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同人)今天去找康熙认爹了没有(58)+番外
苏辰过来,她们都很热情,领着他去上了一炷香便让他早点回乾清宫。
“额娘的三周年祭日过后,你们可有去处?”苏辰问这些嬷嬷们。
一个面容枯槁的老嬷嬷答:“有的有的,王爷不用为我们担心,您和太子爷相互扶持,咱们便去哪儿都安心。”
苏辰心里一酸,道:“若是你们要去给额娘守灵,却也不必,心里记着我额娘,不忘她就是真的,其余的都是做给别人看的形式。阿玛给我一个景山上的庄子,还需要几个自己人帮忙看着,嬷嬷们可以去给我看看厂□□几个能用的使唤人。”
老嬷嬷再抬起头时,眼睛里都是眼泪,一点儿都不混浊的清澈眼泪。
苏辰分神想,其实老人的眼泪和年轻人的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面上遍布皱纹,眼泪流下来也让人觉得混浊了。
老嬷嬷连着后面的四五个都跪了下来,只哽咽道:“谢王爷惦记着奴婢们,只要还用得着咱们,咱们一定尽力。”
坤宁宫有门直通到前面的乾清宫,苏辰自个儿走着回去,经过交泰殿的时候还进去看了看,这里是皇后接受后宫妃嫔朝拜的地方。
赫舍里氏去世之后,不仅坤宁宫冷落起来,连这里也成了一片冷宫。
不过过一段时间,这两处地方都会重新热闹起来吧。
也不知是刚才看到皇阿玛的妃嫔们在御花园说话,还是待在宫里这段时间找到的记忆多了些,看到这两处冷清的宫殿,苏辰心里很有些不是滋味。
刚从龙光门进来,苏辰就被昭仁殿的几个人给围住了,连山一迭声的问:“爷,您跑哪儿去了,奴才们到处找不到,都要告诉皇上去了。”
就连一向稳重的复康也是满脸的担心和后怕。
归宁话少,只是站在后面看着,额头上却都是汗。
一时间想去御花园没带人,倒把一群人急成这个样子,苏辰忙拿帕子给归宁叫他擦汗,又拍拍复康的肩膀,不过他个头低,没有拍出来安慰人的效果。
然后安慰连山:“我就是在宫里走走,还能丢了吗?”
复康说道:“王爷下次出门,一定要喊一个人带着。”
“知道了,”苏辰说道,昨天他吃撑了,阿玛叫人去御膳房要了一瓶山楂清露叫他冲水喝。
他这不就好奇吗,早起打拳后去御膳房跟做清露的周大厨问了问做法,了解了一下才知道,宫里不仅有山楂清露还有苹果、玫瑰等数种。
根据周大厨的说法,这些属于酒的一种,多数是用花蒸成的,味道清甜。
这个蒸已经类似蒸馏,但由于密封性不好,里面还有杂质。苏辰就是想去御花园,弄一些菊花、芙蓉,叫周大厨给他蒸一些菊花芙蓉露瞧瞧。
得知缘由,复康哭笑不得道:“王爷,这点儿小事,您遣一个人去能拉一车来。”
第40章 卖红薯
苏辰说道:“读了一上午书,我想去玩会儿。保成呢,他来找我没?”
一群人簇拥着这一个人往屋里去,脚还没跨过门槛,屋里已经倒好茶摆好苏辰爱吃的点心。
躺在软椅上吃吃喝喝的苏辰,觉得他快被懒人生活腐蚀的差不多了。
复康、连山、归宁个人,却都看出自家王爷兴致有些不高的样子,但人也都不知道该怎么问。
好在没一会儿,王爷就恢复了往日的活力,“连山,我的医书呢?”
怎么把师父给他的医书找个合理的途径拿出来,可费了苏辰不少脑细胞。当日进京城,他就没料到一进来会到了皇宫去。
之前是一路跟着流民走的,医书自然是在空间里放着,所以到皇宫的他就是揣着两个大红薯的小乞丐。
想看医书的话,在一群人十几双眼睛盯着他一个的时候,想把医书拿出来看,是非常困难的。
他是趁着前两天自己出宫的机会,回来的时候把医书拿出来光明正大的带进了宫里来。
但连山刚把书拿过来,苏辰就起身出去了。
“王爷,等等奴才。”后面几人异口同声。
---
苏辰想到红薯才想起,他已经有好多天没有去看乾清宫东边的红薯了。
上次看,还是和阿玛一起去收水稻。
一片苍绿的红薯叶在秋风中晃动着脑袋,不看下面的红薯,这还像是能继续长的,因为许许多多的红薯叶子都正绿着呢,半分枯黄的迹象都没有。
负责看守这一小块儿地的常太监见过礼跟在一边,说道:“奴才还想着这两日就去请示王爷一声,说不定哪日就要下雪,这些红薯该怎么处理呢。”
常太监把这小小的一亩红薯照看的非常好,苏辰下意识想道谢,改口笑道:“挖了吧,宫里不是有喂兔子吗?把这些红薯藤收起来喂兔子。”
常太监:第一次见到这么会过日子的爷。
“得嘞,你稍等着,”常太监躬身说道。
话还没完,就见王爷袖子一撸,接过一个小太监递上来的铁锹,亲自下地搂秧子撅红薯去了。
常太监吓一跳,万岁爷种地可不是这么种的啊,您小爷,太吓人啊。
“快快快,都来撅红薯。”也顾不得什么了,常太监把这周围的太监宫女都喊了过来。
曹寅和几个銮仪卫同僚正要下值,从不远处经过,看见辰亲王在田里干活儿,也都凑过来。
结果就是,苏辰才撅两颗一串串的红薯出来,没来得及感受丰收喜悦呢,小小一亩红薯就被撅完了。
仔细数了数,竟然有十八人干活儿。
苏辰:既然这样,明年他在外面找一大块地,全部种上红薯,到时候这些人都喊来给他干活儿。
康熙今天收到一份折子,是安徽巡抚靳辅上的,其中谈到的对黄淮的治理,让他眼前一亮。如今正愁着没有治河良才,眼下不就是一个?
不过没有听说过靳辅有这方面的才能,康熙还是想再选更合适的。
因此今天一上午康熙的心情都不错,听着外面热闹走出来,先看到的就是辰儿抱着两团红薯有些懵懵的样子。
“怎么了?”康熙笑着拦住儿子的脑袋揉了揉。
“我想,来年多种红薯给他们找活儿干。”语气里全是没有充分体会到丰收的怨念。
康熙的心情更好了,弯腰把一串红薯提起来,心里一数竟然有十几个,大的比成人的拳头还大,小的细细长长的。
“这能有七八斤?”
苏辰现在知道了,清朝的一斤有十二两,看了看他阿玛手里的一串红薯,点头道:“约摸有。”
“一个疙瘩便有这些,一亩地能有七八石。”康熙计算着,脸上的笑容灿烂起来:“这般来说,红薯的确是能够活百姓的好物。”
一道谕旨已经在康熙心中形成,既然红薯是陈家先祖最先引进的,他们的后代子孙又致力于扩大红薯的种植,便给他一个官做做。
等保成过来的时候,红薯们都已经整整齐齐地装在了筐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