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声没能忍住心里的笑意,噗嗤的笑了出来,她拍了拍叶长生的发顶,哄道:“我已经很高兴了,你去玩,放松放松,不回家吃晚饭记得早点说,免得林阿姨做多了菜浪费。”
叶长生这才放心的走了,他走时时间还很早,约莫是上午十点左右的光景,深秋的天气虽然冷意开始变得明显,但天高气爽,即便是人来人往也不会让身处其中的人觉得不适。
余声今日穿了一件银灰色的连衣长裙,外罩一件水蓝色的长袖开衫,直接就坐在了门槛上,那了块点心边吃边听老爷子说话。
正说着,就听见有人礼貌的打了声招呼:“老先生您好。”
余声抬起头望过去,见门前台阶下面站了个扎着丸子头的姑娘,一眼看过去仿佛有些面善。
以为是来买茶叶的客人,老爷子便笑着应道:“你好,请问有什么需要么?”
丸子头姑娘摇了摇头,上了阶梯,从包里掏出张名片递了过来,笑着道:“老先生是这样的,我姓许,是省电视台的编导助理,我们台现在打算拍一部咱们的城市纪录片,想借贵地一用,您看可以么?”
“这个啊……”老爷子看着这姑娘期待的目光,先是请她坐下,然后沉吟了一下,转身指着余声道,“这才是掌柜的,你得问她。”
姑娘立刻转向了余声,突然好想明白了什么,忙笑道:“我说呢,老板娘,我们以前见过的。”
余声愣了愣,随后客套的笑笑,看着老爷子递过来的名片犹疑道:“……许编导,我们什么时候见过?”
“不不不,我只是个助理……”丸子头姑娘忙摆了摆手,又认真的回忆道,“大概是四五月份?差不多那段时间吧,我来过您这儿,您还给我泡了休宁松萝,哦对了,那时候您这还有位姓叶的先生,说是您父亲的朋友……我刚才认错人了……”
她说着不好意思的吐了吐舌头,余声却是想了起来,恍然大悟道:“我记起来了,是见过您,那……我叫您许助理?”
“都可以,您也可以叫我许宁,宁静的宁,往后拍摄期间我还会常来这边的,会常见面的,别生份啊。”许姑娘笑着道,努力的拉近彼此的距离。
余声便也点点头应声好,等对方再问能否接受采访时,犹豫了一下问道:“你们这是怎么采访啊?”
“跟拍啊,拍你们开门啊跟其他人的来往啊之类的,还有就是有问题问你这些。”许宁用通俗易懂的白话解释着他们要做的事,“如果你们答应接受采访,我们会有工作人员来跟你们确定一些资料,比如玉露堂是什么时候建起来的啦这样的。”
余声耐心的听她说完,点点头表示了解了,倒了杯茶给她,道:“可以啊,我答应了。”
“太好了,谢谢谢谢!”许宁笑着道谢,又掏出记录本来让余声签了名和联系电话,然后道,“到时候我们会有工作人员来跟你确定的,谢谢你们啦。”
“姑娘,你们拍这纪录片是要拍些什么?”老爷子侧了侧身,疑惑的问道。
许宁忙放下手里的茶杯,应道:“宣传咱们自个儿啊,让人都知道咱们有什么,我们组主要负责老街的这一集。”
老爷子点了点头,赞同道:“挺好挺好,不是我吹牛,我们家玉露堂简直就是老街历史的见证者了。”
余声愣了愣,然后有些哭笑不得的看了老爷子一眼,“爷爷……”
许宁笑了起来,对余声道:“老板娘,你爷爷好风趣,到时候能不能让爷爷给观众朋友讲讲玉露堂?”
“……嗯?”余声愣了愣,随即反应过来许宁误认为老爷子是她亲祖父了,顿时就有些犹豫,“爷爷……可以吗?”
她一面说一面转头去看老爷子,老爷子笑着摆了摆手,“玉露堂的事谁能比当家的清楚,再说我也不是阿声的祖父。”
许宁讶异的看看老爷子,又看看余声,一时没回过神来,余声便解释道:“老爷子姓叶,是我……嗯,未婚夫的祖父。”
许宁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不好意思的倒了个歉,老爷子就笑道:“玉露堂我说不来,但讲讲老街还是可以的。”
许宁忙高兴的说了声好,抿了口茶后就将注意力转到了茶上,“这茶怎么觉得像岩茶?”
老爷子点点头,替余声解释道:“这叫不知春,又名武夷雀舌,是武夷山名枞之一,之所以叫不知春是因为属于武夷山最晚生品种,过了春天才发芽,比其它早熟品种要迟甚至一个多月,一般在五月中下旬采摘。”
“这个茶有什么讲究吗?”许宁还是有些疑惑,转头看了眼余声。
余声笑了笑,先抿了一口茶汤,然后才道:“纯种的不知春的茶汤橙黄透亮、清澈无瑕,口感柔和丰满中带有清远的花香,口味醇厚绵长,入口甘滑,咽后齿颊留香,冷香更持久幽远。茶汤入口有淡淡的茅草干香,咽后齿缝间有丰满的荸荠味,闭上嘴唇从鼻孔呼气有香味盈口。”
她一面说,一面示意许宁照着这说法试一试,见她露出思索的表情后,叹了口气道:“但是这茶采摘期短且采摘困难,制作时间又长,出品率很低,多用来出口了,国内很难见到品质纯正的优质不知春茶,市面上很多不知春并不是我们刚才说得那么好的那种。”
“那玉露堂的……”许宁的面色重新变得疑惑起来,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余声。
余声又给她倒了一杯茶,声音温和的道:“武夷山有户茶农与我曾祖有旧,一直到今日,每年制出的不知春茶都要送一部分过来,虽然数量很少,但已经很难得了,否则我们也无法尝到它的滋味,而它不过是玉露堂所有茶叶的其中一种。”
这是余声最骄傲的地方,她赖以安身立命的玉露堂,仿佛是一座宝库,每次她想起父辈们同她讲过的那些故事,总有这种感觉。
她抬眼看向街道的对面,是桂嫂家的古玩店,这条街上的每一户人家可能都已经在这里驻足了几代人,虽然很多都和玉露堂一样曾经关门歇业,但又都因种种原因而重新出现,并且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余声看见对面的桂家古玩店门廊下的灯笼,红木框架镶琉璃,上头绘有龙凤呈祥图,她已经看了将近三十年,而她的父亲告诉她,“那个灯笼跟你爷爷一般大,比我们家这走马灯老太多了。”
作者有话要说:我在B站看《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大电影看到差点忘了要更新-_-||
啊修钟表的王津师傅简直老男神⊙▽⊙
有点后悔当初怎么选了读医哈哈哈哈,不然不就可以去故宫守门口了嘛←_←
推荐你们去看啊,比剧版的少了旁白,连贯性也好了很多⊙▽⊙
☆、金骏眉
等许宁走了,余声便将想起来的灯笼的事同老爷子讲了一遍,老爷子听了,低头想了半晌才道:“难怪我这几天看着它有点眼熟,原来是以前就见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