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穿同人)今天去找康熙认爹了没有(166)+番外

作者:藤萝浠月 阅读记录

到第二天,来的人直接翻倍。

苏辰什么都不用干了,就坐在那里记名字发签牌,这一天还不到傍晚,一座浮桥已然架起来。

彰泰站在营帐门口,遥遥的看着盘江果然有一座浮桥起来,脸上的神色彻底不好看了。

他一直说这个渡桥困难,但这些泥腿子真用两天时间就搭起来一座桥,是想干什么?

纯纯让他下不来台。

这样的事情如果传到皇上耳中,自己岂能不挨训?

蔡毓荣凑过来说道:“桥好了,咱们继续追?”

“还有什么借口不去追?”彰泰蹬了蔡毓荣一眼。

蔡毓荣还想再休息两天呢,跟着彰泰进去营帐,这才骂道:“常海算个什么东西,跑到我们军中指手画脚的。”

彰泰心烦的踢翻一条茶案,道:“明天你率先锋队,渡桥去攻打江西坡。”

蔡毓荣心里是不情愿的,他觉得吴军必败,根本不用着急在这一时半刻,但同时他也很想要军功,不情愿还不得不上,全部的不满都化作骂骂咧咧。

两天后,蔡毓荣率军到达江西坡,此时本来被追的仓惶南逃的吴军已经得到充足的休息,并且想出了应对之策。

他们利用天险,放出许多大象,顿时在气势上将清军骑兵碾压,人惊马鸣的乱作一团。

蔡毓荣见势头不对转头就带着亲信撤了,徒留没了气势的士兵被象群碾压过去。

这是一路高奏凯歌的清军遇到的最大的挫败,听说前面士兵被象踩踏而死的都堆成山了,彰泰气的拍桌。

将一切责任都推到催着他们进军的常海身上。

正当他要找常海算账时,才知道常海听到蔡毓荣军不利早就已经带着他的兵去前面迎着了。

彰泰在三藩战场上好几年,虽然贪图享乐,但一路也多多少少立下不少功劳,此时骂一句“多事”,还是转头去援救常海。

“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公子哥儿,如果他死在这儿,噶布喇那老小子少不得跟他的外孙说老子的坏话。”

一路骂骂咧咧的到前线阵地,彰泰却看见了令他一辈子都难忘的一幕。

让蔡毓荣吓破胆的象群,此刻已经被分散到两边的山林中,常海带着不到一百人,个个手里端着弩箭,正蹲在土堆后唰唰朝着吴军的营垒射着。

另一边,却是行动有序的一百余人,他们躬着腰钻进被大象踩他过的残兵里,把那能捞的都捞出来抬着放到一边。

悠悠闲闲的还有个去抬人的兵徒手抓敌方射来的箭。

彰泰看呆了,他不知道战斗还能这么打。

苏辰却坐在一只大象头上,目光严肃的看着此刻的战场。

在他看来,冷兵器时代的战场,其实和过家家没有什么差别,救援战场上的伤病几乎无压力。

因为现在的箭矢即便再快也快不过子弹,再厉也厉不过子弹,箭雨看着吓人,其实危险性很小。

更何况,还有小舅带着人在前面阻挡着一部分箭雨。

而对面的吴军,见他们的大象阵被破,根本不敢上前来短兵相接。

苏辰把胳膊肘搁在此时非常温顺的大象脑袋上,看着前面叹口气。

突然,只听轰的一声,一梭火球冲着吴军的营地落下。

这是苏辰来到保宁之后,按照南怀仁的大炮图让保宁府的钢铁制造处帮忙造出来的,两个士兵就能携带的小型轰炮弹。

才做好没多久,他和小舅听到彰泰部军队停滞不前就带着来了。

这算是第一次试用,没想到效果这么好。

而那边的彰泰,听到这猛的一声,此刻握着腰刀的手都有些发抖。

彰泰想哭:没有炮,哪里来的炮声?太子殿下和辰王殿下的这个舅舅,不是人啊。

天色未暗,江西坡还驻守的吴军全部投降,东路军大胜。

此时,姜林持着训斥彰泰、蔡毓荣二人的圣谕才刚进四川。

苏辰看着北方的天空想,再加上这个新年礼物,他不回去过年阿玛应该不会生气了,不生气的话就不会在以后看见他而新帐旧帐一起算。

保宁府,一个没有多少居民的街道里,位于中间的一间普通宅院突然响起一阵一阵铜铃声,不几息功夫,便有三五一群的孩子打开大门出来。

直到一刻钟之后,这样密集出来的孩子们才渐渐没有了。

阎山拉着一捆尺长的小圆棍子出来,在棍子下面则是一摞摞并排放着的整整齐齐的雪白纸张。

蹲在墙边的几个男人赶紧站起来,一个吃着饼子的也忙把饼子塞在胸口里,涌上前去七嘴八舌的问道:“小阎掌柜,今天出多少笔?”

铅笔。

尺长的一根,木头包着一根黑色的细芯儿,看起来没有多少,一根却能用很久。

这种近来才在市场上出现的铅笔,真正的读书人当然不会看在眼中,但却很受小生意人、有点闲钱的小家庭喜欢。

能有一根方便非常的铅笔记记东西,在平常人家看来是很大的一笔财富。

更何况,这个笔,还有这个小坊子出的纸,都是价廉物美的好货。

一捆十根的铅笔,只需二十文。

一叠百十来张的雪白纸张,也是仅仅要三十八文。

这样的价格能拿到如此好货,小贩们在一开始都怀疑这家坊子是骗子来着。

“一百捆铅笔三百叠纸,”阎山拉着小车站定在院门口平坦的路上,大声道:“你们几个分分,确定各自要多少过来拿货。”

随着得知这个铅笔坊子的人多起来,这边就多了一个规矩,每天不管多少人来拿货,不准包圆儿。

于是在保宁府的大户人家还没有察觉的时候,这么一个小小的铅笔坊便用这么细水长流的方式经营了起来。

自铅笔坊开张到现在,才短短的一个月过去,然而这附近人家的孩子,乃至大半个外城以及郊外的半大孩子,都来了这个地方做工。

阎山还有快到四川时收留的另一个叫做康宁的孩子,都有在恶人手下讨生活的经历,小小年纪便练就一副看人的本领,因此有他们俩总管着,铅笔坊雇佣的这些孩子竟没一个敢耍滑头的。

当然,现在的孩子大部分生活在温饱边缘,能有一个吃饱肚子的地方叫他们做活儿,便已经是心满意足。

会偷懒耍滑的,不是没有,却极其少见。

阎山拉出来的铅笔和纸张很快出完,他没有和这些小贩们多说什么,转身就拉着四只小轱辘的板车往院子里去了,顺手还带上了大门。

小贩们中间一个面生的,探着头直到两扇门完全对上才收回脖子,看着因为是新来的仅仅分到一捆的铅笔满脸新奇。

这能当笔用?

这小贩看了又看,抬头才发现其余的人都已经走远了,他赶紧快走两步,抓住一个中年汉子的袖口问道:“大哥,你知道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不?怎么能把纸卖这么便宜,还弄出来这铅笔?”

中年汉子打量他一眼,摇摇头道:“我也不清楚。”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