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穿同人)清穿之娘娘悠闲日常(216)

作者: 瀛洲玉羽 阅读记录

这姑娘的阿玛在内务府干活,消息比别人灵通多了。

其他人立马围住她:“真的吗?德主儿要晋贵妃?”

“你怎么知道的?”

“什么时候晋?”

“我就说嘛,德主儿早晚要晋贵妃的!”

“也是……”

……

沈菡要晋贵妃的消息,在宫里传了不是一天两天。

不过以前那只是因为她太受宠,宫人们私底下八卦聊天时的揣测,当不得真。

这次却是内务府传出的实打实的消息——听说广储司正在筹备贵妃册封礼要用的东西。

有‘内部人士’透露,江南那边儿的织造前些日子召集了大批绣娘,开始日夜赶工,为某位主子制备贵妃的朝服……

现在这些后宫主位里,若论哪位主子能晋封贵妃,也只有已经把万岁爷牢牢攥在手心里的“德妃娘娘”了……

死寂许久的紫禁城,在这个消息传开后,宛如炸开的油锅,瞬间喧嚣沸腾起来!

作者有话说:

参考文献:《宫女谈往录》。

第124章 改变

◎影响与走向。◎

没有皇上在的紫禁城实在寂寞太久了, 众人好像都被压抑沉闷的气氛憋得不轻。

所以沈菡将要晋封贵妃一事在紫禁城辅一透露,立马在宫里传的甚嚣尘上,各种流言蜚语都有。

承乾宫、翊坤宫、延禧宫, 连一向安安静静,存在感极低的永寿宫, 近来都有些异动。

不管是后宫主位, 还是宫中的宫女太监都对此异常关注, 每天兴致勃勃地悄悄议论。

“德妃娘娘”本就是宫中人人关注, 记在心上恨不能每天念叨几回的人物。这要是成了“德贵妃”,接下来宫中到底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风雨欲来。

不过,相比起宫中的喧嚣, 在园子里的众人对这个消息却显得极为平淡,几乎没什么人谈论。

——畅春园众人天天亲眼看着, 都知道两位主子是怎么相处的。有这一天一点都不稀奇, 大家都有一种意料之中的淡然。

随着年龄的增加,玄烨愈发成熟稳重, 年轻时性格中的那点冲动鲁莽,几乎已经完全消失不见。

近几年他考虑事情更是越来越谨慎周全,力求‘万无一失’才好。

这次晋升沈菡为贵妃的决定,他也是几番思量, 觉得没什么大问题后,才和沈菡商量的。

两人半躺在暖阁窗下的榻上说话, 沈菡拥着被子靠坐在他怀里,玄烨从面前炕桌的小碗中拿栗子剥给她吃。

沈菡:“炭盆里刚烤出来的栗子好香,比膳房烤的好吃。”

玄烨塞一个到她嘴里:“那以后每天让他们在炭盆里埋上几个, 栗子挺好的, 补肾气。你每天吃上几个, 对身体有好处。”

沈菡撒娇:“就是剥起来费劲,剥得指甲疼。”

玄烨:“让下人剥好了你再吃就是了。”

“那样吃多没意思。”

玄烨看她一眼,又递过去一个:“那朕剥出来的你吃着就有意思?”

沈菡边嚼边笑:“嗯……那不一样么。”

有皇上伺候着感觉多爽啊~

“其实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吃法是直接劈半儿嚼。”

“嗯?什么叫劈半儿嚼?”

这个该怎么形容呢?

沈菡:“就是以前我在家里的时候,那会儿吃的栗子没有像宫里这样提前开好小口,都是囫囵一整个儿的,很难剥。我和弟弟都是直接用牙咬开,里面的栗子贴着皮分不开,就只能连皮一块儿嚼嚼,再把皮吐了。”

玄烨头一次听说这种吃法:“连皮吃?那味道怎么会好?”

沈菡想了想,她也不太明白:“说不上来,反正我当时就是觉得那么吃挺香的,比吃囫囵一整个还要香。”

不过现在既然有整个的吃,这种吃法就再没尝试过了。

两人裹着被子杂七杂八地闲扯,说着说着就聊起了晋封的事。

——玄烨想晋封沈菡为贵妃,还想给乌雅家抬旗。

玄烨说完还是怕她紧张,细细地给她分析这里头的事儿:“你不用担心,现在和以前已经不一样了……”

不管是他还是她,他们都变了。

这次北巡回来后玄烨就发现了沈菡的变化——她变得更果断、更有气势了。

显然,在他不在的这段日子里,她自己管理偌大的畅春园,园子上下皆对她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已经渐渐培养起了她的手段和威仪。

特别是这次太皇太后突发急病,她乍遇如此大事,却能够保持冷静,处置起来条理清晰,一言一行皆十分得当,自然让手下之人对她更加信服。

玄烨心道:以往倒是他小看了她。如此,只要她能力足够,又能一直保持这份气势和威仪,便是不“以刑立威”也无甚大碍。

玄烨揽着沈菡,温柔道:“你现在既有宠爱与子嗣,气势能力也见长,手中又有足够的权力。在众人心中,你已经不再是单凭‘宠爱’二字立足的女人,晋为贵妃顺理成章。”

贵妃之位与她目前在众人心中的权威与地位才相配,不封反而会引人猜测。

玄烨:“至于家世,抬旗后,这也不再是你的短板了。”

他办事还是喜欢追求个十全十美,家世、子嗣、宠爱、权力、能力、气势……都有了,这个贵妃才封的风光,她坐在上面也才安稳。

沈菡静静听着,心里说不出是个什么滋味。

她翻身钻进他的怀里,没有说话。

玄烨轻轻拍拍她,继续道:“不但是你,朕现在也不一样了……”

自从康熙十六年,玄烨在乾清宫西南侧立起南书房,让侍讲翰林和内阁学士入值后,外朝内阁的职能便开始一点一点向内廷转移。

随着‘南书房行走’逐渐从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的顾问,转变成撰述谕旨的机要秘书,南书房“权势日崇”。

而随着南书房地位的提高,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自然而然被一步步削弱。

这个转变过程十分低调且漫长。

当时玄烨召集翰林吟诗作画时,可没有人想到这几个汉臣竟会对议政王大臣会议产生威胁。

而当他们发现的时候,大权却已经从宗王、八旗、贝勒和掌权的满洲勋贵大臣手中,慢慢过渡到了玄烨的手中。

玄烨:“虽说现在只是一部分,但大方向和根基已经铸成,剩下的不过是时间问题。”

说白了,权力的天平现在虽然还没有完全倾倒,但已经倾斜过半,失败的一方几乎无力回天,大局已定。

这个沈菡听明白了,历史老师管这个过程叫“君主专zhi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以前好像还考过一个题,说君主专zhi达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来着……军机处的设立?

玄烨:“虽然朝廷内部现在并非一派祥和安宁……”

事情是有两面性的。

玄烨用翰林、侍读学士、起居注官等各种名目提拔汉人士子,确实打压了满洲权贵的势力,削弱了议政王大臣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