就算你是后人,说话也要负责任、话也要说明白的,李晓诗!

他们陛下放低什么姿态了,说什么好话了?

李晓诗:“当嬴政想打楚国的时候,曾经问李信,要给你多少兵马,能够完成攻楚的任务?李信说:二十万就完全可以。”

王翦:………………

他知道了。

嬴政:。

他也知道了。

李信:??

为什么要从他开始??

处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众:……

李信是吧,二十万?啊?

李晓诗:“然后嬴政又问王翦,如果是他去,带多少人够。王翦说:没有六十万的话做不到。但是六十万,对于当时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差不多是全部的兵力了,不能轻易尝试的。所以嬴政派李信去了。王翦称病在家休养。”

“后来,李信失败了,嬴政为了让王翦带兵,亲自去请王翦。见了王翦,他很诚恳地道歉,说,是我没有听将军的话,才造成了这次失败。但是现在楚军正在一天天向西逼进,在这种情况下,将军虽然有病在身,难道能忍心抛弃我吗?”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