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88)
李晓诗:……
嗯嗯?!
第44章 第四十四课 排名+奖励(游戏完)……
在这儿看了一会儿, 又反复观察回放上的名字,再三确认了玩家是“汉武帝-刘彻”后,李晓诗才勉强相信了这位胡裙大姐姐真的是那位千古一帝。
李晓诗:我不懂, 但我大受震撼。
而在此期间, 设定了女性角色的刘彻也在打量四周。
天苍草茫,旷远的蓝天下, 是无边际的绿色草原。
间或有群羊群牛零散地分布着,散漫吃草,看守它们的也是穿着胡服的男人女人。
刘彻沉默了一瞬间。
是,性别是他自己选定的,因为这游戏说是男女平等,他综合考量了一下, 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其实女人这个线路还挺新奇的,男的看过了,所以打算走走女线试试。
但——
地图随机是没错, 可他也没想到能把他随到北地草原来啊,这是匈奴的地盘?还是什么其他胡人?
作为大汉的天子, 刘彻嘴角抽了抽, 压下了心里头一瞬间涌起的戾气。
站在原地思考了片刻,他才抬脚往一处正在放牧的胡人那里走去, 眼底糅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狠意。
胡人, 胡人也好,他就不用手下留情了。
于是李晓诗就目瞪狗呆地围观了这位芯子里是位高大俊朗千古一帝的美女姐姐, 是怎么样凭借言语心机一步步诓骗“单纯”的游牧民族、不仅身边部落越换越大,自己地位越来越高,还成功混上了部落女首领的。
那些被他利用的人基本上个个血本无归。
要么是被哄得心服口服全身家投入他的事业中, 要么是被他利用完直接踩下去彻底消失在了这场游戏中。
而他身边的人,手中的势力,则越来越强。
习惯了规则,适应了环境,又拿到了女性这样一个适合的身份在胡地这样适合发挥的地图,天时地利人和,刘彻的第二轮游戏可谓顺风顺水。
唯一的问题就是他心内对胡人的抵触和厌恶,但想到这些现在是自己的实力,心中的不悦才慢慢消减了下去。
总的来说就是,在草原奋斗的过程虽然有波折,但没引起太大风浪,很快就被他碾下去了。
刘彻和康熙那种靠武力和天生对少数民族的了解、从掌握军队,再到把握内政的过程不一样。
他这次是女人,上位靠的也是政治手段,没有了初时的身份落差感,他一步步从内部瓦解其他人的权利、侵蚀他们的权利,然后再把这些残存的势力吸纳或抹杀。
在内政一统话语权一统的前提下,接过全部军队的都是顺理成章的事。
刘彻不上阵打仗,但他却将这一些都拿捏得死死的。
——是完完全全由内而外掌握的这一切。
但他又怎么会满足于这一切?
在成为了草原最大的部落主后,刘彻决定带人南下。
不过在南下之前,他定下了严格的军令。
禁止抢掠城池,禁止伤害百姓,禁止杀害俘虏。
这样过后才会分给他们丰厚的奖赏,否则就直接原地祭旗,还会连累他们在北地的亲族,不止父母妻儿,连带一整个小分支也全会被惩处。
他的军队里,士兵可都是部落中的勇士,多多少少有同一个小部落里的,为此都提起了精神互相监督起来,生怕因为别人的错导致连累自己。
乱世用重典。
在这点上,刘彻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战国时期秦的那一套理论。
又因为这些人本质上和他是血脉相仇的敌人,所以他手腕要比现实中更狠,完全不留情面。哪怕这些人中有在当时夺位时大力支持他全身家都押在了他身上的忠诚者——或者是有对他抱有倾慕之心的忠实追随者。
可谓是把老刘家骨子里的冷血寡情发挥到了极致。
但乱世帝王嘛,本质上就需要这样雷厉的手腕和坚石的心。
李晓诗虽然身为一个现代人,旁观了这些皇帝们对身边人和势力的利用欺骗压榨杀戮等等等等,也没觉得有什么不适。
毕竟她自己也亲身参与进去了,真真切切地了解到了在那种时候、如果没有一个有能力的统治者站出来结束这一切,老百姓的日子只会更糟糕。
不管怎么样,结束乱世都是第一优先的事。
凡战争必会流血。
而在这个基础上,争取尽量少地牺牲人命,才是判断一个封建统治者是否优秀的基础评分。
——之后就到了一统后治下的安稳和百姓的生活水平了。
其实这一点上,李晓诗还是挺担心嬴政的,因为在这位陛下这里,就算是现实,他也是把国看得大于民的。
但这次游戏里却让她看到了另一面。
所有皇帝都结束游戏后,李晓诗一一回看过去,发现嬴政的两次游戏,虽然地图不同,统治区域也没李隆基第一次游戏时候的那么大——甚至在头一轮根本都没称帝。
但他治下的秩序、民众向心力、区域百姓幸福指数、包括官府财产丰厚程度等等等等都十分地不错。
尤其是第二次。
第一次试玩的时候,嬴政主要在习惯“纸”、律法、政策等之间的协调程度,重心也都在治理之策上。
这朝代好的一点是,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等老一套已经在系统默认中了,根本不需要他再浪费时间。那么身为统领一方水土的人,嬴政要做的就是,在保证自己领地安全的大前提下、尽情发挥自己的想法。
首先,他做的就是调整律法、尝试开民智。
先让治下的“民”们把官府颁布的律法等一一熟知,然后又从他们之中征调人才,为官府办事,再继续颁布新的政策律法,如此一茬一茬,循环往复。
在这个期间内,那些一开始就被他调起了怨愤的发难财的富户们,根本连扑腾都没扑腾几下就全被按得死死的。嬴政没有轻易杀这么多人,只让他们变成了普通役夫,去垒盖城墙,顺便又充盈了一下财政罢了。
像是建立势力,压下反对的声音,给自己腾出一个尝试政策的地方,这种操作他实在太顺手了,根本就没花什么时间,剩下的全在尝试新政。
不止第一次,第二次也一样。
第二次他的地点是在南方水乡。
这个就更好搞了。
南方没北方那么乱,甚至家家户户还都没到养打手的程度。而且这里家家富裕,虽然阻力大,但助力也更大,因为识字的人也更多了。
在堂而皇之杀掉一地长官,又一次拿下位置后,嬴政迫不及待地投入了第二次尝试。
已经做过一次的事他做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上一次的政策中觉得还挺好用的就拿过来继续,不好的就放一边,在这个基础上,他把重心放到了农业上。在鼓励百姓识字的基础上,加大鼓励种植的力度。
他要试试,在教化了农夫后,还要用什么手段,才能刺激他们继续为国家种地,不会因为有了知识和文化就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