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访谈录(7)
而我自己,我当然不会介意别人说我是小市民或者说我是世俗的作家,我永远不会否认自己的胎记,皮肤和头发的颜色以及自己生存的历史环境,不会否认自己的渺小和卑微──哪怕我住上了六居室呢──这一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
程永新:有人认为,你的小说畅销,其中有非文学的因素。你对此有何看法?
池莉:对这种说法,我更无所谓了。
程永新:影视使你的影响超越了文学的圈子,但是你以前似乎一直是采用卖改编权的方式给影视改编提供小说的基础,而并不亲自进行改编或创作。最近你似乎有所改变,开始介入了文学改编与剧本创作,《口红》就是一部剧本。现在很多知名作家都已经“触电”,这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为什么你会想到这样做?
池莉:看来你把情况弄错了。《口红》这个剧本写得很早,早在《来来往往》小说被改编之前。因为小说家杨争光给人家开了一个影视公司,很长时间没有拍戏,他觉得白拿人家的薪水不好意思,所以要我帮帮他,给弄个电视剧本。他们首先是友情出击,热情万丈请我去西安玩。我没有去过西安,想去看看那些古古怪怪的文物,所以就去了。去了之后,玩了之后,出现了写剧本的问题。我心软,便应承了。不过剧本出手之后,再也没有参与。过了两年,突然说片子拍好了,剧本也大改了。这时候我已经无所谓,我在写小说,几乎忘记那个剧本了。我也绝对不想再写剧本,连自己的小说改编都绝对不参与。毕竟我对中国影视就跟对中国男足一样失望。毕竟中国也只有一个狡猾的杨争光和憨厚的杨争光──他怎么能够指望一个不爱戏的人写得出一部好戏呢?
程永新:顺便问一句,你用电脑写作吗?什么时候开始的?与用手写作相比区别在哪里?你认为存在“网络文学”这样一种概念吗?还有人说,不久的将来电脑网络将代替传统媒体,甚至书籍也不需要了,你认为可能吗?恐怖吗?
池莉:我用电脑写作,已有九年历史。记得好象是1992年在庐山,陈建功先生对我进行了现代化高科技的启蒙教育,回来之后我就购置了电脑,现在已经换过四台机器了。但是我还是恨电脑,电脑总是用技术问题来蔑视和为难我这种不懂技术的人。可怕的是我已经依赖电脑了,写作得很顺手很习惯了,与使用手写没有什么区别了。我还是管电脑写作叫“笔”。我习惯说动笔了或者说停笔了,电脑对于我来说就是一支笔的作用,最可恨的是它比钢笔贵多了。
我认为现在定义“网络文学”还为时过早。现在的人们都喜欢急于对事物下结论,就跟抢注商标一样,这是很市场化的心理,是经济活动过热带来的毛病。至于将来的纸版书籍是否会被电脑网络替代?无法预测,但不恐怖。我的预感是否定的。人毕竟是情感动物。纸版书籍是艺术品,有书香的,有情感的,有超越书籍本身的含义的,没有静电,没有磁场,无须拖着尾巴一样的电线,不伤害眼睛,大约总会有人,比如我,将永远更喜欢纸版书籍。
程永新:你认为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有没有大作品?以后会不会有?哪一批作家中最容易出大作品、大作家?你认为中国的文学奖项公正吗?有水准吗?你觉得评论界是怎么样的一种状况?你看评论文字吗?
池莉:这些个问题可真是难住了我。因为我不是文学理论家,我是一个热衷于独自工作的写作者。我只能作为一个读者,告诉你我的直觉,我觉得新时期以来还是有不少的好小说的,从写作技巧上来看,小说的进步还是很快的。至于大作家和大作品?你的标准是什么?是政府文学奖?专家文学奖?读者投票奖?还是评论家的投票选举?还是知名度以及读者拥有量?现代社会不再是十八十九二十世纪了,体积宏大的任何物质都不复有昔日的辉煌,一切都更加智慧,诡秘,灵活和富有个性,一切都更加体贴人性,文学艺术的变化也是同样的,判断大作家大作品,恐怕也不能沿用传统条件和过去的经验了。
我以为所有的文学奖项都是有局限的,也都是游戏,它不可能公正,也用不着公正。一种社会的激励机制而已,很世俗的东西。真正的好作品到头来肯定会超越任何文学奖而存在于一代代读者的传阅之中。
至于评论界如何,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和他们没有来往。总体感觉不是很好,文人习气多了一些,大学教的那几板斧对于现在的文学实践显然不够用也不太合用。评论文章我也读得不多,如果我从评论界发现了知音,我说过,我就立刻把他(她)归类于读者以便我有一个统一的上帝和统一的良师益友。
让我猜猜谁能够成为大作家吗?我不知道,我想其实谁都不知道,只有将来的时间和将来的读者知道。一般只有赛事结束才知道山高水底,早一分钟都不可靠。
程永新:你非常勤奋地写作,你当然希望不断有人读你的作品,一代代人,但倘若哪一天网络时代真的来临,或者其他不可预知的原因,人们不再谈论阅读你的作品了,你会因此而感到后悔吗?
池莉:我当然不会后悔。无论网络时代或者什么别的时代到来,我都会从事写作。我选择写作最主要的是因为热爱,就像爱情一样没有道理。外界怎么对待我的作品,那都没有关系。我要求自己遵循古人的教导,做人要修身养性,宠辱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