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穿同人)今天去找康熙认爹了没有(115)+番外

作者:藤萝浠月 阅读记录

因为据他们说,丛林里腾起的烟雾,是雷东阳自己从石头里提炼出来的一种粉末造成的效果。

苏辰怀疑他们说的那种粉末,就是干冰。

但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现在的技术手段应该达不到吧。

这烟雾的效果也很不错了,用在舞台上制造情景绰绰有余,总归不算太鸡肋,而且这兄弟三人的景观审美真的达到了大师级水准。

苏辰一定要留下来的。

接下来就是其他的一些小玩意,他和阿玛保成挑选出来的比较有趣的,苏辰都简单的问了问,凡是包含有用的点的,他都把工匠的名字记了下来。

进宫的时候都很紧张的工匠们,离开的时候全是放松的。

辰亲王很好说话,比外面普通人家的小爷都好说话。

官不官的不重要,这一辈子能进一趟皇宫,也算长了见识了。

乾清宫西暖阁,俩孩子跟松鼠似的一人一个圆圆的小凳子,正剥着糖炒栗子吃,康熙换了身玄色的博衣出来,坐在对面的椅子上。

“找了几个可以做官的工匠?”

苏辰把自己准备好的名单,连带着把一个剥的圆溜溜的栗子递给阿玛。

康熙一看,嚯了声,道:“这么多人啊?”

苏辰点点头:“我还想给他们争取一些研究经费,当然了前期都由儿子出钱。对了,阿玛,能不能再给他们单独设一个半公性质的衙门。”

“官还好说,衙门的话,朝廷官员得有嘴皮扯。”康熙故作为难,其实这也看他对于这个衙门的坚持有多少。

苏辰不想阿玛为难,想起公务员单位的设置,道:“那这样行不行,给他们叫个特别的名称,也不要衙门官员的待遇。”

康熙笑道:“什么名称?”

“就,科技发展馆,如何。”

康熙大笔一挥,科技发展馆便在半个月内落地建成了,办事地点就在工部旁边,小小屋子三两间就是科技发展馆最初的办公地点。

苏辰先投了两万两进去,偶尔去一次把自己的要求(异想天开)一说,给他们个方向,便大撒手。

再回到宫里,苏辰的学习就被阿玛抓紧了,每天卯时即起,卯正开始读书,一直到傍晚的酉时。

十五天一次假期,且只有一天的时间。

苏辰出宫的次数大幅度减少,不过好在他有很多可用的人手,连暂时不打算回南的黄宗羲都在粉饼厂开了个启蒙班。

不需要他,一切也都有序的运行着。

苏辰最忙的事情就是数钱了,之外是读书,最后是教宫里的这些在他身边的太监宫女们如何搞各种促销活动。

因为曦光粉饼的骚操作太多,不到一年时间就直接把京城的各类经营也带飞了,一到节日,大家便纷纷大搞活动。

有官员弹劾,这次康熙没有留中不发,训斥那些官员为“太闲”,之后弹劾的官员便很少了。

京城的商业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年末,户部结算,这个是康熙年中的时候才听儿子意见,跟户部提出的要求。

这一结算才发现,去年一年的国库收入,有大半都是商税,还不算地方官的欺上瞒下。

康熙第一次反思以前的看法,是不是把所有人都捆在土地上,这个国家才能平稳的发展?

陈挺被授了八品小官,这到年末也上了折子,汇报他这一年在山东及其以北地区的红薯推广政策,说到很多地方今年红薯大丰收,当地农人收获时又是如何喜悦。

据他计算,一家人若能种两亩红薯,便足够保证度过冬天。

当初派人去南方给陈挺授官时,辰儿叫人捎了红薯粉条制法过去,这陈挺竟不藏私,不仅在种红薯的地方大规模宣传,又找人一地一地的当众试做。

对于当地的百姓来说,是多了一项收入来源。

以至于往常每到冬季都要向朝廷要赈济的山东,此次竟然只有请安折。

添了一项红薯就能有如此效用,如果能跟辰儿说的那般,全国撒网找经验丰富的老农,把麦子稻子的亩产量提升到三石呢?

一连好几日,康熙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偶尔到御花园散散心,看着园中冬日里也有绿意的花草,也会想到这个问题上!

第66章 熊家长

花坛旁边,一个太监躬着腰在松土,土壤上面的一丛月季叶子苍绿,似乎根本不受凛冬天气的影响,在朝阳的枝头顶着好几个嫩黄色花苞。

月季之所以得名,正因为它一年四季都可以开花。但其实如果温度达不到,某个月不开花也没有什么稀奇。

康熙以前没有怎么关注过一种小小的花,只知道寒冬的时候也能在御花园看到鲜花罢了。

这时候想着庄稼的问题,看见一个整理花木的太监,康熙就走了过去。

太监年纪不小了,能够一直在宫里有个闲差,就是因为这手养花木的手艺无人能及,他从顺治爷时期便在皇宫做事,算是个老资历。

听到脚步声好奇回头一瞧是皇上,虽然有惊但没有吓,放下手里的小铲子便跪到路上参见。

康熙抬抬手:“免礼。”

看着这一片长势极好的月季,问道:“这些花,都是你照顾的?”

太监回道:“奴才负责管理这些月季,和前面的两垄茶花。”

康熙又问了很多,比如冬天还需要松土吗?花木会不会生虫,一般怎么处理?这些花用不用每年往外剔除等等。

太监一一回答,井井有条。

康熙很满意,问道:“你可会照顾庄稼?”

很意外的一个问题,太监愣了下,差点失态抬头去看这位在他看来还很年轻的皇上。

“奴才进宫之前,家中有几亩良田,每日都要跟随父母下地除草、上肥。”太监说道,眼神中流露出怀念的神色,“在照顾庄稼上,奴才有几分天分。”

但是以前,没有过几年安稳日子,便会有这样活那样的灾害,旱涝都是很常见的。

最可怕的是兵灾、匪灾,不仅要损失粮草,还很可能会丢掉性命。

他就是在清兵入关的时候和父母失散的,跟着蚂蝗似的灾民一个地方一个地方流浪,后来关外的小皇帝在紫禁城登基,这天底下终于是有了一个安稳的地方了。

好些流民往京城来,希望能在这里找到一条活路。

他运气比较好,被当时出宫采买的一个太监挑中,然后就进了宫。

这一待便是四十多年,早年的记忆,都已经褪色很久了。

然而想到那时候的小村落里的家,温暖的感觉还是会在心底升起。

“这边一片地,都拨给你使用,”皇帝的声音打断了太监的沉思,他看向被皇帝手指指向的一片土地,着实好奇,难道皇帝是想看什么奇花异草吗?

耳边便是皇帝接下来的话:“随后朕便让人把麦种稻种给你送来,另派三人过来与你打下手,你好好种这些种子。如果一亩地能收三石以上,朕有重赏。”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