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同人)清穿之娘娘悠闲日常(248)
……
第二天,胤禛来要方子:“大哥二哥都挺喜欢的,额娘,这个能给吧?”
沈菡让紫裳去膳房找杨清心:“能给,几个方子有什么不能给的,膳房那还有各种口味的方子,你看需要什么直接去膳房要就行。”
沈菡想起昨晚玄烨的话,忍不住问胤禛:“这几日和兄弟们处得怎么样……没闹气吧?”
胤禛不明所以:“没有,大哥和二哥都对我挺好的。刚开始的时候二哥好像有些生疏……”不过胤禛觉得这也正常。
二哥总是自己住在毓庆宫和无逸斋读书,跟他们连面都见不着,肯定亲近不起来。
胤禛:“这几天好多了,我看二哥比刚出来的时候放松了。”
刚从畅春园出发的时候,二哥架子端得老高,看着……就只是太子,不是二哥。
沈菡闻言心中松了一口气:“那就好。”
胤禛见额娘的脸色,多少有点儿明白了,他小声道:“额娘,您放心吧,我都明白的。”
二哥是太子,生母早逝,他的额娘却是独揽圣心的贵妃,胤禛一直都很明白自己的处境。
这次按照排行,阿玛本该带三哥出来,结果却留下三哥,带了他出来。
胤禛一开始也以为是因为他的身体,结果这些日子下来,阿玛总是让他跟着二哥一起出去……胤禛当然知道是为什么。
沈菡拍拍他的手,明白就好。
*
畅春园中,自圣驾走后,园中的热闹就没停过,每天人来人往,高头大马的车驾从清早就开始在畅春园外等候传召。
虽然满洲勋爵人家明里暗里不服气赫舍里家出了太子,但只要太子一天是太子,那太子妃的位子就仍是个‘金饽饽’。
皇上带着太子出京了,可太皇太后却开始召各府福晋夫人去园中伴驾,不用多说都知道这是为了什么。
大家不约而同都带了今年即将参加大挑的女儿,盼着女儿的品貌能被太皇太后看中,一步登天。
巴林淑慧公主这几日看姑娘都快看花眼了,揉着眉心叹气:“我这看得都快要分不清谁是谁了。”
先帝爷那会儿每年够资格参选的秀女不过百人,结果现在才几年,竟已翻了三倍。
太皇太后优哉游哉喝奶茶:“不用分谁是谁,看个热闹就行了。”
淑慧公主手一顿,不太明白:“不用分谁家的到时候怎么选?”
太皇太后没当回事,随意道:“到时候再看,再选,谁知道最后皇帝想怎么定。”
别看玄烨把这消息撒出去了,但今年到底能不能出这个太子妃还真不好说。
他临走时嘱咐的那话,太皇太后听懂了。反正就是怎么热闹怎么来,但具体是不是要选太子妃,他可从没金口玉言的对外说过——都是流言罢了。
太皇太后就着奶茶吃蜜煎:“倒是大阿哥的福晋可以好好看看,今年别的不说,大福晋必得先挑出来。”
两人讨论这几日见的姑娘,看哪个更合适大福晋。
巴林淑慧公主:“这几年也不知是怎么的,我看京里头的格格们,越长越不像咱们家的女孩子。一个个规行矩步,说话细声细气的,这都是谁教的?”一点儿满洲姑奶奶的范儿都没有。
太皇太后摇头,皇帝对外标榜汉风,却并未事无巨细说得十分清楚。
但自来上行下效,底下的臣子无时无刻不在揣摩皇上的心思,想让皇帝知道自己的忠心。
之前连公主们都差点给带歪了,何况外臣的女儿。
亏得德贵妃发现早,及时给掰过来。
太皇太后想起大阿哥这婚事:“我看保清性子鲁直,这两口子想处得好,性子反着些来不是坏事,太像了反而过不到一起去。”挑个温婉贤良的大福晋,说不定保清还更喜欢。
巴林淑慧公主也是过来人:“这倒也是。”
太皇太后:“太子妃不急,要是这次挑不出来,就先挑两个格格伺候着。”
挑侍妾格格,哪怕是太子的侍妾格格不用有什么大要求,漂亮本分,家世大差不差就行。
聊着聊着又说起上记名的事,巴林淑慧公主犹豫:“皇上上次大挑没留人,京中已有议论……”
作者有话说:
第145章 轻重
◎孰轻孰重。◎
当今圣上登基后, 大挑一共也没有几次,经大挑成为内廷主位的八旗秀女更是几乎没有——基本都是内定进宫。
往年一般是太皇太后给挑人,除非事关大事, 玄烨极少关心这方面的事,太皇太后挑谁是谁。
结果上次太皇太后撒手不管, 皇上自己也没留牌子, 这几年更是连内务府秀女都不留了。
提起此事, 太皇太后捏捏眉心:“我现在年纪大了, 精力不济,管不了这些事,让皇帝自己定吧。”
现在没有人能奈何皇帝, 皇帝若不留,那她为乌雅氏高兴。
可玄烨是个男人, 更是大权在握的皇帝, 若是留了,那也再正常不过……
乌雅氏是个聪明人, 玄烨能为她做到现在这个地步,已经顾念她许多。
她若想要继续好好活下去,就该明白怎么做才是对的。
否则……红颜枯骨,最后也不过只剩一个名字罢了。
太皇太后看着眼前按她口味新做的蜜煎, 没了胃口:“撤了吧。”
*
玄烨到了木兰不过几日后,周围六旗十三营的首领们陆陆续续都带着礼物前来觐见。
沈菡去年收到玄烨从塞上寄回来的礼物时就觉得很新鲜, 因为箱子里不但有奢华的蒙古首饰,还有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
今年沈菡亲见了各部落送过来的礼物,才知道那个稀奇古怪的箱子竟然还是玄烨筛选过后的。
中午玄烨回来用膳的时候特地让膳房做了一道菜:“这是金风营的头人海通进上来的, 说这菜用鸡肉炒着吃, 味道鲜美, 祛痰生津,常吃能眼清目明,肤色润滑,长命百岁。”
沈菡看过去:“……”看着好像就是野菜。
吃着倒是还行,挺脆嫩的,玄烨很给送礼的人面子,给这野菜起了个名字叫长寿菜。
他看来是真的挺喜欢,还把阿哥们叫过来一起分享:“咱们在宫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却不知外头的百姓日子艰难,只能吃这些野菜果腹。”
玄烨觉得这礼物送得还挺合心意,自己吃完了一整盘。几个孩子虽然没吃过,但御厨手艺好,也不会难以下咽。
太子吃完还挺感慨:“没想到此处百姓过得这样不易。”这样干巴巴的野菜竟也当做宝贝一样献上来,可见能用的东西十分匮乏。
玄烨却道并非是这里的百姓不易,即使是京里,现在百姓的日子也一样不好过:“别看是天子脚下,京畿附近每年卖儿卖女活不下去的仍不在少数。”
每年都有受灾的州县,逃到京城的难民,御案的折子上寥寥几个数字,却是外头一户一户遭难的人家。
玄烨拍拍太子的肩膀:“外头的臣子现在竟有些歌功颂德之辈,什么话都能吹出来。你记着,为人君者,最忌被下头人捧昏了头,总以为自己治下饥馁俱无,已是太平盛世了。”